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研究【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总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大量资金投向了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建设领域。
面对如此众多的政府投资大型建设项目及其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通过跟踪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类违规问题。
审计人员不仅应注重审计质量,承担审计责任,还应该正确评估和控制审计风险。
本文分析了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类型和风险成因,建立了跟踪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分配,提出了一种跟踪审计风险的计算模型,建议通过推动采取项目内部审计、完善跟踪审计机制、实行风险导向型审计、加强审计内部管理等方面措施来有效防范跟踪审计风险。
关键词: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评估;风险防范【Abstract】Since 21st Century,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total investment expands quickly and a lot of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works are approved in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discover and correct the illegal activi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by the following-up audit. Audito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not only the quali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audit, but also the audit risk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isk type and reason in the following-up audit, especially in theconstruction projects invested by government, and establishes a model of risk assessment in the following-up audit. By using of 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paper determines the weight coefficient of relative risk factors and proposes a calculating method about the audit risk in the following-up audit. At last, this paper suggests some measures that can be taken to reduce the audit risks.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invested by government;Following-up audit;Risk assessment; Risk prevention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总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社会总投资总额由10万亿元增长到30万亿元,年增幅超过同期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大量资金投向了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建设领域。
但在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工期倒计时,基本建设法定程序执行不到位;管理过程中重安全和质量,轻投资;建设管理人员没有建设管理执业资格,缺乏管理经验;政府投资建设领域是目前腐败多发、造成经济损失较大的领域。
2009年,审计署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加大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工作力度,在自身廉政的前提下,揭示和反映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普遍性和制度性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时也指出,加强对工程建设领域的跟踪审计成为投资审计的工作重点。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要求积极探索跟踪审计。
2011年,审计署颁布《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规定》,要求审计机关对政府重点投资项目以及涉及公共利益和民生工程,应当有重点地对其建设和管理情况实施跟踪审计。
跟踪审计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基本建设规模增大的背景下而采用的新型审计模式,也是审计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成为现阶段审计理论研究的趋势,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作用。
审计人员不仅应注重审计质量,承担审计责任,更重要的在于正确评估审计风险、控制审计风险。
根据《中国审计学会2010年至2014年审计理论研究规划》,对跟踪审计等重点审计方式方法的研究已成为审计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跟踪审计中如何防范审计风险、跟踪审计的特征、跟踪审计的组织方式等已成为主要研究任务。
一、跟踪审计风险的类型根据风险的成因,我们把跟踪审计风险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风险:审计环境风险、被审计对象风险、审计单位行为风险、组织审计风险。
(一)审计环境风险1、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法律环境风险。
首先,体现在审计法律依据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十六条和第二十二条规定,审计的对象是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虽然是对审计方式的创新,但在实施中涉及建设项目决策、施工过程管理等全新内容,审计方式也有创新,属于审计法规定的审计范围之外的。
其次,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8号令)对跟踪审计作出一些要求,但属于一些原则性的条款。
虽然各地审计机关相继总结出一些工作经验,出台了相关的跟踪审计办法或操作规程,但在全国范围内,仍缺少全国性通用的详细的规范和指南,影响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效果,降低了审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建筑业执业环境风险。
由于建筑行业工程建设市场的法律制度体系还不健全,如《招标投标法》对“肢解工程”等招标投标环节缺乏强制性规定。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往往由政府部门集工程立项、资金、招投标、建设、监管、使用于一体,既当业主,又当管理者,造成腐败现象层出不穷。
同时,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的行政监管由多个部门负责,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监督管理。
此外,对工程建设监督管理的机制也还不完善,行政管理事务透明度不高,缺少社会监督,导致监督管理的力量薄弱,监管很难到位。
2011年1月至11月,全国共受理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问题举报10913件,查实5059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4828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395人。
3、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政治、经济环境风险。
首先是社会的稳定。
在工程建设当中,一项影响很大,但是发生概率比较小的风险就是国家社会是否稳定。
其次是政策的支持。
同样的一个项目,如果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相比于受到国家政策的约束,其项目的风险相对来说会小很多。
第三是政府的行政效率。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审批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而严格的审批程序,涉及数十个部门,因此一旦某个部门的效率不高或者出现一点小问题,就有可能对项目前期的准备工作带来很大影响,进而影响整个项目的实施。
第四是社会风气的好坏。
在当前社会大众眼中,很多百姓都认为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存在腐败问题,出现质量问题是很常见的事情。
这些观点使得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处在百姓的排斥心态当中,对项目的长期发展非常不利。
最后是政府干部的寻租行为。
此外,当前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变幻莫测,人工费持续上涨,,建材价格的起伏和经济政策的交替给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带来不确定的风险。
(二)被审计对象风险1、项目复杂性风险主要体现在:项目建设周期长;参与单位多,各单位之间关系协调的工作量大且难度大;技术组成复杂,随着许多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出现,复杂性不断提高;作用和影响时间长。
2、政府投资建设项目项目内部管理风险。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具有政府投资建设主体和项目资金使用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政府做为中间代理人,用的不是自己的钱,是公众的钱,建的是公众的项目。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个别领导者党性不强,工作中不讲原则,以权谋私,违反规定插手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及政府采购等经济活动等。
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及具体的制度设计,目前政府投资项目责任追究制度在追究方式上偏重于行政处分,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追究,且行政处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比较大。
此外,有些项目管理体制存在缺陷,项目的投资、组织实施和监管同位一体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项目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内控制度空转。
3、利益共同体抵制风险。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涉及到政府、业主、承包商、供应商、用户以及与之有关的利益相关者,上述关联者既有共同利益又有矛盾冲突。
如现阶段设计费、监理费按承担任务的工程概算或结算为基础取费的,节约奖励在大部分工程中未得到切实落实。
因此,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的利益趋同;设计费、监理费的费用支付单位又都是建设单位,从支付主体来看,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的利益趋同。
同时,项目建设单位由于其委托代理性质,造价往往不是其建设控制重点,受利益驱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机构等可能出现相互合谋、共同违规的情况。
(三)审计单位行为风险1、国家审计独立性风险。
国家审计具有法定性、强制性、独立性等特点,跟踪审计也不例外。
实践中,跟踪审计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建设单位的欢迎,许多建设单位主动要求进行跟踪审计,其主要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全过程的的咨询服务,为他们的决策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跟踪审计,减轻自身的压力和风险。
跟踪审计难免会涉及到工程管理与决策的各个环节,这就造成了审计独立性风险——跟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很难保持独立和超脱。
2、审计介入时点引起的审计风险。
项目前期的方案设计与可行性分析实质性决定了未来的投资总成本。
如果跟踪审计从决策审计开始,会有一个良好的效果,但在现实中决策审计很难操作。
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审计人员在评价前期决策是否科学方面缺乏专业胜任能力,无法承担审计重任;其次、审计法没有赋予建设项目审计人员评价决策是否科学性这一职能。
跟踪审计可以从某个阶段开始,甚至可以从某阶段的某个环节介入。
由于建设项目的延续性,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征地拆迁、招投标、合同签订、工程价款结算、竣工验收直至项目投产或使用环环相扣,介入时点的不同也给跟踪审计带来了相应的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风险。
工程审计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难度大,专业性强,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比较高,同时,全过程跟踪审计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不健全,审计依据不足,缺乏衡量标准,使得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跟踪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审计取证、审计报告等都缺乏具体的规范指导,导致跟踪审计工作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加大了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实践经验、职业道德、风险意识以及审计程序的执行等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