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手术室的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

手术室的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

(二)护士 1.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相关疫苗接种 如:乙肝疫苗。通常对
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者进行接种,是目前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 施,且对丙肝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术前应自我检查 手部皮肤有破损者原则上暂不参加手术的 洗手工作,尤其是某些感染性手术。而担当巡回护士时应做 好自我防护,如:戴手套,穿隔离衣,接触病人前后、尤其 接触及血液、体液后必须洗手。
二.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
血源性感染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社会、心理、生理等其他因素
危害因 素之一
血源性因素
一、危害因素
最常见的就是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 (HCV)、还包括艾滋病(HIV)、梅毒、疟疾 等。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国,而艾滋病的发病率 也正呈现着日益增长的趋势,其危险性可想而 知。针刺伤时,只要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 以使伤者感染HBV,其概率为6%-30%,而感 染HIV的概率为0.03%.
手术室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
前言
手术室护理节奏快,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大,每天 有大量不良环境因素、污染因素存在,极易对手术 室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威胁。
手术室职业危害现状
• 全世界每30秒钟便有一名医护工作者被污染针头刺伤。 • 国内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率为62.8%-98%,手术室职业暴露率位居榜首。 • 手术室人员针刺伤或利器损伤发生率为96%,患血液传播疾病80—90%
是损伤所致。 • 工作在手术室中妇女的自然流产风险增加30%,暴露于麻醉废气的医护
人员其子女先天异常的风险增加,男性和女性肝脏疾病的风险增加了大 约50%,女性的肾脏疾病风险增加了30%,患宫颈癌的风险也在增加。
一.相关概念
• 护理职业暴露:是指护士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 质或微生物,以及受到心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损伤健康或危及生命的职 业暴露。
4.术后 及时、正确处理缝针、刀片、针头等锐利物品、 各类敷料以及病人的引流物、冲洗液等,减少危险物的暴露 时间。地面及物品表面的血迹应用含氯溶液擦拭清洁。
(三)医师 必要时术 中戴面罩或护目镜,避 免野蛮操作,保伤的处理
(一)伤者 1.针刺、刀割伤 应立即脱下手套挤出血液,用流动水冲洗 伤口用0.5%碘伏消毒伤口,再次刷手、更换无菌手套,严重时 更换其他护士。若病人HBV阳性则应在受伤24小时内注射高效 价乙肝病毒抗体(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如果病人 HIV阳性设法在暴露后24小时内尽快服药预防,直至感染预防 有效果。发生职业暴露后做好详细记录并上报院感染科,尽快 采暴露者血液做HIV抗体检,如为阴性,则分别于暴露后6周、 8周、3个月、6个月定期查HIV抗体。 2.皮肤接触血液体液 立即用肥皂、清水冲洗,必要时用消 毒剂清洗。 3.黏膜接触血液体液 若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溅入口腔、眼睛, 应即刻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而后点滴含有抗生素的眼 药水。
• 职业暴露的途径:经皮损伤(针刺、利器损伤)、经黏膜(眼、口、鼻)、 经不完整皮肤(裂开、溃疡、擦伤)、长时间接触(完整的皮肤与血液、 体液接触≥5分钟)。
• 职业暴露后报告处理程序:1.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报告感染管理 科,由感染管理科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暴露时间、科室、姓名、暴 露方式及部位、暴露源类型、处理方法等。2.根据暴露情况采取有效预防措 施,定期追踪观察并记录。
有研究表明,在血液及各种体液中含病毒 较多的分别是:血液、血液成分、伤口 感染性分泌物、阴道分泌物、羊水、胸 腔积液、腹腔积液等。
三、防范措施
(一)病人 术前完善各项必要的检查与化验,包括:肝功能、乙肝抗原 抗体、丙肝、梅毒、艾滋病等,已知感染者做好细菌或真菌 培养及药敏试验,有特殊感染时应在手术单上注明,以便于 手术室作出合理的安排。
3.术中根据具体情况作好充分的准备 (1)穿手术衣:应具备良好的防水性能,最好选择一次性手 术衣 (2)戴手套:虽然手套不能防止针刺伤,但可以减少血液进 入机体的量,从而降低感染的危险性。手套有破损或污染时及 时更换。必要时可戴双层手套。 (3)面罩、护目镜:避免术中可能出现血液溅到护士头面部, 增加感染的机会。 (4)护理操作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 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传递手术刀、剪、缝针及骨凿等锐器时应将锐器放在无菌弯盘 中。 安装、拆卸手术刀片应使用持针器或血管钳协助,不应徒手操 作,以免刀片划伤。 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如果必须套回一 定要单手操作或借用止血钳,一手持注射器,一手持血管钳夹 针头保护套而覆帽。 锐器及用后的针头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
除了病毒,还有一些细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 如:铜绿假单胞菌、破伤风杆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等,甚至还有寄生虫,如:疟原虫。
二、感染途径
包括:意外针刺伤、刀割伤、污血溅落眼 睛或沾染皮肤等,即:经过黏膜和非完 整性皮肤传播,不会通过吸入血气溶胶 而传播。皮下接触HIV的危险性是0.3%, 黏膜接触则为0.09%;针刺感染HCV的 危险性为1.8%.
4.报告 在受伤24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或领导报告, 并及时做好登记工作,包括:发生的时间 地点,有否穿戴防护用具,损伤发生的原 因、部位、事后处理的措施,病人的血液 生化指标以及本身的健康情况。
5.药物、疫苗预防 有条件者可于事后注射疫苗。 如可疑感染HBV时,可注射特异性乙肝高价免疫
• 护理职业防护:在护理工作中针对各种职业性的有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 以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损伤,或将其损伤降到最低。
• 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 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 锐器伤:锐器伤是常见一种职业损伤。污染锐器的伤害是导致护士发生 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职业性因素、是一种由医疗锐器,如注射器针 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碎玻璃及安瓿 造成的意外伤 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