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推广计划书范文【篇一:项目推广方案范例】重庆xx新区整体推广策划方案目录序跋第一部分:总则一、规划背景二、规划目的三、指导思想四、总体原则第二部分:市场分析一、宏观环境分析(一)国际环境分析(二)国内环境分析(三)重庆市环境分析(四)宏观环境分析总结二、竞争分析(一)全国重点开发区分析(二)xx新区紧邻区分析三、xx新区分析(swot分析)四、目标客户(投资者)分析第三部分:xx新区整体形象包装策划一、xx新区形象(品牌)定位二、xx新区理念识别系统(mi)策划三、xx新区的行为识别系统(bi)策划四、xx新区视觉形象识别(vi)策划第四部分:整合传播推广规划一、广告推广二、新闻宣传三、公关活动推广四、招商活动推广第五部分:实施计划第一阶段实施计划序跋二十一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吸引力是二十一世纪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而社会城市化、经济全球化、资源区域化、产业聚集化更使城市竞争成为弦上之箭。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把城市作为经济竞争的主体”。
这一全新的理念既深刻地揭示了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也充分说明了城市竞争时代的真正到来。
今天的城市竞争,不是规模竞争,也不是单一的经济指标的竞争,而应该是适宜性竞争、功能性竞争、特色性竞争,也可以直接归之于形象的竞争。
新世纪是个多元化的时代。
国际经济的一体化同样必须要以区域经济的特色化为基础。
信息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很大程度上也要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多元化。
在这个意义上说,倡导和开发城市以及区域形象,正是新一轮城市经济发展大潮中必须予以认真关注的重要环节。
重庆xx新区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的开发新区,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集中力量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创建符合国际水准的投资环境和社会服务条件,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聚集效应,提高国际竞争力以外,对xx新区形象进行整体包装推广,提升xx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xx新区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形成xx新区的品牌效应,就成为xx新区当前工作的重心。
第一部分:总则一、规划背景从2001年4月重庆xx新区挂牌启动开发两年来,重庆xx新区开发建设已形成良好开局。
最近新的《重庆xx新区总体规划》也已出台。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提出的“能快则快尽量快”的工作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快重庆xx新区开发建设的步伐,加大xx新区招商引资的力度,开拓xx新区的新局面。
按期完成重庆xx 新区各阶段开发建设的目标,打造“西部一流、重庆第一”的开发新区,实现再造一个重庆工业的战略构想。
市、区政府决定,加大xx 新区总体宣传力度,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强xx新区整体形象的策划和包装;加强境外推介,扩大xx新区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重庆xx新区的品牌效应。
为此,xx新区管委会特面向社会公开征集xx新区宣传策划方案,并在报上进行了公告,并于8月22日,在xx新区管委会召开了“征集说明会”,而后又组织了多次肯谈会,况主任每次都亲自到会,作重要讲话,并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公开集体解答,充分体现了xx新区管委会“务实、服务、高效”的态度,为本次征集活动构建了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和合作平台。
也使我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和莫大的感染。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本着“科学务实、高效创新、远虑进取”的态度;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策划原则,以与国际接轨的姿态,和与xx新区共腾飞的愿望,凭借对xx新区较深的认识了解,和为xx新区开发建设作贡献的热情,参与到这次xx新区形象宣传策划工作中来。
愿我们同铸重庆xx新区美好未来。
二、规划目的1、塑造重庆xx新区整体形象,扩大重庆xx新区在海内外的影响,提升重庆xx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重庆xx新区的品牌效应。
2、着力展示重庆xx新区开发建设成果,宣传重庆xx新区的各种优势,增强境内外投资者的信心,促进xx新区招商引资的顺利开展,推动xx新区的开发建设,实现xx新区宏伟的战略目标。
三、指导思想重庆xx新区的整体包装推广,要以新的《重庆xx新区总体规划》为导向;以市委、市政府领导对xx新区开发建设的重要指示为指针,以xx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对xx新区开发建设的工作部署为指导;以xx新区宣传策划方案征集公告为依据,在对xx新区进行整体形象包装推广策划的基础上,完成本次征集的全套方案。
四、总体原则1、重庆xx新区的整体包装推广规划,要坚持与国际接轨,“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 的原则,体现国际化和时代感,大气;2、坚持“科学务实、高效创新、远虑进取” 的原则,认真分析xx新区所处的大小环境自身特色及优势,使方案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3、重庆xx新区的整体包装推广规划,要充分体现xx新区的“新”:新的园区,新的城市、新的风貌、新的观念、新的管理模式;4、重庆xx新区的整体包装推广规划,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市场运作的原则;5、本着与xx新区长期合作,共同发展,一起腾飞的原则,以促进xx新区的发展为前提,不惟眼前利益,只求长期共存。
第二部分:市场分析任何一个区域都不是处在真空之中,都离不开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必须与外界环境发生各种错综复杂的交流与沟通。
环境是区域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是区域的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和条件。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区域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从属于某个特定的社会乃至世界这一更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以它必然与社会的其他系统,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这些外部环境,对区域来说又是不可控制的变数。
市场分析就是在详尽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处的宏观环境、竞争态势和自身状况的分析、预测和判断。
