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与意义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基于民事法律事实,由民法规范调整而形成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换言之,当社会关系被民法调整时,便形成一种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而这种权利和义务又是受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的,从而形成了约束双方当事人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调整社会关系的具体法律形式。

(一) 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规范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当社会关系被民法调整时,便形成一种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而这种权利和义务又是受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的,从而形成了约束双方当事人法律关系,即民事法律关系,它是民法调整社会关系的具体法律形式。

(二)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民事法律规范公布后,他指抽象的表明国家保护什么,不保护什么,只有民事法律事实的出现才能使民事法律关系设立、变更和终止。

如甲乙结婚的事实,才能确立甲乙之间的夫妻关系。

(三)民事法律关系是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民事法律规范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是通过讲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转化为民事权利和义务来实现的。

民事权利的实现、民事义务的履行是以国家的强制力为保障的。

这种具有民事权利和义务的社会关系,就是民事法律关系。

综上所述,民事法律规范是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依据,民事法律事实是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原因,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规范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结果。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一)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平等性质,决定了民事法律关系的平等性。

(二)民事法律关系大量的是民事主体自主形成的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虽是国家制定的,反映国家的遗志,但民事法律关系在通常情况下大都是在民事主体自主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也体现了当事人自己的意志。

(三)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通常是对等的、相互的民事法律关系有物权法律关系、债权法律关系、知识产权法律关系、人身权法律关系、婚姻家庭法律关系及继承权法律关系等。

民事法律关系一建立,当事人一方便享有某种权利,而当事人他方即负有相应的义务;或者双方当事人均享有权利、又都负有相应的义务。

因而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具有民事权利和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这种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是受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现的社会关系。

三、民事法律关系理论的意义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各种民事法律规范,目的是要求人们以其为根据设立各种民事法律关系,是人们的行为纳入民法调整的法律轨道,民事法律关系也是民法学研究的中心。

民法学主要研究:(1)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发生根据的各种民事法律规范;(2)发生民事法律关系的各种原因;(3)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与消灭。

由此可见,民法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民事法律关系学。

民事法律关系理论是民法学理论的基础、总纲、主线。

把握这个主线对正确理解和适用民事法律有指导意义。

本书的内容体系:(一)民事法律关系总论(第一编)第一、二、三章概念、原则第四、五、六章主体、第七章客体第八、九、十章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原因(二)民事法律关系分论(民事法律关系内容,第二--五编)物权、债权、继承权、人身权(知识产权、亲属权另教材)(三)侵权行为(侵害他人民事权利的法律后果,第六编)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一、民事法律关系要素的构成及其意义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故称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

掌握民事法律关系要素的理论,对每一项民事法律关系的成立、变更、终止的判断,对其性质及效力的认定,有纲举目张的功效。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民事法律的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人。

参加民事法律关系的人通常称为当事人,当事人主要指公民(自然人)和法人,还包括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

在某些情况下,国家也可成为特殊的民事主体,例如,当国家发行国库券时,便在国家与持券人之间形成了借贷法律关系,国家成为借贷法律关系主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中,享有权利的一方为权利主体,又称权利人;负有义务的一方为义务主体,又称义务人。

多数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双方都既享有权利,又负有义务。

民事法律关系可以使双方的,也可以是多方的。

在不同的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成为不同。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的民事权利与义务共同指向的事务。

如前例,甲购买己的房子,双方订立买卖房屋合同,在这一买卖法律关系中,房子便是双方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即构成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实践中,可以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有四类:物、行为(不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

此四类分别是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的客体。

有些权力也可称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如国有土地使用权。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既是产生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的依托,也是确认民事法律关系性质的重要依据。

四、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例如,甲与己订立一房屋买卖合同,甲向乙交付房屋价款,取得房屋所有权,已取得房屋价款,同时交付房屋,甲、乙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便成为这一买卖法律关系的内容。

民事法律关系是具有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社会关系,没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就不能构成民事法律关系。

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为人们制定建立和谐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规则,是当事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具有了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用民事方法保障当事人享有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维护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正常秩序,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民事权利义务有些是法律直接规定的,有些是当事人之间协商决定的。

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有不同的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也是确认民事法律关系性质的依据。

第三节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与消灭一、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与消灭的含义任何社会关系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反映在民事法律关系上,则表现为各种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

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是指因一定的民事法律事实的出现,民事主体之间形成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因一定的民事法律事实的出现,原有的民事法律关系发生了变化。

