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写作思路点拨(1)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作文导引及例文阅读下面短文,根据你的感悟作文。
一天,父亲同我去公园,他指着院内两排树问我:“你知道那些是什么树吗?”我一看,高大的是白杨,显得十分矮小的是银杏。
父亲说:“这两排树是同时栽下的。
栽下时,都一样高。
它们享受同样的阳光,同样的水土,到后来,白杨为什么长得高大,而银杏却生得矮小呢?”父亲见我回答不上来,接着说:“孩子,要知道,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
”这诗一般的语言,像一道阳光,一下子照亮了我的心。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努力着,努力着,从不放弃……“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那些自以为愚笨的孩子,请好好记住这句话,它一定会照亮你人生的方向。
要求:(1)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与本人相关的人名、校名。
一、从命题角度解读作文题。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从材料到关键语都极具教育意义,为学生作文立意确定了积极健康的导向。
“科技改变了我的生活”重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技发展,培养学生全面的素养。
二、从考生作文解读作文题。
1、审题今年的中考作文采用话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的形式,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但为了避免学生考前的猜题押宝,两个问题都有相关的文字材料对写作内容和中心进行限制。
如今年重庆市第一个作文的话题本身就带有审题限制性词句,“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更像是一个命题;“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要抓住“珍贵”和“成长”两个关键词,才算真正切合材料的意旨。
由于关键词较多,许多学生写作中顾此失彼:重视“珍贵”,而忽略了“成长的过程”;写“成长慢”或“努力奋斗”又丢掉了“珍贵”。
2、立意“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更能出彩。
“珍贵的东西”内涵丰富,可以是友谊、亲情等具体的,更可以是理想、成功,坚强等抽象的。
有考生写到陶渊明、文天祥的珍贵信念渐渐成长为支撑人世的力量,莫高窟壁画上古老的智慧到今天成长为民族的图腾,一位素昧平生的少女纯洁诚挚的爱心成为自己长久以来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这样的独到见解在考场作文中便能脱颖而出。
还有考生的立意甚至超越了命题者原意,援引《菜根谭》的话和姜太翁钓鱼的事例阐明了“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人生哲理。
这样的深刻立意令人过目难忘。
3、选材内容、题材也是这次中考作文中暴露问题较多的一个方面。
有许多考生选材较狭窄,内容较单薄,大多是一大篇叙事之后,结尾点点题目而已,因而主题就相对较肤浅。
这个问题在选择“科技改变了我的生活”的考生中表现较为突出,可见,表面上容易把握的题目,对文章题材的要求会更高些,不容易写出新意。
有部分考生内容把握不准,似是而非,文章翻来覆去只有那几句话,显得空泛、单薄。
这说明如果考生不能由此及彼,悟出弦外之音,题外之意,那是很难写出别开生面的文章来的。
4、文体中考作文实行“文体不限”,淡化文体,也导致部分考生片面追求新颖形式,忽视基本文体的训练,写出的多是“四不像”的“杂文”:写记叙文无主题,写议论文无论点,写散文是形散神也散。
考生还是要加强文体基本功训练,扎扎实实,切忌浮躁。
