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2)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2)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3.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难点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三、背景介绍通过孟子的名言来了解孟子的主要思想同学们,请你续写下列名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 “天时不如地利,。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民为贵,,君为轻。

” 你知道以上这些睿言智语,出自何人之手吗?告诉你吧,它们均出自素有“亚圣”之称的孟轲之手,他所有的思想和智慧都凝聚在儒家宝典《孟子》一书中。

手捧经典,你能“善养吾浩然之气”;拜读经典,你将拥有政治家的胸襟。

与先贤交流,你将具有贤人的睿智;与圣人对话,你将拥有舌战群儒的辩才。

四、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阅读下列材料,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孟子》一书的主要思想是“仁政”。

“仁学”是《孟子》一书的主线。

《孟子·梁惠王章句》及《孟子·梁惠王》中的两则故事,对“仁政”作了最好的解释,回答了何谓“仁政”的问题。

如何去实现“仁政”呢?孟子在他的《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进行了阐述。

“仁政”是黎民(青壮年农民;黎者,黑也)百姓的一种政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这种信念在封建社会叫民本主义;另外,“仁政”这种以民为主的政治,要求首先使老百姓得到温饱;再者,这种以民为主的政治依赖于人治,即治者的觉悟和实际措施,这和近代社会的法制不同。

还有,“仁政”主张以德服人,这也正是儒家所坚持的“王道政治”,也叫做道德教化政治。

“仁政”的理论基础就是孔子所讲的“仁”。

什么叫做“仁”?孔子有明确的答复,“仁者爱人”,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就称之为“仁”。

能做到这一点,有道德,有胸怀,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孟子将它和政治联系起来,叫做“仁政”。

“仁政”思想渗透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柱。

不了解“仁政”思想,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是不大可能的。

今天流传下来的不管是哪一派的古典诗词,其间都渗透着爱人之心,有一种普爱天下的情感,以及对社会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人为什么能实现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人有四种本心,即恻隐之心(爱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由此“四心”就派生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

人的天赋道德因素怎样才能扩充为仁、义、礼、智?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

应通过以下三条途径:第一条就是人应懂得人生道理,并自觉地运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第二条是“养气”,“气”即精神品质及内心世界,孟子想告诉人们,一个人除了身体之外还有其内在的精神力量,这是需要加以培养的;第三条途径是老老实实,实事求是,不能自欺欺人。

人究竟有没有一种天赋的道德因素呢?孟子用“天”来回答这一问题,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逻辑。

他认为人的道德因素是天赋予的。

人要了解这一点,不违背天的意愿,再通过几种可行的方法,将内心的道德因素加以扩充,就达到真正遵循天意(实际是人意)目的了。

把上面讲的仁政、怎样发挥潜在的道德因素、怎样付出后天的努力及最后如何认识天地现实,把这些归纳起来,就得出一个结论,“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

这样就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进入很高的精神境界,就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成为“大丈夫”。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提出的“大丈夫”概念,可以说是传统美德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精确表述。

(二)鉴赏方法《孟子》散文有不少特色。

首先是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书中对只图享乐,而又妄想称霸的齐宣王;对平时不行“仁政”,到关键的时刻施一点小恩小惠就沾沾自喜的梁惠王都刻画得淋漓尽至。

其次是雄辩。

孟子的散文特别显示了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

他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物身份开展辩论,逗引对方,掌握主动,由远而近,步步紧逼,层层推理,运用犀利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力量,把自己的观点阐发得非常透彻,确实有“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气势。

其三是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全书运用比喻不下千处,而且每处都给人以“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的感觉。

他的比喻多种多样,方法自如,毫无牵强造作之感。

有的用寓言故事来喻,有的用事物来喻;有的用三言两语,有的是一个小故事。

其中以《揠苗助长》、《奕秋诲棋》、《以五十步笑百步》、《挟泰山以超北海》等富于哲理,尤为生动。

至于《孟子》散文富有鼓动性,诙谐风趣,戏剧性的对话等都是被后人所称道的。

读《孟子》中的文章,就是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来鉴赏。

(三)文意理解的故事,现演化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3孟子为了回答梁惠王“寡人之民为何不加多”的问题时,他在文中提出了“王道”主张的一个方面,具体内容是:4、梁惠王“移民”“移粟”措施与孟子主张的区别主要在于.(2)弃甲曳.( )兵而走(3)谷不可胜.( )食也(4)数罟..( )不入洿.( )池(5)养生丧.( )死无憾(6)鸡豚.( )狗彘.( )之畜.( )(7)然而不王.( )者(8)涂有饿莩.( )2、通假字(将下列各句通假字的本字写在句后的括号里)【方法提示:试按括号中加点词的意思,将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看是否意通语顺。

若不通,加点词就可能是通假字,按音同、音近、形近就可推出其本字。

】(1)颁(颁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2)涂(糊涂)有饿殍而不知发()(3)则无(没有)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古今异义(将下列各句加点词的古义写在句后的横线上)【方法提示;试按括号中现代汉语的意思分别翻译各句,看是否合符文意或句意;若不符,由此反引申,推出古义。

】(1)河内凶.(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河内..凶:(泛指河流)(2)邻国之民不加.少(常指增加)(3)或.百步而后止(或者)(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战士,士兵;行走)(5)谷不可胜.食也(超过)(6)数.罟不入洿池(数字或者数数)(7)树.之以桑(常指较高大的林木)(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谷子)(9)非我也,兵.也。

兵:(军队中最基层人员)(1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年)王无罪..岁(没有罪)(1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没有希望)(12)养生..丧死无憾也(保养身体)(1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转折关系的连词)4、一词多义(根据括号中的提示,解释各句中加点多义词的意思)(1)王:①然而不王.者(名词:)②梁惠王.曰(名词:)(2)食:①谷不可胜食.也(动词:)②狗彘食人食.(名词:)(3)发: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本义“开弓射箭”引申:)②不知近水花先发.(由“射箭”的过程引申:)5、虚词用法(根据括号中的提示解释下列各句加点词的用法)(1)以:①请以.战喻(介词:)②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代词“之”:)③以.时入山林(介词:)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⑤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动词:)⑥以.五十步笑百步(介词:)(2)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 )②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介词: )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④移其粟于.河内(介词:)(3)之:①填然鼓之.(助词:)②王道之.始也(助词:)③树之.以桑(助词:)④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助词:)⑤鸡豚狗彘之.畜(助词:)⑥五亩之.宅(助词;)⑦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4)然:①河内凶亦然.(代词;)②填然.鼓之(助词:)③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④赵太后曰:“然.”(形容词:)(5)则:①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②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6、词类活用(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并总结其活用规律)(1)填然鼓.之鼓:(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4)树.之以桑树:(5)王无罪.岁罪:①译文:答:五、探究交流(一)重点、难点探究孟子在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时,可喻的事物很多,为什么偏偏要以“王好战,请以战喻”?【探究思路】可从当时的背景、梁惠王的主张和孟子这次谈话的意图来探究。

答:(二)拓展性探究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其中某一个方面的道理。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

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探究思路】结合孟子的观点,联系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现实问题来谈。

答:六、学习小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