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第22课《文学的繁荣》教案1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第22课《文学的繁荣》教案1

第22课文学的繁荣★课程标准: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教学要求:①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西方文学和苏联、亚非拉美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

②认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③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形成高尚的文学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浪漫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主要成就;苏联社会主义文学成就及亚非拉文学成就。

②理解分析文学流派产生的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③探究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问题探究:;②情景再现:;③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培养学生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②树立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 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主要特点;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

(2)苏联文学的成就。

难点: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苏联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教材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世界近现代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第一,浪漫主义文学形成的原因、主要特点和成就,介绍和评价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英国诗人雪莱和德意志诗人海涅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第二,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出现的历史背景、特点,介绍和评价了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英国作家狄更斯、俄国诗人普希金和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第三,概述了20世纪的世界文学主要成就。

①概述了20世纪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特点、社会根源。

②概述了20世纪的苏联文学和亚非拉美的文学成就。

这些成就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成为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些文学家关心、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特别是20世纪的世界文学成就还展现了现代文学的多元化景观。

由于这一时期世界文学成就的文字和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一时期世界文学成就的感性了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掌握正确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增强在真、善、美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引导学生朗诵英国著名作家雪莱的诗《西风颂》: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呵,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师:1819年一个秋日的午后,诗人雪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近郊的树林里漫步。

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

到了傍晚,暴风雨夹带着冰雹雷电倾盆而下,荡涤着大地,震撼着人间。

大自然威武雄壮的交响乐,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他奋笔疾书,谱写了不朽的抒情短诗《西风颂》。

那么,这首诗风格上有什么特点?生:诗人实质上是通过歌唱西风来歌唱革命,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师:说得很好。

“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结尾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寓意深远,余味无穷,一百多年来成了人们广泛传诵的名言警句。

那么“冬天”和“春天”分别有什么含义?生:“冬天”象征着反动势力,寓意革命道路的艰难与曲折;“春天”象征着新的生命的诞生,意味着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师:雪莱是一个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又是一个勇敢的革命战士。

作者在诗句中表达了献身革命的强烈愿望。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浪漫主义文学”。

一、浪漫主义文学:1、背景:(启蒙思想幻灭、大革命后法国社会的动荡、人们对现实的不满)1789年爆发了震撼欧洲的法国大革命。

这次革命推翻了统治法国一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对19世纪的文学进程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妙,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没有实现,因而引起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于是反映人们对现实不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

含义:什么是浪漫主义文学?它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年代的产物,宣扬人的情感至上,追求个性张扬。

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2、特点:①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

②反对古典主义文学形式主义的束缚,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

③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到19世纪30年代发展到顶峰。

雨果:维克多·雨果(l802.2.26~1885.5.22)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杜省贝桑松,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

1841年雨果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议员。

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堕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雨果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

1885年,雨果逝世。

200万巴黎人民上街,参与伟大诗人雨果盛况空前的国葬。

后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

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等。

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雪莱:(1792年~1822年),8岁时开始尝试写作诗歌,12岁那年进入伊顿公学,18岁时进入牛津大学。

1811年3月,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的雪莱被牛津大学开除。

雪莱的父亲是一位墨守成规的乡绅,他要求雪莱公开声明自己与《无神论的必然》毫无关系,而雪莱拒绝了,他因此被逐出家门。

1811年,雪莱与十六岁的少女赫利埃特·委斯特布洛克(妹妹的同学)仅见了几次面,然后带着这一身世可怜且恋慕他的少女踏上私奔的道路。

他们在爱丁堡结婚,婚后住在约克。

1816年五月,携玛丽再度同游欧洲,在日内瓦湖畔与拜伦交往密切,这两位同代伟大诗人的友谊一直保持到雪莱逝世。

1822年7月8日,雪莱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号从莱杭度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风暴,舟覆,雪莱以及同船的两人无一幸免。

按托斯卡纳当地法律规定,任何海上漂来的物体都必须付之一炬,雪莱的遗体由他生前的好友拜伦及特列劳尼以希腊式的仪式来安排火化,他们将乳香抹在尸体上,在火中洒盐。

次年1月,雪莱的骨灰被带回罗马,葬于一处他生前认为最理想的安息场所。

海涅:(1797-1856)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

1819至1823年,海涅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1820年又来到哥廷根大学,1825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1821至1830年期间,海涅曾到德国各地和波兰、英国、意大利旅行。

182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次年又出版“悲剧—抒情插曲”。

1827年他把早期抒情诗汇集在一起出版,题名“歌集”,引起轰动,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

在世界诗坛上,海涅的成就和影响足以与英国的拜伦、雪莱,俄国的普希金,匈牙利的裴多菲等大家媲美。

他的多半以爱情为题材的抒情诗,由舒曼、舒伯特、门德尔松、柴可夫斯基等各国大作曲家谱写成歌曲,多达三千首以上,其数量甚至超过了被他和拜伦尊为“诗坛君王”的歌德,堪称世界第一。

二、现实主义文学:1、背景:19世纪30年代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为文学的主流。

含义:继浪漫主义文学之后,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出现在欧美并开始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现实主义以具体反映现实生活、暴露社会黑暗为特征。

因此,它又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2、特点:(1)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注意关键词:关注……,再现……,剖析……,揭露和批判……)(2)以长篇小说作为主要形式,使长篇小说的创作空前繁荣。

【作者简介】巴尔扎克:(1799.5.20-1850)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20岁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82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舒昂党人》,初步奠定了在文学界的地位。

183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驴皮记》为他赢得声誉,成为法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

他早有把自己的作品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设想。

1841年他在但丁《神曲》的启示下,正式把自己作品的总名定为《人间喜剧》并在《“人间喜剧”前言》中宣称要做社会历史的“书记”。

他创作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共91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画卷。

巴尔扎克有个创作时间表:从半夜到第二天中午工作,也就是说在椅子上坐十二个小时,专心修改稿件和写作。

然后,从中午到下午四点阅读各种报刊杂志,五点用餐,五点半才上床睡觉,到半夜又起床继续工作.法国一位传记作家介绍时说:“每三天巴尔扎克的墨水瓶就得重新装满一次,并且得用掉十个笔头。

”巴尔扎克的时间表启示我们:要想在有限的生命中在写作上取得一定成就,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争分夺秒的拼搏精神是难以做到的。

狄更斯:(1812~1870),11岁时在一家皮鞋油作坊当童工。

从16岁开始,先后做过律师的抄写员、事务所的信差、法院的速记员。

1832年他又当了报社的采访记者。

1836年到1837年,狄更斯分期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匹克威克外传》。

1846年,他创办进步报刊《每日新闻》,并担任主编。

狄更斯一生不知疲倦地写作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年6月9日,这位英国文坛上的“天之骄子” 在赶写他的最后一部小说《爱德温·德鲁德之谜》时,患脑溢血去世。

狄更斯在死前的遗嘱中写道:“……我绝对要求把我的丧事办得朴素、简洁。

不要张扬。

不要在报上发讣告……用普通的字型在墓碑上刻上我的名字就行了,而不用加什么,‘先生’、‘阁下’之类的字眼。

恳请我的朋友们不要为我建造纪念碑、撰写悼念文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