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类型学

语言类型学

对Greenberg45条共性的分析*南昌大学陆丙甫内容提要本文对Greenberg (1966)提出的45条共性,主要是蕴含共性,从功能角度进行了逐步深入的解释。

蕴含共性的基本解释就是不太可能发生的现象蕴涵着更容易发生的现象。

而可能性等级分“需要程度”和“处理难度”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又由一些具体的动因组成,包括“语义靠近、可别度领先、经济性”等等。

关键词Greenberg,共性分析,蕴含共性,可能性等级,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 蕴含共性的形式分析1.1 蕴含共性Greenberg 提出的语言共性理论开创了当代语言类型学。

在研究对象方面,他的贡献是突出了语序的重要性,这跟强调形态的传统语言类型学很不一样。

其实,这也是强调语言共性的必然选择,因为比起形态来,语序表现出更多的共性。

有些语言有形态,有些语言几乎无形态,因此形态并不具有普遍性。

而语序现象在任何语言中都存在。

并且,除了“所有自然语言都有元音和辅音”这些明显的表层共性外,人类语言中不那么一目了然的共性中,最重要的共性大概就可以算“成分数目限制”的共性了,即组成任何语言结构体的“语序单位”不会超过“七个左右”(7±2)的“块”(chunk)。

这是因为受到人类短时记忆和注意力范围的限制。

虽然Greenberg 没有明确定义“块”,即“语序单位”,但是类型学家在把握“语序单位”时,几乎是没有分歧的,可见“语序单位”具有很大的直觉基础和心理现实性。

在描写方法方面,Greenberg 最大的贡献是强调了“蕴含共性”(implicational universals)在语言分析中的运用。

蕴含共性所描写的不是表面上一目了然的共性(如“任何自然语言都有元音系统”等),而是比较隐藏的相关性规律。

对这种相关性共性的发掘,大大扩大了共性研究的范围。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蕴含共性是当代语言学中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其作用正如结构主义中的互补概念一样。

换言之,“蕴含”关系,是继“互补”关系之后,语言学上另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描写概念。

蕴含共性的基本表达方式是:(1) a. 如果一种语言有P 现象,必有Q 现象,但反过来不一定成立。

b. P ? Q (其中?表示“蕴含”)这一表述实际上可以落实为“四缺一”的形式,这里以Greenberg的共性25为例:(2) Greenberg 共性25:如果一种语言使用后置代词性宾语[VPro],那么也使用后置名词性宾语[VN]。

a. 两者都有(都取正值),[V Pro], [V N]b. 两者都没有(都取负值),[Pro V], [N V]c. 后者有而前者无(一正一负),[Pro V], [V N]d. *前者有而后者无(一负一正),*[V Pro], [N V]*本文曾刊于《东方语言学》第五期(2009),此次收入论文集,听取刘丹青、金立鑫等先生意见,做了较多的修改补充。

1共性25符合“四缺一”格局。

它只排除(2d)那样代词宾语后置而名词宾语却前置的搭配。

也就是说,人类语言中不可能存在一种同时以后置代词宾语和前置名词宾语为基本语序的语言。

属于(2a)的例子包括现代汉语。

属于(2b)的例子有日语、朝鲜语等。

属于(2c)的例子有法语等罗曼语系语言。

古汉语中,代词宾语一定条件下通常前置,而同样的条件并不能导致名词宾语前置,也部分地符合(2c)。

1.2 和谐所能解释的为了解释他提出的语序共性,Greenberg提出了语序“优势”(dominance)和语序“和谐”(harmony) 这两个概念:“这里要引进两个基本概念:一是某种特定语序压倒其交替语序的优势;二是不同的语序规则之间的和谐的和不和谐的关系。

后者显然跟泛化(generalization) 这一心理学概念有关”,“在相类似的结构中,对应的成分也倾向于使用同样的语序”。

具体地说,也就是核心位置相同(都在左侧或右侧)的结构是互相和谐的。

这跟认知的一致性有关。

Greenberg所提出的45条共性中,跟和谐有关的有共性2、3、4、7、9、10、13、15、16、17、20、21、22、23、24、27这16条。

以共性2(使用前置词的语言中,领属语几乎总是后置于中心名词,而使用后置词的语言,领属语几乎总是前置于中心名词)为例,前置词短语是核心前置的结构,其中的核心是前置词,而领格结构在后,也是核心前置的结构,互相和谐。

两种结构是否和谐本质上跟核心的定义有关。

例如共性9(在远远超过随机频率的多数情况下,涉及全句的疑问小词或词缀,在前置词语言中居于句首,在后置词语言中居于句末),根据生成语法,疑问小词是整个疑问句的“核心”,它们决定了整个句子疑问性质的位置。

这种核心观念的观念可称为“功能核心”。

我们可以采取这个分析。

又如共性16(以VSO为优势语序的语言中,有屈折变化的助动词总是前置于主要动词。

在以SOV为优势语序的语言中,有屈折变化的助动词总是跟在主要动词之后)中,所牵涉到的助动词,也可以看作功能核心。

共性27(如果一种语言仅有后缀,那么也是使用后置词的;仅有前缀,则是使用前置词的),牵涉到的前、后缀也可看作词内部的功能核心。

从历时角度看,前、后缀通常是前、后置词进一步语法化而发展来的,两者之间有内在的一致性。

不过,类型学中极少采用生成语法的功能核心概念,却用另一个效果相似的概念“词汇范畴”(lexical category)成分,用不能分叉的(non-branching)词范畴和可分叉的短语范畴的对立取代短语和核心的对立。

