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区别虚拟经济概念"虚拟经济"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一个新词语。
目前国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方兴未艾,还处在百家争鸣的阶段。
现在关于'虚拟经济'的提法比较乱",大体上来说,可以归纳为4种说法。
第一种理解:成思危的定义成思危的定义是:"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
关于"循环运动",成思危说:当前,虚拟经济的循环就是在金融市场上,先通过交换,把钱换为借据、股票、债券;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通过交换把借据、股票、债券再变回钱,直接以钱生钱。
这个说法的要点有三个:一是用"虚拟资本"做定义项;二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三是"在金融市场上"实现。
这种说法影响最大。
这并不因为成思危是全国人大的副委员长,也不仅因为他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而是因为他是目前国内对虚拟经济研究的权威专家、领军人物。
他还是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的名誉主任。
该中心是国内第一家以"虚拟经济"命名的专业研究机构。
理解与此比较相似、接近的,除了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刘骏民教授,还有经济学家李晓西、华东师范大学的潘英丽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李羽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的姜秀谦、南京经济学院的陶文庆等。
第二种理解:涵盖金融业的概念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王国刚认为,在经济运行中,"虚拟经济"是用于描述以票券方式持有权益并交易权益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概念。
在现代经济中,它主要指金融业。
虚拟经济不仅包括证券业、资本市场,也不仅包括货币市场,而且包括银行业、外汇市场等,是一个涵盖金融业的概念。
经济专家李剑阁,用"经济符号"、"符号经济"表述"虚拟经济",实际上也是这种看法。
成思危则认为,虚拟经济比金融包括的内容要广,而金融中有一些内容又不属于虚拟经济。
风险投资其实质是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权益资本)的结合,知识资本就是一种虚拟资本,但显然不包括在金融的范畴内。
第三种理解:资本独立化运动的经济这种理解与第一种理解的根本区别在于,着眼于资本,回避了"虚拟资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淮认为,虚拟经济是资本独立化运动的经济。
资本以脱离实物经济的价值形态独立运动,这是虚拟经济之虚拟属性的根本体现。
虚拟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产权交易。
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标志在于产权本身也成为市场交易的对象。
清华大学教授宋逢明认为:金融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资本市场才是虚拟经济核心的部分。
"最终幻想X"于2003年3月28日在互联网发表的一个帖子中强调:研究虚拟经济,首先得研究资本的价值。
"资本也能创造价值"。
第四种理解:新经济即"虚拟经济"这种看法的理由是:新经济的切入点便是虚拟空间和虚拟社会。
电视就是一个虚拟的生存空间,是真实空间的再现。
到了网络时代,这一空间不仅将成为人类生存重要空间,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笔巨大财富。
姜奇平认为:重组信息空间意义上的虚拟经济,才是新经济意义上的虚拟经济。
把信息空间这个框架体系,套在国民经济上,就形成了广义虚拟经济(或叫信息化经济)。
信息空间包括曼纽尔·卡斯特所说"信息时代三部曲"的"虚拟空间"、"流动空间"、"网络社会"。
分歧的症结三种"虚拟"对"虚拟经济"的不同理解,症结在于目前人们同时在三种含义上使用着"虚拟"这个词。
英文中有三个词我们都翻译成了"虚拟经济"。
一个词是Fictitious Economy,是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的概念衍生出来的。
这是成思危先生所说的"虚拟经济",指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
第二个词是Virtual Economy,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所进行的经济运行方式,比如说电子商务等等,即"网络经济"。
第三个词是Visual Economy,是指在计算机上模拟实际经济活动的可视化经济活动。
这三个词都翻译成了"虚拟经济",就容易产生混淆。
为此,成思危先生主张,将第一个译作"虚拟经济",第二个译作"拟实经济",第三个译作"可视化经济"。
成思危定义的"虚拟经济",是由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的概念衍生出来的。
马克思的"虚拟资本"一词,英文是"fictitious capital",德文是"fiktives Kapital"。
因此,成思危所理解的"虚拟经济"是英文的fictitious economy"。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资本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它本身必须有价值,二是它必须产生剩余价值。
证券类资本本身没有价值,但却能够产生某种形式的剩余价值,因此马克思称之为虚拟资本。
成思危先生认为,所谓"虚拟"是因为某一非真实的东西同真实的东西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所以把这一非真实的东西模拟为类似的真实的东西。
问题是,英文的"fictitious",德文的"fiktives",原意都是虚假的、虚幻的、虚构的、假象的。
