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教学设计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的涵义; 概述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解决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相关学科知识,分析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及解决问题在具体政策上的不同,深刻理解“一国两制”能成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通过书刊、网络、影视等资源,培养收集运用史料,综合分析、比较和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历史、文学以及政治等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并通过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港澳台百年来与祖国大陆的沧桑变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自觉顺应历史潮流,用于担负维护祖国统一及振兴中华的使命。“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表现出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力,激励学生为中华崛起之读书,树立大胆创新的意识。

2.通过认识港澳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是祖国的日益强盛,港澳回归洗雪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学生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课标要求 1.掌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背景和基本内容、认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重大意义。

2.了解港澳问题的由来、掌握港澳回归的过程、认识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3.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和缓与交流的表现,理解党和政府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及其影响,正确认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树立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重点 1“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

2“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难点 1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

2在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下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课时 1课时

方法 本课采用学生探讨知识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与资料,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课 同学们一起来看这幅地图,这是中央二套寻宝节目中中一位朋友展示的全国山河一片红的邮票,这枚邮票由于设计中的多次失误,因而价格特别高,在香港拍卖会上以328万港元的天价拍出,大家想一想,这幅地图中设计的最明显的失误在哪?哪一片没红?

图片与讲解相结合,引起学生的兴趣

程 (板书)祖国统一大业

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板书)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回忆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1:你知道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是怎样一步步从大陆分离出去的?

[课件展示]:依次展示香港、澳门、台湾地图

[教师讲解]:让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点,回答港澳台是如何从大陆分离出去的?

最后总结:(1)香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898年租借新界99年;(2)澳门: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1887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葡北京条约》,占领澳门;(3)台湾:1894 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日本战败,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回归祖国,但是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退居台湾,造成台湾脱离祖国的怀抱。

[深入设问]: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后指出:港澳是历史遗留问题,而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

二、统一之策—— 一国两制(板书)

过渡讨论:为祖国统一大业出谋划策既是我们的权利又是义务。假如国家领导人向你征求意见,你会采用什么方式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

这个问题开放性问题,可以有武力的方式,可以有和平的方式等,最后师生一起得出结论,国家领导人得出的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教师设问]: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大政方针,那到底什么是“一国两制”呢?学生一起阅读材料,归纳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关键词。

材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教师总结]:“一个国家”是指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大前提,两种制度是指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不变,所以最终不会动摇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那“一国两制”是怎样形成的呢?

组织学生看书,小组讨论。根据教师提示的五个关键词“酝酿”、“萌芽”、“提出”、“确立”,归纳“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过程,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学生找出答案后,教师再用幻灯片打出答案,肯定学生的回答。

那一国两制到底有怎样的意义呢?总结:成为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三、统一之路——实践篇

过渡:理论有了,检验理论是否准确的标准是什么?实践。“一国两制”虽然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但在香港澳门问题上最先实践。

师生一起总结:1982年,中英首次谈判;1984年12月签署《中英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重在落实,但教师并不能因此而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应该将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自主完成。根据关键词找答案的教学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归纳概括的能力,又能较好体现教师只是课堂的“引路人”,学生才是主体的新课改精神。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对香港回

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 归意义的归纳既是对前面多幅图片的一个自然总结,同时因为香港回归的意义之一是为澳门回归提供借鉴,这也为后面的内容做了一个合理的铺垫。

播放视频,视频展示的是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刻,接着教师提问,从视频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你有怎样的感觉?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言讨论,然后在大屏幕上展示答案。

香港的回归促进了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于1999年12月20日顺利回归。

讨论: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说明了什么?(幻灯片展示)(组织小组讨论,三分钟后各小组推选一位同学起来发言,结合同学们发言情况评价各小组表现,表扬选进,鼓励后进,用幻灯片展示答案要点)

四、统一之路——祝福篇

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如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四幅时政图片分析,由小组代表总结出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及具体表现:隔绝(1949—1979)——暖风(八九十年代)——寒流(九十年代)——契机(2005年)并且多媒体上展示表格,用以表述其两岸关系发展的大事记。

探究: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根据多媒体展示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学生归纳,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

有利因素: 不利因素:

1祖国国力日益强大 台独、国际反华势力

2血脉相连、共同心愿

2”一国两制”的构想

4《反分裂国家法》

5两岸交流的加强

6国际公认

谈谈你对台湾问题前景的看法?统一之路会是怎样的状态?

最后总结:两岸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板书设计

统一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统一之策:一国两制

统一之路:实践篇和祝福篇

六、练习题

七、课堂小结

播放余光中的《乡愁》,引起学生的情趣。

百年前,落后的中国备受列强凌辱,使祖国失去了儿女。

百年后,日益强大的祖国母亲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铺就了游子们回家的路,使他们更加繁荣昌盛。

台湾问题至今仍是祖国母亲的伤痛,我们祖国渴望他的回归。

相信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会结束流浪,中华民族实现大团圆!我们的明天与伟大的祖国一样,一定会更加美好!

最后实现情感的升华。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压轴戏。让教学在高潮中结束,会让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快乐教育”、“和谐教育”的理念因此得到较好的体现

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本节课时间39分钟,包括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反思总结、当堂检测等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