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一一、案例实施背景本节课是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第七周笔者在长青中学的多媒体教室里上的一节公开课,课堂中数学优秀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有,所用教材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科学记数法,它是在学习乘方的基础上,研究更简便的记数方法,是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记数法的方法,能将一些大数写成科学记数法。
2、过程与方法:在寻找科学记数法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记数法的总结,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2、难点:正确掌握10的幂指数特征,将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成原数五、案例教学用具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图片六、案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学:1、展示学生收集的非常大的数,与同学交流,你觉得记录这些数据方便吗?2、展示课本第63页图片,现实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比较大的数,如世界人口数、地球的半径、光速等,读写这样大的数有一定的困难。
师:(展示刚才演示过的3个大数)我们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记数方法使下列各数更加便于读、写?请同学们六个人一组,分组进行讨论。
(1)1 370 000 000 (2) 6 400 000 (3) 300 000 000生1:答:13.7亿,640万,3亿。
师:回答正确。
这是数字加上单位的记数方法,在小学已经学过,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可是它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果我在3亿后面再加上好多个0,那么这种记数方法还好用吗?生:不好用。
(让学生意识到以前所学的方法不够用了)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新的记数方法。
分析:在读写大数时使学生感觉到不方便,从实际生活的需要,自然引入课题,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记数,为新课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
二、尝试探索,讲授新课:1、探索10n的特征计算一下102、103、104、105、1010你发现什么规律?102=100103 =1 00010 4 =10 000105=100 0001010 =10 000 000 000(观察并思考,小组讨论)(1)结果中“0”的个数与10的指数有什么关系?(2)结果的位数与10的指数有什么关系?2、练习:将下列个数写成只有一位整数乘以10n的形式。
(1)500(2)3000(4)40000师:(学生完成之后)可见这种表示方法不仅书写简短,同时还便于读数。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研究的内容—科学记数法。
3、分析: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成功地找到表示大数的简便记数方法——科学记数法。
4、科学记数法:像上面这样,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思考,小组讨论)10的指数与结果的位数有什么关系?分析: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10的幂指数n与原数的整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从特殊数据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符合“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繁为简”、“分析归纳”的数学思想。
三、巩固新知,知识运用:将下列各数写成科学记数法形式。
(1)23 000 000(2)453 000 000(3)13 400 000 000 000 000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是多少米?分析: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在分析讨论10的指数与结果的位数有什么关系时,会与前面曾经讨论过的10n联系起来,也可以对知识进行迁移和回顾。
再加上学生好奇心都特别强,很想将自己总结出来的结论加以应用,针对以上学生特点,给出相应的练习题。
这样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观察并思考,小组讨论)如何将一个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成原数?a×10n将a的小数点向右移动n位原数分析:这是本节课另一个重点,也是知识的逆向巩固,学生通过寻找写出原数的方法,更加明白在写科学记数法时,如何确定10的指数,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写出原数。
七、教学反思: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www.》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二课题正比例函数一教学目标1.通过案例理解正比例函数,能列出正比例函数关系式2.教会学生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三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提出问题】《阿甘正传》是一部励志影片。
片中阿甘曾跑步绕美国数圈,假设他从德州到加州行进了21000千米,耗费了他150天时间。
(1)阿甘大约平均每天跑步多少千米?(2)阿甘的行程y(km)与时间x(天)之间有什么关系?(3)阿甘一个月(30天)的行程是多少千米?【生】列算式回答【师】点评总结2.写出下列变量间的函数表达式(1)正方形的周长l和半径r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抽象问题让学生思考】(2)大米每千克四元,则售价y元与数量x(kg)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3)下列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小组合作)【分析共同点和不同点,找出规律】(1)y=200x(2) l=2∏r (3) m=7.8V 【生回答,师点评】【引入新课】1.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y=kx (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板书概念,引导学生分析正比例函数的定义】2 【例题讲解】例1 在同一坐标系里,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y=0.5x y=x y=3x 解:【略】【掌握函数图像的画法:列表,描点,连线】3.练习(1)已知正比例函数y=kx.当x=3 时y=6 。
求k的值(2) 一种笔记本每本的单价为3元。
则销售金额y元与销售量x之间的关系式是怎样的?当销售金额为360元时,则售出了多少本这种笔记本?四小结五课外作业【反思】由于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
而理解函数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
这节课首先通过实例,回顾函数的概念,其次抽象提出正比例函数关系式,由学生观察得到特点,然后引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和特点,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利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的比,对应叫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和相似比的关系。
②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情感与态度①相似三角形中对应线段的比和相似比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② 通过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重点与难点重点:相似三角形中对应线段比值的推倒,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
教学思考通过例题的分析讲解,让学生感受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解决问题在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应用能力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式课前准备幻灯片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带领学生复习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提出疑问“在两个相似三角形中,是否只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个性质?”从而引导学生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认真听课、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二、新课讲解1、做一做以实际问题做引例,初步让学生感知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和相似比的关系。
钳工小王准备按照比例尺为3∶4的图纸制作三角形零件,图纸上的∶ABC表示该零件的横断面∶ABC,CD和CD分别是它们的高。
(1), , 各等于多少?(2)∶ABC与∶ABC相似吗?如果相似,请说明理由,并指出它们的相似比。
(3)请你在图4-38中再找出一对相似三角形。
(4)等于多少?你是怎么做的?与同伴交流。
阅读课本材料,弄清题意,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画图,在练习本上作答。
依次回答课本提出的4个问题并加以思考2、议一议根据上面的引例让学生猜测,证明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已知∶ABC∶∶ABC,∶ABC与∶ABC的相似比为k.(1)如果CD和CD是它们的对应高,那么等于多少?(2)如果CD和CD是它们的对应角平分线,那么等于多少?如果CD和CD是它们的对应中线呢?学生经历观察,推证、讨论,交流后,独立回答。
3、教师归纳总结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学生理解、熟记。
归纳、类比加深对相似性质的理解三、课堂练习:例题讲解,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
如图所示,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底边BC=60 cm,高AD=40 cm,四边形PQRS是正方形。
(1)∶ASR与∶ABC相似吗?为什么?(2)求正方形PQRS的边长。
阅读例题材料,弄懂题意,然后运用所学知识作答。
写出解题过程。
四、探索活动:如图,AD,AD分别是∶ABC和∶ABC的角平分线,且AB:AB=BD:BD=AD:AD,你认为∶ABC∶∶ABC吗?针对此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展开小组讨论,充分交流后作答。
五、课时小结指导学生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
本节课主要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判定推导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学生畅所欲言,谈学习的体会,遇到的困难以及获得的启发。
六、布置课后作业:课后习题节选独立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29.6相似多边形及其性质一、1.做一做2.议一议3.例题讲解二、课堂练习三、课时小节四、课后作业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篇四设计思想:这堂课为章节复习课,教师可以先从总体知识结构入手,引导学生逐步回顾所学的知识,要知道本章主要需要掌握的是如何利用二次函数及其表示方法、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即二次函数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