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改善民生的主要举措和成就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投入了一笔笔紧系人民福祉的真金白银,启动了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民生工程。
这一项项民生政策,一笔笔民生投入,一个个民生工程,既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民生情怀的充分反映,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及时之举,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长久之策,不仅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也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提供了强大支撑。
一、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国家财政加大了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
从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到支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从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到支持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再到及时保障汶川、玉树地震等抗灾救灾资金需要……国家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
当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时,国家更是将一揽子计划的重点锁定民生领域,2008年末确定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民生部分接近7000亿元。
据财政部统计数据,2003-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支出累计达到2.43万亿元、6294亿元、1.95万亿元和3104亿元,分别比上一个五年增长1.26倍、1.27倍、1.41倍和1.3倍。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达到1.6万亿元。
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89575亿元。
其中,重点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同时,还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支出增幅都在20%左右,高的甚至超过30%。
从各地区的情况看,2010年全国许多地方,如海南、云南、陕西、山东、新疆等地以及很多市县对民生的投入都超过50%,不少地方还达到70%以上。
2006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624亿元,年均增长23.6%;全国财政教育支出从5464亿元增加到12450亿元;医疗卫生支出从1421亿元增加到4745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从4394亿元增加到9081亿元;文化体育支出从685亿元增加到1528亿元。
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补助力度,补助资金从2007年的5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11亿元。
2008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5603.64亿元,增长29.2%;2009年合计7426.48亿元,增长31.8%;2010年,中央财政民生支出预算安排合计8077.82亿元,增加651.34亿元,增长8.8%。
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近年来,国家为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收入,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
这些政策措施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收入。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通过提高工资水平,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支持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乡低保对象、企业退休人员和优抚对象等群体的补助水平等措施,保持了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比2009年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比2005年增长8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2009年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比2005年增长81.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10年我国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
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3.1个百分点,这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也是1998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第一次超过城镇。
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9年的3.33:1缩小为2010年的3.23:1。
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政策力度大、群众受惠面广的促进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如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暂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实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及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完善相关操作办法,提高财政补贴使用效益,等等。
这些政策措施,对推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471元,比2005年增长了69.6%,年均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82元,比2005年增长71.5%,年均增长11.4%。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性和享受性方向转变。
一是食品支出比重持续下降。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比重为35.7%和41.1%,分别比2005年降低了1.0和4.4个百分点。
二是交通通讯支出大幅增加。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为1984元,比2005年增长99.0%,年均增长14.8%;农村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为461元,比2005年增长88.2%,年均增长13.5%。
三是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成倍增长。
2010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3.1辆,比2005年底增长2.9倍;拥有移动电话188.9部,增长37.9%;拥有家用电脑71.2台,增长71.6%;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45.2台,增长1.1倍;拥有移动电话136.5部,增长1.3倍;拥有家用计算机10.4台,增长3.2倍。
2010年,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86.5部/百人,比2005年提高51.2%。
据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互联网上网人数4.57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4.5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全年国内出游人数达2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6%。
三、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大力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十一五”期间,我国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2005年,我国开始启动免费义务教育,当年政府免除国家重点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
2006年,这一政策推进到西部农村和部分中部农村地区。
2007年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全国农村开始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2008年,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试点的基础上,从当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
至此,全国城乡义务教育进入真正的免费时代。
同时,将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高校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十一五”期间,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5年增加到9年以上。
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10年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8.1万人,在校生2231.8万人,毕业生659.2万人,比2005年分别增加212.4、631.8和241万人。
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61.8万人,在校生2231.8万人,毕业生575.4万人,比2005年分别增加157.3、670.0和268.6万人。
进一步加强文化事业。
“十一五”期间,党和政府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1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60个,比2005年底增加98个;文化馆3258个,增加479个;有线电视用户1873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8798万户,增加5858和8401万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8%,提高2.3个百分点;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提高1.8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各项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
2010年共生产电视剧436部14685集,动画电视221456分钟;生产故事影片526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95部;出版各类报纸448亿份,各类期刊32亿册,图书74亿册(张)。
2010年,政府支持实施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达到1743家。
稳步推进公共卫生事业。
“十一五”期间,政府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在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09年4月,新一轮医改大幕拉开,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从2009年开始,我国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010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到60%以上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006年的40元提高到2010年的120元。
2010年底,全国共有卫生机构93.9万个,比2005年底增加5.7万个。
全国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84万人,比2005年底增加了127.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37万人,注册护士205万人,分别增加32.8万人和70.0万人。
医院和卫生院床位437万张,增加100万张。
四、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让百姓生活得更踏实就业是民生之本。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持措施,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日渐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就业人数从2005年末的75825万人增加到2009年末的77995万人,增加了2170万人,年均增加543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从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增加了3789万人,年均增加947万人;乡村就业人员从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减少了1619万人,年均减少405万人。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就业增长持续高于全国,其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2005年末的36.0%增加到2009年末的39.9%。
城镇就业岗位快速增加,新增就业人数持续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越来越多的人喜捧“新饭碗”。
大量乡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2010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4223万人。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