发现市场机会,辨明市场风险,从而作出各正确的决策。
因此,xx新区要进行整体包装推广,首先就必须进行市场分析,全面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认真分析环境的各种要素,预测和判断其对自身的经营活动将产生什么影响,特别是对招商引资的影响,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优劣势,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影响;充分地利用有利因素,规避不利因素,进而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经营方针和推广策略。
按照营销学的观点,市场分析应该是在对环境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展开的。
市场分析应包括宏观环境分析、竞争环境(行业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消费者(这里指投资者)分析等几个方面。
鉴于本次规划的时间所限,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市场调查,所以以下分析难免有失全面和深刻。
一、宏观环境分析区域的宏观环境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际环境,二是国内环境,三是母区域(这里指重庆市)环境。
而每个环境里面都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人口因素、科技因素、文化因素等。
政治因素主要是指政治局势的稳定状况。
国际投资需要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政治风险一直是困扰国际投资的一大负面因素。
如何识别和防范政治风险,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课题,特别是跨国公司在制定投资计划和方向时,最为敏感的就是世界政治局势的状况。
经济因素对国际投资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
世界上某一区域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也都会影响到整个国际投资的发展趋势。
自然因素是指能够影响社会生产过程的自然因素。
当今世界自然资源日益短缺、能源成本趋于提高、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各国政府对自然资源管理的干预不断加强。
所有这些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国际投资的去向。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正是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并将进一步影响世界。
如新经济的形成,就带来国际投资在信息产业的聚集现象,也给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发展信息产业带来了实惠。
(一)国际环境分析在两极世界格局结束以后,国际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冷战趋势并没有终止,多极化远未成为现实,美国成为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它宣称要运用军事和经济力量来“领导”世界,领导“单极下面的多极”。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西方盟国挥舞制裁大棒,四处挑起地区战争,攻打阿富汗、占领伊拉克,又欲挑起对伊朗和朝鲜的战争。
中东局势依然动荡不安,恐怖主义活动愈演愈烈,阿拉伯国家的反美情绪日趋高涨。
不同地区间、不同民族间矛盾依旧,争执依旧。
“和平与发展”两个时代主题延续到今天,还是压倒一切的人类的头号任务。
相对于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形势,中国的政局却相当稳定,成为喧嚣纷乱的国际世界的一方净土。
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乐园。
今年,世界经济开局延续了2002年经济发展态势,基本上是平稳过渡。
虽然经历了伊拉克战争、后续的伊拉克重建、欧元升值、美元大幅贬值以及非典型肺炎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在逐渐复苏的美国经济的带动下,欧洲经济正在冲出3年衰退的重围,显露出复苏的迹象。
俄罗斯经济改革和经济政策调整的成效逐渐显现,经济步入一个持续的增长期,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经济发展加快,拉美地区经济逐渐恢复,亚洲各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韩国和印度位居中国之后,呈蓬勃增长之势,日本在多年的衰退震荡之后正在慢慢平稳下来,股市也出现了持续反弹。
展望下半年,国际政治环境正在逐步走向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逐渐消失,全球股市稳中有升,美国股市恢复上升的趋势,国际投资者信心正在迅速恢复。
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回落,石油市场趋于稳定。
国际环境基本平稳趋好。
预计下半年世界经济的增长势头会加快。
(二)国内环境分析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国已成为全球投资阴影中少有的亮点之一,是国际直接投资流向变化中的最大受益者。
同时,外资在华并购呈现出显著加速的趋势。
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年,中国利用外资保持了很高的增长势头。
200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超过了500亿美元,创下历年外资引进规模的最高记录,并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外资输入国。
中国内地成为承接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日本、韩国、欧美制造业向外转移的重要基地,一批跨国公司开始把加工制造的中心转移到中国。
目前,世界500强中已有400余家来华投资,已设立投资性公司218家,外商投资研发中心近300家,跨国公司投资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
随着在华投资规模的扩大,跨国公司更加重视在中国投资的整体协调和在未来市场的战略投资,并作为其经营战略地区化,全球化的控制协调机构———地区总部纷纷转移到中国,这表明跨国公司十分看重中国的潜在市场和在中国的巨大利益。
十六大的胜利召开,加速政府体制与职能的转变,政府大规模修改法律法规以及削减行政审批项目,不仅达到了调整、减少管制和干预的作用,同时也明确了规范促进效率提升,最终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和范围。
政府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加快对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金融行业的改革步伐,并对垄断行业大刀阔斧进行改制,一股自上而下的改革之风推动着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政府体制改革走向深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