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概念的演变
关于健康,这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人们都知道健康的重要,却不知道如何去掌握自己的健康,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对健康内涵的真正理解。
许多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是不知道科学的健康知识。
没有健康知识而拥有健康,那是运气;长期缺乏科学的健康知识,妄为地衣、食、住、行、玩、乐、性....终至得病,那是必然。
我认为:健康养生的内容博大精深,并不完全在于它本身,更不在于对它的
狹隘理解和就事论事,因为它是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广泛而普遍地联系着的。
那么,健康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呢?然而,要给健康下一个一劳永逸的、确切的定义,却不大容易。
因为随着时代的剧烈变迁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健康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对健康理解的逐渐深化
人是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互统一、相互作用的有机体。
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必须在其生活过程中不断地对各种不良刺激进行抵御,寻求最佳健康状态。
古今中外,任何时代和民族无不把健康视为人生的第一需要。
但是,人们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世俗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把健康单纯地理解为:一方面,“无病、无伤、无残”就是健康,只有当他们有自我感觉“生病”了时,才寻求医生的帮助。
另一方面,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有的人终日惶惶无措,人际关系紧张,逃避现实,对这样的人,也没有认为是病人,只认为是不会处世而已。
关于健康,过去大多数的人回答是:没有疾病就是健康。
而大多数词典解释则是:
“健康,是指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中医认为:“体壮为健,心怡为康”,意思是说身体强壮,心情愉快才能称得上是健康,这说明我国古人都认识到了健康的标准绝不是单纯指“没有生理缺陷和疾病”。
不过,这些观念和解释都还是不正确,或不完全。
因为,人不仅是自然界的人,也是社会中的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变化都会给机体的机能和心理带来影响,而且两者在人的生活过程中还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在成立40周年之际宣布,该组织做了三件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事,其中之一就是对健康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
这个科学的定义早在1948年WHO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就明确地指出:“健康是躯体的、精神的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这三项标准对机体具体就是:没有器质性和功能性异常;没有主观不适的
感觉;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
之后,我国普遍采用的标准是:
身体发育良好,生理器官和系统完整、机能正常,心理状态积极,有良好的心理自控和平衡能力,学习和工作效率高,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力。
二、WHO对健康最新定义
1988年以后,国际医学专家对全球疾病现状进行研究后指出:在致病因素和疾病防治中,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因素占8%、气候地理等自然因素占7%、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占60%。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发布的健康定义指出:“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
为此,健康的概念从过去单纯的生物健康模式走到了今天复杂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大健康模式。
三、不同方面对健康的关注
社会不同的方面,对健康的关注各不相同:
一是普通人群的关注。
当人们“健康”时,一般所关注的是吃好、玩好,却很少或根本想不到自我养生保健和医院的医疗服务;一旦生病后,又迫不急待地将自己交给医院,托付医生就行了。
二是医院医生的关注。
多数医院只关注自己医院的“名气”、规模和效益,而医生长期以来习惯于“坐堂看病”开处方,或涉足于查房、门诊、做手术,疲于奔命,而很少花精力去为病人制定一个防病、养生简单易行的计划和措施。
更不用说走出医院大门去关心“不生病”的人群,对健康、亚健康群体(如学校学生、社区人群)如何进行预防和保健。
三是当地政府的关注。
当地决策者主要是关心病人的就医问题,追求医院的现代化和高精尖设备的配置,以提档升级,这样的结果是导致医疗费用的成倍增长,而无法抑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上升。
正如WHO提出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错误地沿用了西方大医院的模式,忽视了公共卫生问题,给这些国家带来了许多健康的危害”。
所以,关于健康的问题,一直是人类古今探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