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五章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提分三比较报道的角度,探究新闻的价值巩固提升训练(含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五章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提分三比较报道的角度,探究新闻的价值巩固提升训练(含解析)

比较报道的角度,探究新闻的价值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提到当代的人文学术出版,人们对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耳熟能详,但对这套“经典与解释”丛书却较少了解。

然在不知不觉中,这套由著名学者刘小枫、甘阳教授策划并主编的丛书已运作了15年,出版了350余种图书。

如此规模,“汉译名著”之外,恐怕绝无仅有。

而其“重返古典,把握中西学术源流”的学术主张也愈益获得认同,在教育界和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前,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华夏出版社主办的“从古典重新开始——‘经典与解释’丛书15年350余种出版纪念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会上,大家对“经典与解释”丛书在汉语学界发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针对当今时代的思想状况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其中,赵汀阳、杨立华两位教授关于“今天,我们如何对待经典”的讨论在与会者中引起广泛兴趣。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材料二:继续生长,经典才能不死赵汀阳经过了这一百多年,中国已是一个跨文化的存在。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经典是中国的,西方的经典也是中国的,这已是一个事实,不管喜欢不喜欢,我们都没有办法否定。

西方有位学者在题为《何为经典》的一篇文章中讨论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

巴赫是典型的大师,但是在巴赫那个时代,对于当时的新古典主义来说,巴赫是太老太过时了,所以不被人们注意,巴赫活着的时候默默无闻,死后也默默无闻,一直过了80年,由于门德尔松对巴赫的解释和推广,才使巴赫成为巴赫,否则他顶多就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小角色而已。

我们一般认为经典是没有时间性的,经典具有某种内在品质或者是某种内在价值,故能超越时间,超越一切界限,这篇文章认为不是的,而是认为经典恰恰是历史的产物。

具体到巴赫,我们会觉得,虽然是门德尔松将巴赫重新发掘出来的,但是总有某种理由使其能够被接受为经典,而这个学者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巴赫的音乐成了一项伟大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事业就是德国的民族统一和清教运动。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那柏拉图呢?那孔子呢?假如没有董仲舒为首的汉儒的努力,孔子会成为经典吗?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值得思考的是经典和传统的区分和关系问题。

经典和传统是不太一样的东西。

经典是经常不在场的,有人说,所谓经典就是人人家里都有,但放在书架上永远不看的那些书。

但是传统不一样,传统是现实的一部分,传统是在场的。

传统不是存在于遗物当中,而是作为遗产的存在。

遗物是什么东西,遗物是死的东西,就是我们搁在博物馆、图书馆或者景点被供奉被参观偶尔也被怀念的东西,它存而不活。

所以当我们把一个古代的东西给对象化了,变成外在于我们生活的东西,那它就是一个遗物,哪怕是有人故意让他闪亮登场。

遗产和遗物不一样,遗产是始终在场的东西,是我们继续在使用的东西。

传统是活的遗产,而不是死的遗物。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经典目前其实处在危险当中。

中国的经典虽然被我们所尊敬,但和当下的生活已经没有太多关系了。

这些经典不再塑造我们的生活,不再塑造我们的人格,不再和伟大的事业相关,这个时候它就很容易变成摆设,或者变成了电视上的表演。

我们可以问一句,哪些传统是现代中国人坚决不愿舍弃的呢?我们可能会很惊讶地发现,除了舌尖上的中国,很难说哪样传统是大家拼命要维护的,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

中国的文明是很坚韧的,今天的断裂不是完全的断裂,既有断裂又有连接,有相连的地方,就有重新接续的机会。

其实我也是非常热爱中国文化的,我也认为我是在做中学,但是我要实事求是地说,作为礼乐的中国不存在了,古代的中国在今天的存在是一种方法论的存在,是在我们思维方式里的存在。

所以我管今天的中国叫作方法论的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传统要活下去,就必须活在不断的建构和创作中,我的意思是说,必须让古老的观念能够活在当代,能够以当代的方式生长,或者说能够给经典开发出当代性,让经典增值,有可能跟经典不是完全符合,也许有些变化,但是我认为这种变化是增值的。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材料三:没有经典的滋养,不会有心智的高度杨立华赵汀阳先生的见解对我有很多启发。

但赵汀阳的观点有一个我同意,有一个我不同意。

赵汀阳说西学已经是中国内部的存在,这点我非常同意。

我们今天讨论经典,一方面是中国本土固有的经典,另一方面就是过去这一百多年来西方来的经典,这没有问题。

但是有一点我不太同意,按照赵汀阳的意见,经典是要经过经典化的过程才能成为经典的。

赵汀阳举了巴赫的例子,我想到的是老子的例子。

如果没有王弼,老子的哲学是不是就不会这样流传下来?在这个意义上,我也同意赵汀阳的观点。

但另一方面也是需要强调的,那就是,经典就是经典,经典代表了古人心智的高度,经典必有可经典化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谈不上经典化。

《论语》的经典化就是《论语》不断得到阐释的过程。

今天参加“经典与解释”这套书的座谈会,我也是被震惊到了。

这套古典学的丛书承载了很多东西,比如文明的传承,文明的复兴,又比如对教育、对社会的关注,还有对政治的思考和期盼等等。

但我感触最深的是,刘小枫老师和甘阳老师对古典学的倡导,特别关注的是读书人的心智的养成。

我对这个读书人的心智,在于一“养字有特别深的感触。

”养个“”经典能够提供这样一种滋养。

你阅读《论语》,阅读《老子》,阅读《孟字,子》《庄子》《周易》这样一些经典,或者是阅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康德,阅读这些伟大的经典,你的心智会慢慢达到足够理解这些伟大人物伟大作品的高度。