附考场优秀作文赏析:珍贵的美重庆一考生春天已悄悄的到来,冬眠的动物们探出脑袋欣赏春天第一抹朱颜,小草们也迎着微寒的春风发芽,只有那片荷塘,为什么还残存着睡意?我皱紧了眉头问道:“荷花呀,为什么还不发芽?难道你还沉浸在冬日的睡眠中吗?”春风卷走荷花的一片枯叶,而荷花只伫立不语,似在沉思什么,似在等待什么。
我生气地向荷花大声吼道:“那就让你沉睡吧,懒惰的家伙!”我转身离去,留下荷花在春天里的孤寂。
果园开花,麦田幽绿。
一到了春天最成熟的时候,小鸟们卖弄清脆的歌喉,娇花们尽情吐露芬芳。
荷花还是沉默着,只有叶间轻描一抹绿意。
我望着无色的荷塘嘲弄地一笑,现在才知道苏醒,是不是太晚了?荷花始终保持着沉默,只在心底慢慢舒展他的生命。
太阳已经照得老高,知了卖力地聒噪。
春天里还争奇斗艳的娇花嫩草现在全都搭着脑袋。
小鸟也安静地躲在家中,静静地望着田原中升起的湿气。
我心中升起一丝惋惜,已过了开花的大好时光。
荷花大概已经在艳阳下沉睡了吧。
一阵清风拂过,竟有荷花的馨香!我抬眼望去,荷塘一碧万青。
艳红的荷花似圣女般伫立在荷塘中,它是濯清涟而不妖的圣女啊!面对我的惊讶,它会心一笑,碧绿的叶子在微风中一起一伏,它在风中舞动那新生的姿态,为别人所没有的。
我感动得流下泪来。
原来珍贵的东西总是需要慢慢成长。
我真为自己对荷花的嘲笑感到惭愧。
荷花的美才是真的美。
不是所有的美都在春天那个舒适的季节绽放,只有那些弱小的娇花嫩草才会迷恋于春天。
而那些忍受风雨与寂寞的生命啊,才能与烈日相搏,展现那弥足珍贵的美丽。
评析:1、立意曲径通幽考生很准确地理解了题目中“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这句话的含义,放飞想像,创造了我和荷花对话这样一个诗意的场景。
借助荷花这一生动丰满的形象,用曲折委婉、曲径通幽的方式传达出自己的独特感悟:荷花忍受着春天里的孤寂和我的嘲弄,慢慢成长,在艳阳下展示出别人所没有的美。
这让我感动,进而明白了:不是所有的美都在春天那个舒适的季节绽放,只有那些弱小的娇花嫩草才会迷恋于春天。
而那些忍受风雨与寂寞的生命,才能与烈日相搏,展现那弥足珍贵的美丽。
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自然”,考生没有做生活的旁观者,而是走进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从而净化心灵,升华感情,将自己对生活独特的审美感悟传达给我们。
2、构思巧用抑扬考生构思奇巧,巧用抑扬。
抑是批评,扬是赞美。
这本很平常,可是一旦巧妙组合,抑扬联手,便往往是双剑合璧,挥舞起来,招式变幻无穷,美不胜收。
考生起笔描绘春天刚刚到来,荷塘尚存的睡意,“我”为荷花不醒来而皱眉。
继续铺展延伸写果园开花,麦田变绿,春天最成熟的时候,荷花还在沉默。
我嘲弄地笑。
作者有很好的写作技巧,也不像许多文章那样生硬跳出来去呼叫或呐喊“珍贵……成长”,而是继续蓄势。
当夏天太阳高照时,荷花静默不动,知了卖力聒躁,我心中开起一丝惋惜。
接着笔法一转,写荷风送香,原来最美的竟在此处。
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可见抑得越深,便扬得越真。
3、语言飘逸清新考生的文字功底较深,巧用拟人、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
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也比比皆是,如“冬眠的动物们探出脑袋欣赏春天第一抹朱颜”“知了卖力地聒噪”整体的语言风格是飘逸清新的,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阵阵荷香,和行文内容相映生辉。
【文题】请以“花开不只在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自选文体,但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
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这是一个富含喻意和诗意的文题,文题中的“花”可以指事业之花、学业之花、科学之花、艺术之花等,也可以指精神之花、美德之花、幸福之花、爱情之花等,“春天”则可以指通常意义上有利于人生之花盛开的生命阶段、成功条件、工作环境、人生处境等。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一年既然分为四季,是鲜花,不一定非在春天盛开。
