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说教材说课人刘新孔一、说课程目标八年级下册地理 ,讲述中国的区域地理部分。
就是本册教科书的主体。
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地理课程标准》的设计具有开创性的变革。
与以往同类地理教学大纲的省区罗列或地区分列方式不同,《地理课程标准》只就是列出了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与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个别特殊的除外)。
这就为教科书的编写留有较大的空间。
在编写本册教科书时,有以下考虑。
第一,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课时的限制,本册教科书不可能全面系统地讲述中国区域地理,而就是结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某些区域作为案例讲述。
因此,教科书的重点不就是使学生了解系统的中国区域地理知识,而就是教会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分析与认识区域地理特点的方法。
第二,所选区域,除了《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4个区域(北京、港、澳、台湾)以外,以典型、有特色为原则,又选择了其她5个区域,这样本册教材共选择讲述9个区域,符合课程标准中“至少学习5个区域”的要求。
这9个地理区域分别就是:特别行政区──香港与澳门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南方地区──长株潭城市群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地区--------贵州省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从区域选择的情况瞧,首先就是适当照顾到覆盖面,上述区域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的北方、南方、西北、西南以及几个特殊地区;其次,就是突出区域的典型性。
除标准规定的必选区域外,上述几个区域都就是我国非常具有特色的地区,在同类区域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再次,展示区域的多样性。
既有特色多样的区域(包括行政区、地形区、旅游区、综合区等多种区域),也有尺度不同的区域(小到省区内部的二级行政区,大到地跨数省的流域区)。
我们希望学生在通过这些案例学习后,能够形成对中国区域地理初步的感性与理性认识。
二、说课程内容本册教科书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就是对中国地理区域差异的宏观介绍。
简略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等内容。
希望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点作知识上的铺垫;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以偏盖全。
第二部分就是以案例的方式,对中国的区域差异进行具体介绍。
所选区域按照省级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的方式组合。
省级行政区作为我国建制历史悠久的一级行政区划,既就是行政区,又就是经济区、文化区,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选择了较多的省区案例(5个)。
其次,一些各省区内部在自然、人文或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理单元,我们选择了珠江三角洲与西双版纳作为省内区域的案例;此外,由于自然或人文等方面的联系,我国还有许多跨越省界的区域。
我们选择了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作为案例,来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
第三部分就是全书,乃至全套地理教科书的结束语。
由于就是中国地理的最后一章,因此,先从中国出发,介绍我国在综合国力上的整体提高,再从世界着眼,分析当今世界就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当代世界的挑战,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这样设计,一方面与七年级世界地理部分相呼应,另一方面始终把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使教科书有比较高的立意。
三、课程结构(一)、教科书章节与课标内容的对照章节内容课程标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不同的地理区域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第二节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南北方的自然差异南北方生产与生活的差异第三节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干旱的西北地区高寒的青藏地区以牧业为主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说出各地例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第八章认识省级区域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悠久的古城1.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与城市职能。
2.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第二节特别行政区──香港与澳门人多地狭港澳与内地的密切联系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
2.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祖国神圣的领土美丽富饶的宝岛出口导向型经济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的位置与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第四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山、荒漠与绿洲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潜力巨大的能源开发1.运用地图与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2.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城镇的发展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2.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3.运用地图与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第二节长株潭城市群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3.举例说明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特征。
3.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4.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与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良好的区位与自然条件沿江地带的纽带与辐射作用沿江地带的城市沿江地带的工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 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3.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运用地图与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5.运用地图与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6. 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四、教学建议区域地理内容的组织就是本册教科书的“重头戏”,始终贯彻以下原则。
1、基础性原则把《地理课程标准》中“中国地理”部分“认识区域”的内容标准要求,一一分解到相应的所选区域中,保证教科书对《地理课程标准》的验证性。
2、拓展性原则在以案例为主的前提下,本教科书还适当考虑“点”与“面”的结合。
我们有意识地采用比较、演绎等学习方法,将学生的视野尽量拓展。
例如,在讲述新疆时,联系到西部地区的农业问题、资源开发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在讲述珠江三角洲时,与辽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进行比较;在讲述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时,又涉及全国其她地区水土流失的问题。
3、探究性原则探究的思路就是我们这套教科书一以贯之的思路。
与前面三册教科书一样,我们更加注重对“活动”的设计。
通过有一定梯度的思维训练、实际操作等,使学生在过程中感受到学习地理的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本领。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就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展示地理过程的组照与组画,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她们学习地理课的兴趣。
另外,教科书尽量避免使用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摒弃板着面孔说教的语言风格,使教科书有亲切感。
六、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1、运用地图与资料,认识该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概况 ;2、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该地区域地理特征;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或就是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事物方面表现,或就是从该地区人文地理事物方面表现,或就是二者的综合表现。
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以分别从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特征、植被特征等方面认识;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可以分别从人口特征、文化特征、经济特征、城市特征等方面认识;也可以将上述几方面综合起来认识,或就是在综合的基础上认识区域最突出的特征。
3、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这些地理特征的成因;认识区域地理特征的成因,主要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学生就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
这种综合分析实际就是在发现影响某一特征形成的诸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找出主导因素。
4、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该区域与其她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