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外用药剂型的现状和剂型创新研究-中医外科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中医外科外用药剂型仍以传统的散剂、丹药、膏药、软膏等为主, 部分传统的剂型仍需现用现配, 具有用药灵活、疗效可靠的特点, 也存在着生物利用度低, 药物剂量不宜控制, 易污染衣物, 黏性小易脱落, 易干燥变硬等缺点, 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传统剂型的缺点和剂型研发的滞后制约了中医外科外用药的临床应用, 不能满足临床治疗需求, 剂型的创新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阐述了中医外科外用中药剂型的现状, 对剂型创新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外用中药; 剂型; 中医外科; 新药; 载体;Think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gery of the external use of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tions and dosage forms of innovationZHU Chao-jun HAN Wei L Jia-kang L Yuan-feng ZHANG Zhao-hui L XiangDepartment of Surge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School of Pharmac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epartment of National Drug Clinical Trial Organization, Shanghai Municip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bstract:The 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TCM) surgery are still based on traditional dispersants, dandruid, plaster and ointment. Some of the traditional 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 still need to be preparation when it is in need. External us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ug use flexible, clinical effect is reliable. However, there also exist a lot of shortcomings, such as low bioavailability, drug dose should not be controlled, easily contaminated clothing, viscosity small easy to fall off, dry harden, can not meet the clinical needs.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 and the lag of dosage forms have restricte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x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rgery. Formulation innov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meet the needs of clinical treat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sage forms, and puts forward the necessity and preliminary thinking of the re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sage form.Keyword:external u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 surge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w drugs; drug carriers;药物剂型是药物用于临床的一定物质形式, 任何药物用于临床必需制成一定的剂型[1]。
对于剂型的选择, 在《神农本草经》中有明确的记载: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 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 并随药性, 不得违越[2]。
初步揭示了要根据药物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制剂。
在梁代陶弘景指出剂型亦兼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其制耳, 提示药物的剂型要根据临床需要, 采取适当工艺加工制备而成。
