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考点突破:分析散文的线索及作用(考点解读+知识储备+解题要领+答题模板+随堂演练+答案解析)一、考点解读1、什么是线索?线索是全文发展的脉络,贯穿文章始末,使文章化零为整,浑然一体。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2、常见的线索类型: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⑤时空线索: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变化等。
⑥见闻线索:以作者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二、知识储备——梳理线索及分析其作用如果说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那么线索就是这条轨迹的路标。
线索贯穿全文脉络,找到了线索,分析结构就水到渠成了,作品的思路结构自然也能了然于胸。
线索能够指引读者透过散文的“形散”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散文的主要线索类型:具体事物线、人物线、中心事件线、思想感情变化线、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线、作者的所见所闻线等。
1、时空连“线”看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确定线索,这些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
如:《桃花源记》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不同的处所正表明了空间的变换,由此引出了丰富多彩的记叙内容。
据此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
2、因物取“线”一“物”在文中反复出现,很可能是线索。
如:《记一辆纺车》全文以怀念在延安时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开头,接着从三个方面写怀念纺车的原因:纺车保证了“丰衣”,坚持了抗战;纺线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纺线使大家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最后再以怀念纺车作结点明文章主旨。
文章就是这样以“一辆纺车”为线索把与纺车有关的事按类别组织起来,形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3、反复出“线”看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确定线索,因为蕴藏其中的“情”往往就是散文的线索。
如:《白杨礼赞》“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等语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四五次。
据此可知作者从树写到人,那赞颂的感情一层深似一层,一浪高过一浪,由蕴蓄到喷涌,就是靠“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线索,如串珍珠般连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整体。
4、以情导“线”如:《荔枝蜜》文章开头写“我”小时候因被蜜蜂蜇了一下而“总不大喜欢”蜜蜂;接着写因为看到荔枝林喝到荔枝蜜而“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当参观养蜂场,了解到蜜蜂的忘我劳动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后“我不禁一颤”,对蜜蜂发生了由衷的赞叹;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由此可以理出“我”对蜜蜂感情变化的线索:不大喜欢→向往、爱慕→赞颂→学习5、定“神”看“线”有时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
如:《我的老师》一文作者记叙的事情虽多,但都是为了表现蔡老师是最使“我”难忘的老师,抒发“我”对蔡老师的深厚感情。
确定这一主题后,不难发现本文的一条感情线索: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老师三、常见的设问方式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本文采用××和××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3.文章第×段写了“……”,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四、解题要领——如何梳理散文的线索梳理散文的线索主要是根据体裁寻找线索,不同的散文,其线索往往不同。
如写景散文多以时间、空间为线索,状物散文往往以具体的事物或者是象征事物为线索,写人叙事散文多以感情为线索,文化哲理散文往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的线索可能是某种情感或是某个人,也可能是某个道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标题和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事物也可能成为文章的线索。
五、答题模板文章以XX为线索。
作用:结构上XXX,内容上XXX。
六、随堂演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宁波镇海中学2022届高三模拟检测)夜宿双堆集艾煊(1)松木做的门窗,边框变形、翘裂;窗上插销插不上,门也关不严。
床上油腻腻的被子,冒出刺鼻的汗酸味。
一盏15瓦的吊灯,暗得发黄。
这个双堆集的小旅店,店址,说起来会使胆小的旅客毛骨悚然。
我手头有几张淮海战役中的双堆集照片,纵横交错的交通壕、堑壕,里边横七竖八躺满了国民党士兵的尸体;堑壕的胸墙,是尸体和泥土混和在一起,一层一层垒叠起来的。
这是黄维兵团的野战工事。