”的确,春有百花夏有荷,秋有丛菊冬有梅,花开不只在春天,这是物性使然。
自然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有人早慧,而有人则大器晚成;有人平步青云,而有人则曲径通幽;有人登顶是“华山一条路”,而有人则中途易辙领略到另一番风景……人生的得意和辉煌并非出现在最顺乎人意的情况下,这是主观、客观的条件使然,是内因、外因的影响使然。
这就需要我们有坚韧之志、耐得寂寞之定力,也需要我们有变通之智、化苦水为美酒之诗意情怀。
领悟了这些深意,你的写作思路自然也就清晰而开阔了。
【佳作展评·记叙类】花开不只在春天王由国到处是惊叫声、欢笑声、哭泣声、叹息声,他站在高考分数公布栏的角落里,在这儿,他找到了自己的名字——王春生。
一看王春生这个名字,你就知道他出生在春天。
他的父母都是白领,家庭条件还不错,父母一心希望他能做个IT精英或者CEO。
于是他选修了物理和化学,尽管这两门学科很需要头脑和精力,但他还是撑了下来。
他自我感觉学得还可以,可谁曾想到,高考分数竟会那么低,他很苦恼,老师和家长也很纳闷。
但他不想就此放弃,他重新回到了学校,开始了新一学年的复读生活。
十分幸运的是,就读班级的班主任竟是他原先的班主任,对他很关心,经常会帮助他解决一些难题。
开学初,学生会搞了一次绘画作品征集活动。
他很想参加,但又生怕出丑,因而没有报名。
但他并没有罢手,一下课,他就在桌上铺开纸作画。
他觉得只有沉浸在画中时,才可以摆脱复读的阴影。
画好后,他蹑手蹑脚地来到征集箱旁,把画塞进去就溜了。
几天后,获奖作品张贴出来了,他也挤进去看。
忽然,一张熟悉的画展现在眼前——这是一等奖的画,却没有署名。
他笑了,他真的笑了,这是他落榜后第一次会心的笑。
“这不是王春生画的吗?”后面传来一个声音,是同桌说的,他红着脸挤出了人群。
后来,班主任劝他改学艺术:“你的语、数、外基础相当好,只是理、化弱了一些。
拿自己的优势去比别人的弱势,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而且我还可以请美术老师给你单独辅导。
”他改科了,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但因为他有艺术的天赋和特长,再加上美术老师的精心辅导,绘画水平突飞猛进,他终于找到了在理、化学习中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在他第三次用画笔叉起方便面之后,他接到了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进了大学,老师对他异常关注,因为他是近年来唯一能以530分的文化分考进来的艺术生,所以学校决定破格让他本硕连读。
经过教授几年来的精心栽培和他自己的潜心研习,他逐步在绘画界崭露头角。
在校方支持下,他举办了个人画展。
但令人惊奇的是,这次展出的都是夏、秋、冬三个季节的花,惟独没有春天的花。
他的高三班主任每年都会把他的故事讲给新一届学生听,每当讲到这里时,学生都会问为什么,班主任总是回答说:“因为这次画展的主题是‘花开不只在春天’。
你们到任何时候都要记住这样一句话:最明智的人,就是最懂得如何去选择自己人生之花绽放季节的人。
”【点评】本文的亮点显现于丰厚的主旨和机智的突转。
王春生的人生之花没有在高三应届生时开放,而开放在了复读之时;没有在初选的理、化学科上开放,而开放在了改选的艺术之上;而且这一求学之路的转轨还为他在大学的深造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就使文章折射出多重的人生旨趣。
而这一转化的背后则凝结着作者的“二度构思”:王春生要化劣势为优势,就必须“转科”;而他在绘画作品征集中表现出的艺术天赋和特长,证明他能够“转科”。
此为“一度构思”。
但这些仅是“转科”成功的必要条件,要想最终取得成功,还需外界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
于是文章进入了“二度构思”:班主任的“指点迷津”和美术老师的“精心辅导”为他的成功创造了外部条件,而他自己“三次用画笔叉起方便面”式的专注和入迷则演绎了他最终成功的内因。
正因为文章有了如此细针密线的构思,才使得我们身边的这个校园故事显得那么地可感、可信、可敬、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