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 所异者, 法耳[3], 外用药与内服药起到同等的治疗作用。
内服的中药新药在传统剂型的基础上, 开发了多种新剂型, 如合剂、乳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滴丸剂等。
中医外科外用新药剂型仍以传统的散剂、丹药、膏剂等为主, 部分传统剂型需根据临床需要, 辨证选药后现用现配, 不能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且依从性差, 制约了中医外科外用药的临床应用。
本文从临床应用角度对中医外科外用新药剂型探讨如下。
1 中医外科传统剂型的特点外用中药药物剂型有多种, 如散剂、硬膏、油膏、丹药、丸剂、洗剂、酒剂等。
中药散剂的来源主要是植物药和矿物药, 单味制成的多称面粉, 如黄柏面, 滑石粉;复方研制成的称为散, 如二妙散、如意金黄散;也有的散剂称为丹, 如红升丹、白降丹等。
传统散剂是将药物研磨成不同粗细的粉末, 再过绢罗和马尾罗。
外用散剂可无辅料, 临床应用时直接撒布于疮面, 或掺于其他药物中应用, 或用醋、蜂蜜、酒作为辅料。
散剂可根据临床需要随时配置, 方便根据辨证结果加减应用。
硬膏古人称为薄贴, 近代称为铅膏, 现代熬制的硬膏, 或者不煎熬, 直接捣制成膏。
辅料主要为植物油、黄丹及蜡, 临床应用时将药摊在纸或布上而成。
膏药剂型有厚薄之分, 肿疡初起宜用厚型膏药, 溃疡期宜用薄型膏药。
硬膏药富有黏性, 敷贴患处, 能固定部位, 限制活动, 保护疮面, 避免外来刺激如细菌重复感染等, 用药时需将膏药加温软化。
油膏又称软膏, 以动物油脂、植物油脂、蜂蜡等油脂为基质, 现代亦有应用凡士林为基质, 与配方药物熬煎或调匀后制成半固体制剂。
油膏临床应用时, 需将药物摊在消毒棉纱或纱布等载体上, 也可制成纱条使用。
洗剂是将药物煎煮或浸泡去渣取汁的方法制成的液体剂型, 辅料为水, 临床应用时熏洗局部或全身。
酒剂是用白酒浸提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 辅料为白酒, 临床应用时外擦局部, 或将药物洒在无菌纱布上局部疮面外敷。
中医外科传统剂型繁多, 制作油膏、硬膏时会出现大量浓烟, 会对环节造成一定污染[4], 其配制受到限制, 需要药厂才能生产, 限制了临床应用。
适合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应用的传统剂型、传统载体改革势在必行。
2 传统剂型临床的应用中医外科外用药剂型各具特点, 既有所长, 又有所短, 临床使用时需扬长避短, 发挥最佳疗效。
如皮肤渗液多的皮损, 应用湿敷熏洗, 则渗液减少, 若用散剂掺之则渗液增多, 皮损加剧。
常见的剂型应用如下:散剂具有收湿拔干、清热凉血、防止感染、生肌长肉、消除疣赘、散热护肤的作用, 使用方法以撒布和水调外敷为主, 临辨证用于无明显渗出的各种皮炎、用于多汗症、用于阳证疔疮痈疽、用于阴证疮面等。
使用时需注意散剂要制成极细末, 以避免对疮面、肉芽造成不良刺激, 但是对极细末要达到的程度, 尚无标准, 且临散剂常用水、茶水等调匀外用。
例如临常用的如意金黄散说明书中未明确药物与辅料的比例, 可用清茶、葱、酒、蜂蜜调敷, 符合辨证施药, 随证加减的治疗理念。
硬膏的功效是由药理作用和物理作用相合而成。
药理作用随其处方变化而不同, 清代徐大椿认为膏药:其用大端有二, 一以治表;一以治里。
治表者, 如呼脓、去腐、止痛、生肌, 并遮风护肉之类, 其膏宜轻薄而日换。
治里者, 或驱风寒, 或和气血, 或消痰痞, 或壮筋骨, 其方甚多, 药亦随病加减, 其膏宜重厚而久贴。
用药时需加温软化才能应用, 此外硬膏引起的膏药风(接触性皮炎) , 使用不当造成的皮肤湿疮时常发生, 也有应用膏药造成铅中毒的报道[5]。
软膏是临床常用的外用剂型之一, 可辨证应用于各种疾病的不同阶段。
临用于肿疡、溃疡、肛门及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
目前, 临床应用时多摊在消毒棉、纱布上[6,7,8,9], 不易把握用药量,容易污染衣物。
3 剂型创新的研究中医外科外用药剂型丰富多彩, 但是药物的剂型和制法等方面未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剂型的外观、色泽、气味及制法等方面基本保持着或近似文献记载中的情况[10]。
由于传统外科外用中药剂型的缺点, 制约了其工业化生产。
随着中药制剂学的进步, 中药外用给药剂型也有了一定发展, 出现了凝胶剂、涂膜剂、巴布膏剂、气雾剂、离子导入剂等[11], 但是这些剂型的上市外用中药尚不多见。
许多研究人员从基础与临床研究角度, 对中医外科外用药剂型改革进行了探索。
如临常用于治疗阳证疮疡的如意金黄散[12], 源于《外科正宗》, 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使用时需要醋、茶、蜜等辅料调敷患处[13], 存在需临时调配, 极不方便, 生物利用度低, 药物剂量不宜控制, 且有易污染、黏性小、易干燥变硬等缺点[14]。
例如将如意金黄散改成了巴布剂、凝胶剂、乳膏剂、贴膏剂、软膏剂、涂膜剂、壳聚糖膜剂等多种剂型[15,16,17,18,19,20,21], 分别从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药理作用、临床疗效等多个角度对各剂型进行了探讨。
如意金黄散经改剂型后, 具有生物利用度高, 药效迅速、持久、保湿性好、载药量大、透气性好、使用方便舒适、对皮肤无刺激性及致敏性、不污染衣服、便于清洗等优点[14,15], 动物实验药效显示乳膏、贴膏与原剂型相当[16,17], 临床疗效提示巴布剂、凝胶剂型优于原剂型[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