小旅店的宅基,就坐落在这曾填满尸体的战壕上。
(2)月亮悄无声地走进屋来,撩得人难以入眠。
(3)我起身走到院中,惊醒了树荫下的一群鹅,它们惊慌地互相报警。
我绕过了这个部族的宿营地,走到门外。
(4)零零散散的居民平房,没有一星灯光,没有一点声响。
此地农民,还是那种早起早睡的习惯。
(5)我像个梦游症者,缓缓地走到尖谷堆上。
在这片无边的大平原上,昂首独立,成了一座巍巍泰山。
围困黄维兵团时,七八里外就可看到这个尖谷堆。
小土山上,有固守的阵地,有炮兵观测所。
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十八军,扼守在这制高点上,拱卫一里外兵团部的安全。
双方在这座小土山争夺过多次。
三十六年后再到双堆集来,在路上,我眼望着吉普车的窗外,搜寻这个赫赫有名的尖谷堆,但一直不曾见到。
直至走到它的面前,它似乎才从梦中醒来,睡眼迷糊地迎接客人。
难道尖谷堆变矮了?(6)现在,尖谷堆上矗立了一座测地用的高高铁塔。
我踏着瞭望人员上下的垂直铁梯,攀登上了塔顶的平台。
(7)圆月立在中天,能看到整个大平原的极边。
天上、地下,处处都是那么纯净、明亮,但仔细辨认,却什么也看不真切。
一层轻柔的纱幕,罩在大平原上,远方和近处,村庄、树林、小河,全都迷迷蒙蒙,似有若无。
(8)站在尖谷堆的铁塔上四望,这里,显然不是双堆集,但它又确是双堆集。
昨天和今天,事实和幻景,理智和情感,常常难以如一。
(9)深深刻印在我记忆中的双堆集,那是一个大战的战场,尸体、坦克、大炮,杂乱纷陈。
那天是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五日,正是阴历十一月十五。
那晚也和今晚一样,圆月悬在中天。
我走进成了废墟的双堆集,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屋,只有许多土墙断裂的空屋框。
市集的南边,蒋介石第二快速纵队的将军们,把三百辆无法快速逃跑的汽车,排成了一条军事史上罕见的汽车防线。
(10)双堆集村外的田野上,挖成了一方一方与人体等长、与人体等宽的长方形土坑。
每一土坑里,躺着一名伤兵。
一排一排一排,成百上千,伤兵身上盖着降落伞布片或者军毯。
布片上军毯上,盖满一层浓霜。
这就是黄维兵团的野战医院,名副其实的野地病房。
战斗结束的第二天清早,人道主义的山东老区担架队,来到了这块地方。
(11)激烈的枪炮声停息了,午夜后的双堆集,也像今晚这么静。
(12)胜利的夜晚,我虽然全身极倦,但睡不着。
第二天一清早,又走到头晚月光下看不十分真切的战场。
坦克、大炮、汽车、尸体、浓霜。
朔风在平原上疾走。
我拍了一些照片。
坐在尖谷堆堑壕的胸墙上,把拍纸簿搁在膝头上,为新华社写了一篇硝烟刚落、和平刚刚起步的战场速写。
((13)已经持续了三十六年的和平岁月,就是从那天夜晚开始的。
(14)很久就有重访淮海战场的愿望,有种种理由来,也有种种原因不能成行。
现在,我来了,看到它确是变了。
原来的旷野(军事术语叫开阔地),建了房屋;原来几千名伤兵躺着的土坑式的野战医院,已还原为玉米正在成熟的粮田;原来摆满了汽车、坦克、大炮、死尸,沟壕纵横密布,层层设防固守的战场,重新种上了水稻、玉米、棉花;原来光秃秃的村庄,又长满了遮天蔽日的大树。
唯一没有变的,是黄维的作战指挥所,这幢下半截砖砌上半截土垒墙的五间平房,还是当年的样子。
战后房主回来,填平黄维在室内挖的掩蔽部和交通壕,拆除堆在顶盖上几尺厚的沙包。
单是这装满泥土的麻袋,房主在这屋里就回收了五百多条。
(15)这样的战场遗迹,存留已经不多了。
我在碾庄圩黄伯韬指挥所附近,也看到这样一幢房子,那是墙壁上布满了弹孔的瓦顶砖墙。
房子已出现了倒塌险象。
房东老太和她那位与新中国同龄的女儿都说,他们将尽力保存好这面墙壁这座房。
这屋、这墙,是一页活的、生动的历史资料。
(16)我站在尖谷堆的铁塔上,既看不到昔日的战场,而新的历史画面,在朦胧的月光下,也看不很清晰。
三十年的闭锁,时间,在这里似乎是停滞的。
居民大多还是住在那么低矮的、土墙草顶的简陋茅屋中。
和平,在这里实现了,但富裕、幸福,还有待争取。
(17)历史车轮,不会永远停留在旧痕的深辙中。
(18)但我愿让追求新生活的居民,从战时的双堆集迁走。
迁到五里外的旷野,重建一座新的双堆集。
让原来的双堆集,仍旧凝固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五日的旧貌上。
让这一小片土地上仍旧布满堑壕、地堡、汽车防线、坦克、大炮、黄维的指挥所,一排排与人体等长等宽的土坑形野战医院。
(19)这并非我忽发奇想,我接触过许多人,几乎都有这个愿望。
(20)让这里的空间凝固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同样的时间上,凝固在和今晚月色同样明洁的月色中。
让未来的历史学家、战史学家,亲身经历一番一九四八年真实的历史环境。
研究真实的昨天,以推动理想的明天。
让作家、画家、电影导演,让这些艺术家们,在这真实的战场环境里,追想当年,幻想未来,以这里的历史事实为基础,驰骋万里,仙游千年,无穷无尽地翩翩联想。
让国内和国外的旅游者,认识一下再也不会重复的昨天的战争场景。
认识一下阻碍历史发展和推动社会前进的人们,是怎么样在这片土地上进行决斗的。
认识一下人民的中国是如何从血与火的堑壕里诞生的。
认识一下特殊的中国现代史。
(21)但愿这里将会变成一座淮海战役的战场博物馆。
在我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上,再现历史决战场景的地方,只不过占了三数平方公里,但这一小片土地的价值,也许会超过千百万亩土地上种出的庄稼。
1.尖谷堆上的“铁塔”在行文构思上有什么作用?【答案】①铁塔是文章线索,尖谷堆上的铁塔贯穿全文,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凑;②铁塔是作者观察的立足点,便于描写双堆集朦胧的月夜景象,营造寂静朦胧的氛围;③铁塔是双堆集今昔变化的见证,引发作者抚今追昔的思考与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具体落在行文线索上。
文中的“铁塔”第一次出现在文中的第(6)段,“我”从小旅店走出来,攀爬上塔顶的平台;第二次是在第(8)段,“站在尖谷堆的铁塔上四望……昨天和今天,事实和幻景,理智和情感”,“我”抚今追昔;第三次是在(16)段,“我站在尖谷堆的铁塔上,既看不到昔日的战场,而新的历史画面,在朦胧的月光下,也看不很清晰”,“我”对今日双堆集未来的思考,对英雄的缅怀。
“铁塔”作为“铁塔”作为双堆集今昔变化的见证,既是作者观察的立足点,方便作者描写月夜下的双堆集;也是本文的线索,将作者的抚今追昔的思绪窜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