这称为“分叉方向理论”(Branching Direction Theory, Dryer 1992: 89),主要意思是词范畴成分的方向位置应该一致,或者都前置,或者都后置。

由于核心是词,而从属语通常是短语,所以说这一理论跟生成语法的功能核心理论的效果是几乎完全等价的。

不过,除了心理“泛化”和认知一致性之外,和谐性还有另一个功能原因,这就是符合“联系项居中”的原理。

如about the book 跟与其和谐的the books of the school 组合的结果about the books of the school,比起跟不和谐的the school’s books 结合的结果about the school’s books,就更容易处理,因为听到中间时可以避免about the schools 的歧义。

同样地,核心前置的“动-宾”结构跟核心后置的“定-名”结构,也会导致“看了老师推荐的书”这样的在中途容易误解为“看了老师”这样的歧义。

此外,不和谐的组合,经常会导致过度“中心内嵌”(center-embedding)而导致理解困难。

如下面例子所示:(1) a. This is the cat that chased the rat that ate the malt that was put in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b. 这就是那只【追赶【吃了【放在【约翰建的】房子里的】麦芽糖的】耗子的】猫这两个意义对应的句子,理解难度的差别,就是因为英语中[核心动词-宾语] 和 [核心名词-从句定语]都是核心前置的结构,互相和谐,因此不会导致多重“中心内嵌”(结构中间插进复杂结构)的现象,而中心内嵌导致结构两部分分开距离太大,中间干扰太大的后果。

汉语这个对译句中,[动-宾] 和 [定-名]结构的核心位置相反,就导致多重中心内嵌。

当然也有汉语句子在结构对译成英语时英语反而显得难接受的,如:(2) a.我雇佣的那个花匠请来的那个医生留下的那本书不见了。

b. The book the doctor the gardener I employed invited left disappeared.汉语中[主语-核心动词] 跟 [定-名]都是核心后置的结构,互相和谐,不会导致多重中心内嵌,而英语则因[主语-核心动词] 跟 [名-定] 不和谐而导致多重中心内嵌。

1.3 优势的本质但仅仅用和谐还不能充分解释蕴含共性。

具体地说,和谐的结构仅仅是容易互相兼容,共现的概率比较高;但和谐无法告诉我们互相和谐的结构哪个蕴含哪个,即前件、后件的选择问题,或“蕴含方向”问题。

互相和谐的两种结构共现的可能就比较大,这是“正相关”关系。

但是正相关关系有两种情况。

一是无方向、非蕴含的,仅仅是一起出现的概率高而已。

另一种就是蕴含性的,就是根据一种结构可以预测另一种结构,但是反过来不成立。

Greenberg 虽然在文章中强调了有方向的蕴含关系,但是在其对45条共性的表述中,有些似乎并无强调蕴含方向的意思,仅仅是共现的概率高而已。

如前面讨论和谐所提到的共性2和9,其实都可以颠倒过来说,如共性2也可表述为等价的“使用前置词的语言中,领属语几乎总是后置于中心名词,而使用后置词的语言,领属语几乎总是前置于中心名词”。

因此,共性2和9实际上是无蕴涵方向的简单、对称的相关性现象,而不是单向蕴涵表达,因此用和谐就足以解释了。

共性2的表述中以前后置词为条件前件,可能是因为对于反映一种语言的语序类型,前/后置词比起领属语位置是更稳定的并且代表性和预测能力更强的参项。

Greenberg虽然对“和谐”做了某种心理学的解释,但对“优势”的解释仅仅是字面上的,并无具体的内容。

为了弥补这一点,Greenberg 强调指出“优势”和“和谐”也都能根据“四缺一”格局自动推出,或者说用“四缺一”格局来定义:(3) 优势语序(dominant order)总是可以出现,而与其相反的劣势语序(recessive order),只有在与其相和谐的语序也出现的情况下才出现。

以前面说的共性25为例:其中前置代词宾语是优势的,因为它既能跟与其和谐的前置名词宾语搭配,也能跟与其不和谐的后置名词宾语搭配。

而后置代词宾语是劣势的,因为它只能跟与其和谐的后置名词宾语搭配而不能跟与其不和谐的前置名词宾语搭配。

同样道理,后置名词宾语是优势的而前置名词宾语是劣势的。

但是(3)这一关于“优势”的形式定义仍然是描写性的,并没有提供解释导致“优势”的机制原因是什么。

我们很难进一步解释为何代词宾语前置优于代词宾语后置及名词宾语前置,或名词宾语后置优于名词宾语前置及代词宾语后置。

后面3.1节将分析“优势”的本质。

1.4 充分命题和必要命题研究Greenberg 那些共性时需要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蕴涵关系的不同表达形式。

蕴涵共性可以直接表现为充分条件命题“只要C,就一定B”。

但也可以倒过来间接地表达为必要条件命题,“只有B,才会C”。

例如,C指能跳过1.5米高度,B指能跳过1米。

很明显,一般情况下,能跳过1.5米是能跳过1米的充分条件,反过来,能跳过1米是能跳过1.5米的必要条件。

因此,以下两种表达是等价的:“只要能跳过1.5米,就一定能跳过1米”,“只有跳过1米,才能跳过1.5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