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之我见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之我见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之我见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教在农村小学。

回忆过去和现在,从教20年来所教班级均有部分“学困生”。

自然引起了我对如何转化“学困生”的思考。

一﹑农村小学“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情感性“学困生”,也可叫做懒惰型“学困生”。

如缺乏毅力,有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浓。

二是由于基础薄弱,从外地或其他学校班级转来。

三是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能力不强。

四是缺少关爱,无父母,多年来都是留守儿童。

有的甚至从生下来几个月后就再没见过父母的样儿。

二、转化农村“学困生”的几点经验;
﹙一﹚针对第一种懒惰型“学困生”,他们常常不完成家庭作业或课堂作业。

我首先问清他们为什么没完成?为什么没按时完成?再对症下药,讲道理,举事例,讲故事。

然后老师以身作则,认真教学,努力工作,每样作业全批全改。

再作比较,父母们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为的都是你们能好好学习,有了成绩,父母高兴,老师自豪。

老师像父母一样关心他﹙她﹚,疼爱他﹙她﹚,激励他﹙她﹚。

陪伴他﹙她﹚写作业。

尽量寻找他﹙她﹚的长处,适时加以表扬,给予机会充分表现。

使他们增强毅力,降低畏难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二﹚针对基础薄弱性的“学困生”。

我常常是先调查生源,从哪里来的?原来老师是谁?哪些内容觉得难?学得差?结果大都是拼音基础差,朗读能力差,学习习惯差,字迹工整差。

因此,我把此类“学困生”分成几组,即拼音组,朗读组,练字组。

利用中午,课外活动轮流辅导,区别对待。

在辅导中、教学中、生活中,逐渐改正他们的学习习惯。

大约一个月的集训,基本能与班上中等或偏下的学生同步。

在以后的日子里也不松懈,随时注意他们,关心他们,以便更好
的与大多数学生同步。

﹙三﹚针对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能力不很强的“学困生”,我则对他们进行补“智”,教他们学习的方法,而且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使其学习兴趣增强,而且让“学困生”扬长避短,收获成功,以扬起学习的风帆。

﹙四﹚针对缺少关爱的“学困生”,我先作调查,以“口语交际”的形式让生介绍《我的家》,要讲清:我家在哪里?共有几口人?他们是谁?在干什么?你对自己的家有什么想法或感受?以便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

有的是父母在外打工,多年不归,钱也不寄,电话也不打,有的甚至连孩子上四五年级了,也从未见过他﹙她﹚的父母。

曾有一个叫马媛的女孩,直到小学毕业领《毕业证》时也没见到她的父母爷奶,只看到过她大姨。

有的无父,有的无母;要么在外打工,要么离异,要么逃跑,要么死亡。

这类学生多么可怜!他们从小就缺少了人生最基本﹑最起码的爱——父爱﹑母爱,就像人要生长缺少了最基本的营养,也让他们失去了三大教育之一——家庭教育。

使他们变得胆怯﹑懦弱﹑怕生﹑孤僻,或是刁蛮﹑韧性﹑自私﹑好强﹑怪僻。

对于前者我多付之以爱。

像父母一样,他们脸脏了,我叫他们洗;头发乱了,我帮他们梳;衣服破了,我帮他们补;鞋烂了,我帮他们买或把自己孩子的衣物送给他们;服装不整洁,我会提醒他们换洗,或帮他们弄整齐,如:牵衣领﹑扣扣子﹑系红领巾等;生病了,我给他们买药吃,或者送医院;在外面受欺负了,我会帮他们讨回公道。

让他们感到人间的温暖和真情。

当他们投来感激的目光时,我会微笑着说:“没事儿,孩子,老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好好学习,我就幸福啦!”对后者,我便多加教育,严肃态度,用“将心比心”的方法教育﹑开导﹑说服他们;常做家访,和爷爷﹑奶奶﹑叔叔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