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调音师》影评
2014级双语播音三班
邱子敏
《调音师》
一段优美的音乐响起,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自己,不同的人每天都在面对不同的生活。
当遇到挫折时你该如何面对。
影片没有脱离一般的电影架构,黑白的色调,钢琴曲的缓缓进入。
继而的黑色转场,就像是一个新发起点。
电影主角是一个有才华的钢琴师,甚至有人称他为天才。
而多年的努力,为了伯恩斯坦钢琴大赛,但是他失败了。
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如同黑白格子的跳跃,他躺在黑白键的枕头上。
顷刻间万念俱灰,他的人生也由此跌入一个谷底。
像被关在鱼缸里的金鱼,一蹶不振。
而重新活过来的他,却只能用一个新的身份去掩饰他的内心。
他变成了一个“盲人”,他甚至于享受自己新的身份,用一个看似是瞎子的身份去当一名调琴师,并且得到了别人的认可。
新的身份赋予了他新的生命,也给予了他的重生的机会。
但同时却助长了他偷窥别人和自傲的心理。
他认为自己站在别人的高处,骄傲的姿态对待他人。
然而命运是有轮回的,字字珠玑。
当他敲响那扇门的时候,命运的齿轮就开始旋转起来。
他和往常一样,叩响了客人的门,拒之门外以后,他却将自己亲手送入了危险之中。
再次叩响门,进入了房间,昏暗无光。
他走在女主人之前,意外跌到了逆转命运的沙发上。
沙发上有一个满血的男人尸体。
由此,主角开始他生命最后的命运序曲。
一个13分钟的短片,需要讲述一个不乏张力的悬疑故事,是需
要相当的构思的。
影片的开头其实是故事的结尾,导演大玩近景,角度。
把主角身后的人设置为悬念。
故事真正的开始其实是从主角在比赛中的失利开始的,来到咖啡厅和他老板之间对话是本片画龙点睛的部分。
老板劝他不要把糖当饭吃,然而他却一笑而过,侧面说明主角并不是一个懂得适可而止的人。
谈话进入正题的时候,主角坚持去说泰姬陵的故事。
一开始,我并不是很理解这个故事,后来才知道反应的是一个大众的心理,国王处死了建筑师的妻子,是希望他从失去中而更加敏感,人们通常会认为一个瞎子的听力一定也会比普通人敏锐。
然而反问自己,难道不处死建筑师的妻子,他就真建造不出泰姬陵这样伟大的建筑吗?在谈话的过程中的剪辑中,可以看到人们会对盲人更加不设防,或许也是处于对盲人的同情,主角的订单数量翻倍。
由此也可以知道主角其实是一个有偷窥癖的人,而且非常享受现在的工作。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一个失败的音乐家却能成为出色的调音师。
主角最后说明了自己其实是装瞎,并给老板示范了装瞎的技术炉火纯青(和服务员的对话)。
来到红绿灯前,过马路时还对身边的老太婆进行戏谑,可见主角对自己的自信已经达到骄傲的地步。
最后一个场景里,从主角摔倒的那一刻开始,悬念开始揭晓,开头主角的装束和画面的格格不入,坐在沙发上的老人的身份,主角身后人的身份,以及主角为什么弹琴作出了解释。
开头的那一声“砰”,也不知道是关门声还是枪声,给观影者留下了无限遐想。
就像泰姬陵建造的故事一样,人们永远没有感同身受这个词语。
国王杀了建筑师的妻子,才建造出了这样一个宏伟的建筑。
人们总是
认为失去才跟让人震撼,而正是主角认为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心理点。
现实生活中人们会自然的对弱势群体产生怜悯之心,影片中的主角在装瞎子以后的小费更高,客人对待他的态度也更加的好。
更甚者就完全放下了戒备之心。
而主角在一开始钢琴比赛的失误也正预示着主角性格上的缺陷,心理素质差,胆小懦弱。
以至于在看到沙发上的尸体以后就立刻换乱了阵脚,严重影响了他的心理,开始换乱不安。
虽然他自己内心在不断提醒自己,自己的演技很好,能够骗的过女主人。
掩耳盗铃的举动却自认为高明。
女主人或许早已经识破了他不是盲人的身份,才会出现影片的最后一幕。
归根结底,主角太不懂得适可而止。
即使自己是偷窥癖,能够把瞎子的神态模仿的以假乱真,利用大众的心理,一直满足自己的好奇,以至于过于骄傲自满。
却人算不如天算,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可见对“度”的把握很重要,做人也需要有一颗内敛的心。
百家之词,没有对错,全盘取决你看它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