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1996年台海危机中美博弈研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两国围绕着台湾问题爆发过三次较大的危
机,1995-1996年台海危机是中美建交以来爆发的最严重的军事对抗危机,此次危机对21世纪的中美关系以及台海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1995-1996年台海危机为研究对象,运用格伦·斯奈德和保罗·戴森所著《国家问冲突》(Conflict Among Nations)一书中的博弈理论和模型,对危机期间中美将近10个月的博弈过程展开分析和研究。
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基本的博弈理论模型,重点阐释了研究过程中用到的四种博弈模型,如斗鸡博弈、囚徒困境博弈、讹诈博弈和关键风险博弈等。
并且本文也提出了博弈价值结构和博弈策略两个概念,博弈的价值结构主要包括军事力量和决心两个维度,军事力量又包括联盟关系。
本文的基本论点是阐述在军事力量对比相对不变、危机的不同阶段下博弈模型以及博弈策略的变化。
在危机的不同阶段,博弈各方的目标不同,运用的博弈模型和博弈策略也不尽相同。
本文重点是对1995-1996年台海危机进行阶段性研究。
第一阶段是从1995年5月22日美国宣布李登辉访美至1995年10月24日中美纽约林肯中心会晤,这一时期中美两国都采取斗鸡博弈策略,中国在这一阶段的博弈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美国依然没有就台湾当局领导人访美问题上做出公开承诺,李登辉当局也继续挑衅中国;第二阶段是从1995年10月24日至1996年3月23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束。
第一阶段博弈的失利促使中国调整博弈策略,采用囚徒困境博弈方式,在1996年3月进行第二轮大规模的导弹试射。
中国在此阶段基本实现了博弈目标,
美国开始谨慎对待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台湾也在美国的压力取消了随后的军事演习,不再过分挑衅中国大陆对台政策的底线。
但是“刘连昆案件”的发生,使得中国的博弈底线被美国知悉,导致中国的这一阶段博弈效应打了折扣。
本文结尾部分对1995-1996年台海危机中美两国的博弈效应进行了分析,从博弈结果的短期和长期效应上评析中美两国的博弈结果。
最后,针对中国政府在博弈过程的得失问题,总结教训以及经验,并提出应对日后可能出现的台海危机的策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