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精品教育教案《清明上河图》

2019精品教育教案《清明上河图》

拟清明气象绘京都繁华
——欣赏《清明上河图》
教材分析:《清明上河图》是反映北宋社会生活及绘画艺术水平,融线描、水墨、淡彩于一炉的代表性的国画名作。

四年级学生对古代城乡生活比较陌生但充满好奇。

本课教学中通过观察、对比、交流,寻找学生的兴趣点结合长卷风俗画的的特点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评述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欣赏、讨论,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生活面貌。

了解长卷的欣赏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描述作品的场景内容,表达感受。

通过对比欣赏,理解风俗画通过表现矛盾的冲突来丰富画面的节奏感。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中国古代风俗画的内容与特点,链接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国画及社会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点:理解国画长卷的画面节奏感,学会欣赏评述的基本方法。

难点:理解作品的节奏感。

教具准备:课件、高仿《清明上河图》、40本教材、局部复印件、勾线笔、铅画纸
课前播放:欣赏国宝档案《清明上河图》。

一、局部欣赏导入课题
1.投影虹桥局部。

提问学生投影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2.教师提问:这座桥造型像什么?生答:像彩虹。

取名“虹桥”。

3.师:这座桥距今多少年了吗?现在是公元2015年而这座桥在
北宋公元1100年左右。

谁能算出距今多少年?生答:915年
4.师:时间太久了,造这座桥的工艺已经失传。

现在只能在图《清明上河图》上见到了。

5.投影课题《欣赏清明上河图》
二、感知细节了解情节
1.师:大家知道在这座桥上演绎过什么故事吗?生答:
2.师:投影《清明上河图》虹桥上及漕船过桥局部。

请学生观察发生了什么事,并请学生用语言及动作表达。

(意图:了解画中人物动态、表情及惊险场面的表现。


3.师:投影虹桥为中心的河两岸。

同学们,好惊险一幕。

还好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船只安全过桥。

你知道,这条船从哪里来吗?
生:江南、城郊等
三、对比欣赏理解节奏
1.动静对比感受生动
(1)师:投影虹桥及城郊两段对比。

请同学们你认为图中哪里最热闹?哪里安静?为什么觉得安静?生:上面的图有很多人。

下面的图没人。

(2)师:请仔细观察,真的没人吗?那你觉得怎么还安静呢?
有人说话显得山中更为安静。

(3)师:图上描绘如此繁华的城市在哪里?生答:京城、汴京(4)师:投影《清明上河图》城区段。

我们来看看北宋的城市
生活吧!
如果穿越到北宋进来到汴京。

在街上的哪一位是你?你正在干什么?
2.藏露对比创造意境
(1)师:老师希望那位赶骆驼的人是自己。

我将到西域成为国家交流大使,游遍全世界。

同学们知道我带了几头骆驼?
(2)生:城门中还有。

(3)师:分析国画作品《清明》,理解国画中藏手法。

(4)师:出殿试题目《深山藏古寺》。

学生用勾线笔快速勾画并展示作品。

(4)绘画作品中用藏与露的对比手法,会使作品变得意境更为深远。

清明上河图也是如此。

作品中还有哪些地方采用了藏的手法?
(5)生:答云雾、房子、轿子里有人。

3.综合分析感悟节奏
(1)投影《清明上河图》,师生共同找出作品构成线条。

(2)师:投影河岸、屋脊、虹桥构成线。

师问:构成线条与音乐有联系吗?
生:像五线谱。

(3)师:《清明上河图》通过生动的动静对比,意境深远的藏露对比及流畅的构成线,形成了丰富的节奏感。

欣赏《清明上河图》就如欣赏交响乐。

四、分组交流实物展示
1.师:翻开书本第42面,阅读左上角相关资料后介绍整体情况。

画家背景、作品长度高度、表现形式等。

2.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展开高仿《清明上河图》,体验长卷的欣赏方式。

老师请4位同学一起戴上手套,帮助展示高仿《清明上河图》。

请同学们感受画面节奏并按序上前仔细观赏。

4.师:讲述张择端作画经历及皇帝为什么在上河图前加上“清明”两字?
5.生:清明节、地名等
五、教师小结:作者北宋张择端的一位宫廷画家。

作品长525厘米,高25.2厘米,以线描淡彩的形式,表现北宋晚期都城汴梁(今开封)汴河一带繁华景象的风俗画。

全图分城郊、汴河两岸、城区。

六、拓展:欣赏艺术与高科技结合的3D版《清明上河图》
板书:《清明上河图》
长卷构图
动静对比
藏露对比节奏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