而且,对于读书人,心智的养成自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说它指向另外一个目的。

我们看《论语》,全书第一个字就是“学”——当然你跟我强调是“子”我也认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心智的喜悦不是其他任何快乐能代替的。

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我们的学者都变成了学术生产者,而不再是读书人,不再喜欢“学”字带来的心智的养成、心智的快乐,那是十分遗憾的。

那样的学术的意义到底在哪儿呢?我不能说那样的学术就没有意义了,但是我至少觉得,少了“养”这个字,少了读书人从容不迫的那样一种淡定,少了对事态了然于心的那样一种态度,少了那种超然于功利之上、不可救药的孤芳自赏,这些都没有了,那我们学问做得再多,又有什么意思呢?在阅读经典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我们是在不断地提升自己,我们是在“养”字当中成长,我觉得这是更可取的态度,而不是用今天的习惯去简单地解读他们。

从“经典与解释”这套书,我看到了向伟大的心智致敬这样的努力,我觉得这种努力应该不断传承下去。

田余庆先生去世以后,我去拜别田先生,回到家里就把田先生的书拿出来再读,真是非常感慨,从书中我看到的是田先生心智的高度。

我想,我们今天讨论古今之变,或者中西之变,各种各样所谓的断裂,而最大的断裂恐怕是心智高度的断裂。

如果将来我们心智的高度能够得到提升的话,我们也许会发现,这些断裂还是有价值的。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1.下列内容是对“经典与解释”丛书主要特点的表述,请结合三则材料选出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A. 这套丛书从策划到出版历时时间长,规模大,已运作了15年,出版了350余种图书。

B.编者在丛书中最为关注的一点是经典的滋养,认为没有经典的滋养,就不会有心智的高度。

C.这套丛书内涵十分丰富,它承载了很多东西,如文明的传承、文明的复兴,对教育、对社会的关注,对政治的思考和期盼等。

D.在书中,赵汀阳指出中国的经典目前其实处在危险当中,中国的经典虽然被我们所尊敬,但和当下的生活已经没有太多关系了。

E.这套丛书的学术主张是“重返古典,把握中西学术源流”,这一主张愈益获得认同,在教育界和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选B、D。

B项编者在丛书中更关注培养读书人的心智,不是经典的滋养;D项原文中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一前提不能忽视。

2.阅读材料二,概括说明第二段在文本中的作用。

答: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

答题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去考虑,另外也要兼顾引用的作用。

答案:①内容上交代了巴赫成名的经过,概括说明了《何为经典》这篇文章的观点:经典恰恰是历史的产物。

②引用事例,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观点更容易让人理解。

③段末只问不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说明赵汀阳和杨立华谈论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答: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要通读两个材料,将两个材料的主要内容概述出来即可。

答案:①赵汀阳主要侧重于谈论他眼中的经典,经典和传统的区别和关系,中国经典的困境,如何突破这种困境等。

②杨立华主要侧重于谈论他对赵汀阳先生的观点的看法,对“经典与解释”丛书的看法,如何解读经典等。

★4.材料三强调“读书人的心智,在于一个‘养’字”,请结合文本谈谈具体的做法。

答: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要先找到“读书人的心智,在于一个‘养’字”这句话的位置,明确答题区间,从这句话的上下文中去筛选整合答案。

注意作答时一定要分点分条,且每点都有侧重的角度。

答案:①要多阅读经典。

阅读《论语》、《周易》等经典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心智会慢慢达到足够理解这些伟大人物伟大作品的高度。

②读书人要把心智的养成当成读书的目的,而不要简单或功利地指向另外一些目的。

③作为读书人,不要仅仅是学术生产者,要更喜欢“学”字带来的心智的养成、心智的快乐。

④做学问时,读书人要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淡定,要有一种对事态了然于心的态度,要有一种超然于功利之上、不可救药的孤芳自赏,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培养心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材料一:新华社长沙电(记者刘良恒) 在3岁幼童周周即将被渣土车卷入车轮下的那一刹那,年仅12岁的小女孩周美玲奋不顾身地飞奔过去,从车轮下救出了他,自己却因此身负重伤。

在雷锋家乡长沙市,“小雷锋”周美玲的这一事迹被人们争相传颂。

5月22日傍晚,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戴公桥村,美玲吃完晚饭陪妈妈胡金华出门散步。

当走到一个丁字路口时,美玲看到小男孩周周正横过马路。

不巧的是,一辆满载砂石的大货车正由西往东疾驰过来。

周周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还在一个劲儿地往前跑,眼看就要被大货车撞上。

就在这危急时刻,美玲飞快地冲向路中间,奋力将周周往回扯。

两个人摔在一起,她紧接着用力将周周推向路边。

周周被推到安全地带,躲过了一劫。

此时,渣土车司机已经紧急刹车,可巨大的惯性让车子停不下来,撞上了来不及爬起来的美玲。

当晚7时许,美玲被紧急送到了中南大学湘雅附一医院。

晚上12时,进入手术室。

经检查,美玲的左腿部分肌肉与骨头基本脱落,神经、血管、肌腱严重受损。

美玲妈妈和在痛苦中呻吟的美玲都坚决不同意截肢。

于是,美玲开始接受一次次漫长而又极其痛苦的“炼狱之旅”。

一直守护在旁的美玲爸爸周炬表示,每一次手术都会伴随着剧烈的疼痛,但是这个坚强的孩子都挺过来了。

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美玲的腿终于保住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