在马克思的眼里,所有的投机、泡沫乃至金融危机都是因为虚拟资本过度发展造成的。
在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的意义上使用虚拟经济,还容易把货币经济中的泡沫现象贬作虚拟经济,虚拟经济等于泡沫经济。
因此,李剑阁等专家学者则认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称的虚拟经济,在英文中应是virtual economy。
在我国出版的英文版十六大报告中,"虚拟经济"用的就是virtual economy。
"虚拟经济"与英文的virtual economy对应,也有烦恼。
在英美尤其是美国,"Virtual Economy"(虚拟经济)指的就是"网络经济"。
由于前两年在所谓"虚拟经济"的鼓惑下网络经济形成了泡沫膨胀,泡沫破裂给股民造成了惨重的损失,目前在美国把这种"虚拟经济"斥为概念炒做、"文雅谎言"。
因此,对"虚拟经济"的第四种理解是不能采用的。
虚拟经济产生和发展虚拟(fictitious)一词有:假想、假定、编造、虚伪等含义,并作为现实的对立面。
经济学意义的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便是从这里引申出来,并且从虚拟资本开始的。
虚拟经济是资本独立化运动的经济。
首先,虚拟经济是和资本运动相联系的经济。
什么是资本?用于获取收益的那部分财富才是资本。
什么是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是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通资金。
这是比较传统的提法。
其实,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虚拟资本的含义在不断发生变化。
尽管如此,理论上,一般把虚拟资本作为实际资本的对照物,后者通常指生产资料,也包括生产过程中?quot;货币资本。
资本的本性是要获取价值增殖。
资本在运动过程中才能获取价值增殖。
虚拟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以赢利为目的的资本是其运动的主体。
其二,虚拟经济是和资本价值形态的独立运动相联系的经济。
资本的基本形态是价值形态。
资本以脱离实物经济的价值形态独立运动,这是虚拟经济之虚拟属性的根本体现。
纵观虚拟经济的历史发展,可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或形态:一,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银行资本、股票资本运动的虚拟经济初级阶段;二,价格剧烈变化条件下出现金融衍生工具的虚拟经济发展阶段;三,网络技术进步产生了大量网络服务的工具和场所,出现了虚拟经济的成熟阶段。
第一,虚拟经济的初始阶段。
希法亭(Hiferding,R.,1910)从揭示股票资本的运动规律出发,对虚拟经济活动进行了详细分析。
他提出,在股票交易所里,资本家的财产以生产之外的纯粹形式出现了。
此时,虚拟资本具有双重迷信色彩,仍有某些实际根据,即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职能表示的货币资本。
第二,虚拟经济的发展阶段。
虚拟经济不仅独立于实体经济活动,而且呈现虚拟经济活动的双重虚拟性,即新的金融工具可以是对某种虚拟资本(如股票)所有权的收益进行再分配,如期货、期权、期货的期权等工具。
近20年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使得虚拟经济进入了发展阶段。
期间,金融工具的推出以及金融市场的建立有了较快发展。
第三,虚拟经济的成熟阶段。
虚拟经济在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方面有了很大发展。
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使得网上银行、网上股市、网上交易正在向我们走来,这些市场没有一般意义的建筑物,没有交易大厅和柜台,营业厅就是网页,所有交易和清算都通过互联网络自动进行。
没有中心交易所和柜台,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出现了虚拟空间,并使得虚拟经济的无形化,其假想的程度更高。
虚拟经济的成熟阶段开始于90年代中期,因特网的发展,网络超市的出现,虚拟空间的扩大,加上数据化存储技术的采用,传统的时空观念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
当人类进入21世纪,这种虚拟化的空间和市场形式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会与日俱增。
此时,虚拟经济的特点及其功能发生了质变,人类的生存空间也相应得到了扩充。
虚拟经济经历了5个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头的闲置货币成为生息资本。
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私人间的商务借贷行为。
例如,甲向有闲钱的乙借钱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约定到期后甲向乙还本付息。
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雏形,它通过借还循环运动而取得增值。
这时乙并未从事实际的经济活动,只是通过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来赚钱。
第二阶段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个人之间的借贷发展到银行和有价证券。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中介的银行出现了。
人们把闲置货币存入银行,银行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以用手中的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时人们手中的有价证券就是虚拟资本。
第三阶段是有价证券的市场化,即形成了虚拟资本进行交换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进而由股票、债券逐步发展到期货交易。
早期的虚拟资本最大的问题在于缺少流动性,从而妨碍了闲置货币向生息资本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