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提纲以下部分显示,全文下载后图片能全部显示!优质复习资料哦!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提纲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地理差异显著。
1.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变化对自然环境差异的影响:气温: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海南岛四季鲜花盛开、瓜果飘香;我国北部的黑龙江长冬短夏,一年中有近半年天寒地冻,银装素裹。
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降水越来越少。
东南沿海山清水秀,西北内陆沙漠、戈壁广布。
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雪峰连绵;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温暖湿润。
2.我国人文环境的差异:农业类型表现为西牧东耕;粮食作物则呈现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3.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差异:(1)自然环境的差异:以陆路运输为主,汽车是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
水运仍是人们常用的运输方式,船是传统交通工具。
屋顶坡度较小,墙体厚。
屋顶坡度较大,墙体高。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我国1月00C等温线和800mm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半湿润区和湿润区,旱地和水田,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二.四大地理区域。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及划分的依据: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将我国划分为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
2.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与确定界线的主导因素:大致与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1月00C等温线位置一致。
气温、降水(气候)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黑土地、黄土地。
1.位置:北方地区大体上位于A大兴安岭和青藏高原以东;B内蒙古高原以南;C秦岭(山脉)、D淮河(河流)以北;东临①渤海和②黄海。
2.自然环境:(1)地形: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③东北平原和④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⑤黄土高原。
(2)气候: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最冷月气温在00C 以下,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0C以上,年降水量为400 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
(3)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又常被称黄土地。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1)有利条件: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气候雨热同期。
(2)不利条件: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现象严重。
2.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及分布地区:3.北方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华北平原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灌溉水源不足,春旱现象严重,为缓这种状况,采取了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
从长远看发展节水农业,才是本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探究题:华北平原春旱现象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华北平原春季降水量较少,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河流较少而且水量不大;耕地面积广,地多水少;所以春旱现象严重。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1.位置和范围:东北三省包括①黑龙江省、②吉林省和③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部,南部临④渤海和⑤黄海,东北部和东南部分别与⑥俄罗斯、⑦朝鲜接壤。
2.自然环境特点:(1)地形:东北三省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
西部A为大兴安岭,北部B为小兴安岭,它们的北部有中俄两国的界河黑龙江流过;东部为C长白山,山地的东南面有中国与朝鲜的界河鸭绿江和图们江流过。
山地之间分布着辽阔的东北平原,人们常用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山河大势。
(2)气候:东北三省气候冷湿,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由于纬度较高,又紧邻亚洲北部寒的冬季风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东北三省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气候影响:传统民居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农作物一般只能一年一熟。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东北平原发展农业的条件:(1)有利条件: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2)不利条件:东北平原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在春季节,由于经常受寒潮的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2.主要的农作物:东北平原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农产品。
3.东北平原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东北平原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探究题:东北三省成为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条件有哪些?东北平原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连片,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地广人稀,本地粮食消费量少;农业科技水平高。
4.东北地区的生态保护。
(1)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
(2)保护措施:停止开荒,建立自然保护区。
本区建立的三江自然保护区主要的保护对象是分布在三江平原的沼泽湿地。
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东北工业基地的发展条件:(1)资源条件: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2)交通条件:铁路和海运交通便利。
(3)发展历史:重工业发展较早,工业基础雄厚。
2.完整的重工业体系:东北三省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的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3.分布特点:东北工业基地的工业主要分布在矿产产地附近和铁路沿线地区4.出现的问题与措施:(1)问题20世纪90年代,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机构单一等原因,东北重工业基地出现了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
(2)措施:国家明确提出了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
第三节:世界最大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和范围:(1)黄土高原东起A太行山脉,西至B乌鞘岭,北连C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D秦岭。
(2)黄土高原主要跨a山西, b陕西,c宁夏,d甘肃等省区的大部分或一部分。
2.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信天游是一种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二.风吹来的高原。
1.黄土的形成:有关黄土高原的黄土来源,目前得到广泛认同的是风成说,该学说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等干旱地区被风吹到这里堆积而成的。
2.黄土地貌景观: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是黄土高原上主要的景观。
沟谷不断发育,形成的黄土川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三.严重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地表特征及成因:黄土高原地表呈现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特征,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这里长期的水土流失。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3.危害: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破坏了农田和村庄,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沟谷增多、扩大、加深,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4.生态建设措施:(1)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2)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
(3)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牲畜的数量等。
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一.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东南面向渤海;与北京相邻的省级行政区是津和冀(写简称)。
2.地形:北京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3.气候:北京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冬夏长,春短(长或短)。
4.河流:北京的河流属于海河水系,大多自西北向东南经天津流入渤海。
5.自然环境问题:北京水资源严重短缺,国家实施的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工程可以从根本上使这一问题得到缓解。
北京的春季多沙尘暴天气给居民生活造成很大应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在北方和西北地区植树种草,退耕还牧,合理放牧,治理草原鼠害等。
6.城址变迁:北京古城址的变迁都与水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7.城市职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是国际交往中心。
★.探究题:简要评价北京的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优越:北京处于中纬度、暖温带和半湿润地区,有适合城市发展的气候条件。
(2)海陆位置优越:北京虽地处内陆,但距海较近,交通发达。
(3)交通位置优越:北京位于几条古代交通大道的交叉点,又是京杭运河的起点,对外联系方便。
(4)经济区位优越:北京向东出山海关可进入东北地区,从西北出居庸关可进入内蒙古高原,向西可联系黄土高原,向南可进入物产丰富的华北平原。
二.历史悠久的古城。
1.旧城格局:形成于元、明两代,呈独特的凸字型轮廓,旧城布局面向南方有利于居室避寒采光。
2.名胜古迹: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等名胜古迹先后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还有能够体现北京历史文化传统的四合院、牌楼、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