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包括民事主体变更、客体变更、内容的变更。

民事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因一定的民事法律事实的出现,原有的民事法律关系的终结。

包括绝对消灭和相对消灭。

相对消灭即为变更。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与消灭的原因-民事法律事实(一)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民事法律事实,是指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与消灭的事实或客观现象。

民事法律规范的颁布实施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提供了法律依据,而民事法律事实的出现才能形成一定的法律关系。

如人的死亡引起具体的继承法律关系的产生,诉讼时效届满可以引起当事人胜诉权的消灭等。

(二)民事法律事实的特征1.是一种客观事实,并能用证据证明的事实(法律明确规定可以推定的除外)2.民事法律规范规定的事实民法规范对法律事实的规定有两种:一种为明确规定某种情况引起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形成,没规定的如:日出、日落、四季变化、朋友约会、读书、散步等事实不是法律事实。

一种是规定当事人依法选择民事法律事实的自由。

如:下雨本不是法律事实,但当事人依民法规定将天下雨作为其法律行为所附条件时,天下雨就是法律事实。

3.能够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的事实民事法律事实能够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的事实,即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与消灭。

(三)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江平主编《民法学》)事件民事法律事实有效→民事法律行为→代理绝对无效表意行为无效(民事行为)相对无效效力待定行为侵权行为民事责任→诉讼时效非表意行为违约行为事实行为--无因管理行为、著作等*行为:作为、不作为;合法、不合法(四)民事法律事实的构成民事法律事实的构成,又称为民事法律事实的结合,是指引起某项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或消灭,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事法律事实相结合。

如:遗嘱继承关系的发生,需要被继承人有效遗嘱的存在,被继承人死亡和继承人不拒绝接受继承等民事法律事实。

第四节民事权利、民事义务一、民事权利(一)民事权利概念民事权利是民事法律关系的核心内容。

民法学界对民事权利的释义有多种,多采用“手段说”。

民事权利,是指民事法律规范赋予民事主体满足其利益的法律手段。

有以下几层含义:1.权利人可以在法定范围内享有某种利益或实施一定的行为。

2.权利人可以请求义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

3.权利人因他人的行为而使其利益受到侵害时,可以请求有关国家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予以保护。

(二)民事权利的分类民法理论与实践中将民事权利分为如下若干类型:1.财产权与人身权依民事权利内容的利益性质不同,可分为财产权与人身权。

这是民事权利最基本的分类。

财产权是指具有物质财产内容、直接与经济利益相联系的民事权利。

物权和债权是财产权的两大种类。

人身权是指具有与人身不可分离的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民事权利,如公民的姓名权、名誉权、法人的名称权、荣誉权等。

由于人身权具有与权利人的人身不可分离性,故一般不能转让和继承。

2.绝对权与相对权依民事权利的效力范围不同,可以分为绝对权与相对权。

绝对权是指其效力及于一切人的权利,它的义务人是不特定的任何人,即任何人均负有不妨害权利人实现其权利的义务。

故绝对权又称对世权。

绝对权的主体一般不必通过义务人的作为就可实现自己的权利。

各种人身权、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等都属于绝对权。

相对权是指其效力及于特定当事人的权利,它的义务人是特定的,所以又称对人权。

相对权的主体必须通过特定义务人的履行义务的行为才能实现其权利。

相对权一般就是指债权。

3.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依民事权利作用的不同,可分为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

支配权,是指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权利客体,而具有排他性权利。

包括:物权、知识产权、人格权。

请求权,是指权利人可以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债权是典型的请求权,如合同当事人有权要求对方履行义务,受害人有权要求加害人赔偿损失等。

形成权,是指权利人仅凭自己单方的行为便可使某种权利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权利。

如承认权、追认权、选择权、解除权、撤销权、继承权等都属于形成权。

抗辩权,是指对抗他人行使权力的权利。

如同时履行抗辩权。

4.主权利与从权利以民事权的相互依存关系为标准,可分为主权利与从权利。

主权利是指互有关联的两个以上的民事权利中,可以独立存在的民事权利。

从权利是指互有关联的两个以上的民事权利中,必须以其他权利的存在为前提的民事权利。

从权利随主权利的存在或消灭而存在或消灭。

例如在借贷合同中,借款人以其财产对贷款人(债权人)设定抵押,贷款人即对抵押财产享有抵押权,而该抵押权的存在,是以债权的存在为前提的,贷款人就借款合同享有的债权为主权利,就抵押合同享有的抵押权为从权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