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1)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2),感泣辞母,去之南都(3),入学舎。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4)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5)不继,日昃(6)食。
遂大通“六经”(7)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1)适:女子出嫁。
(2)世家:家世。
(3)南都:今河南商丘。
(4)辄:总是,就。
(5)饘粥:稠粥。
(6)昃;日偏西。
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
(8)慨然:慷慨的样子。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和意思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是:()A、去之.南都B、先天下之.忧而忧C、送孟浩然之.广陵D、之.虚所卖之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范仲淹二岁而孤(2)去之南都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
【答案】119、范仲淹有志天下1 B2 (1)幼年死去父亲(2)离开3于是他精通“六经”的旨意,慨然豪迈,立志以天下为己任。
4记叙了范仲淹的身世及求学的经历,表达了他心忧天下的大志。
读孟尝君传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①,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导读:孟尝君传,指《史记·孟尝君列传》。
王安石指出孟尝君非将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
而贤明之士是指能治国安邦的人,正因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
观点有新意。
其实这里有一个人才的标准问题。
注释:①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罢了。
特,只不过。
狗盗,披狗皮,钻狗洞,进入别人家里进行偷盗。
孟尝君被困于秦,使人到秦昭王宠姬处求援,宠姬向他索取狐白裘。
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已献昭王。
客有能为狗盗者,潜入宫内,将昭王之狐白裘盗出,献给宠姬而得以释放。
鸡鸣,学公鸡叫。
孟尝君逃脱后,恐秦王追赶,连夜奔走至函谷关,而该处规矩,须待天亮鸡鸣才能开关放行。
客中有善作鸡鸣者,一鸣而群鸡齐鸣,守吏开关,遂得脱身。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士.以故归.之( )( ) 2.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3.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 ) 4.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 )二、翻译1.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1.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公子,名田文,他和___、___、___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2.作者王安石,____临川人,人称临川先生。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中他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和答案】88.读孟尝君传世上的人都说孟尝君能收得有才能之士,由于这一原因,才德之士会去投奔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而逃出了凶恶如虎豹的秦人之手。
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而已,哪里谈得上得士?若不是这样,凭着齐国如此强大,再得一真正的士,就可以面南而坐,使秦国北面称臣,又何必凭借鸡鸣狗盗之力呢?那鸡鸣狗盗之徒出自孟尝君的门下,这就是有真才实学之士不投奔他的原因。
一、1.有才能的人归附 2.终于逃脱 3.代词,指孟尝君 4.这……的原因二、l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罢了,哪里谈得上得士呢? 2.不是这样的话,凭借齐国如此强大,再得一真正的士,应该能够使秦国北面称臣。
(当时君主坐北向南,臣子见君面向北)三、1.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 2.宋盂尝君非好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而已,贬斥孟尝君。
多多益善上①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公如何?”曰:“如臣,多多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②?”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
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注】①上:皇帝。
②禽:通“擒”,捉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陛下()能将几何()2、解释加点字。
能将几何()上尝从容与信言()3、你能从上面的选文中提炼一个成语吗?并解释这个成语。
4、“多多益善”是谁说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5、从文中可以看出汉高祖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参考答案】144、1、bì jiànɡ2、多少曾经3、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4、韩信说的;才高过人,自信又自夸。
5、胸怀宽广,知人善任,从容沉稳而又机智敏锐。
董叔攀附权贵董叔将娶于范氏①,叔向②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③焉。
”他日,董祁④诉于范献子⑤,曰:“不吾敬也。
”献子执而纺⑥之槐。
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乎?”(选自《国语•晋语》)[注释] ①范氏:晋国正卿范宣子的女儿范祁。
②叔向:晋国大夫。
③系援:结交攀附。
④董祁:范祁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
⑤范献子:范祁的哥哥。
⑥纺:吊、悬。
[文言知识]倒置句文言中有好几种倒置旬式。
上文“不吾敬”是其中之一。
“不吾敬”要按“不敬吾”理解,意为不尊重我。
这是一个否定句,有否定词“不”表示(其他否定词如“未”、“莫”、“毋”等),另外它的宾语是代词“吾”(其他代词如“我”、“尔”、“之”等),因为有这两个前提,所以构成动宾倒置的句式。
又如“勿之忘”,即“勿忘之”;“未之有”,即“未有之”。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他日_________②执__________2.翻译:①范氏富,盍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子盍为我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欲而得之,又何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董叔快把范氏娶进门,叔向说:“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董叔说:“想要结交攀附他们。
”往后的某一天,董祁(范氏)向(她的哥哥)范献子哭诉说:“(董叔)不尊重我。
”范献子抓起(董叔)把他吊在槐树上。
叔向经过董叔处,(董叔)说:“你为什么不替我(向范献子)求情呢?”叔向说:“(你)要结交的已经结交了,要攀附的也已攀附了,(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参考答案】8、董叔攀附权贵1.①往后的某一天②抓起来2.①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②你为什么不替我(这门亲事)!③(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邴原戒酒邴原①旧能饮酒,自行②之后,八九年间,酒不向口,单步负笈,苦身持力③,至陈留④则师韩子助,颖川则宗陈仲弓,汝南则交范孟博,涿郡则亲卢子干。
临别,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原。
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
今当远别,因见贶饯,可一饮宴。
”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
(选自《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引)[注释]①邴(bǐng)原:三国时魏国人。
②自行:此指出门游学。
③苦身持力:凭体力支撑着疲乏的身体。
④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
⑤贶(kuàng):赐与。
[文言知识]互文见义。
它是一种文字表达方法。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其中“受任”与“奉命”、“际”与“闾”都是同义的词或词组,作者交叉运用,使句子有变化,这就叫“互文见义”。
上文“至陈留则师……,颖川则宗……,汝南则交……,涿郡则亲……”,其中“师”与“宗”同义,“交”与“亲”同义,它们也属互文见义。
又,《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
”其中“席卷”、“包举”、“囊括”、“并吞”为互文见义,同时,“天下”、“宇内”、“四海”、“八荒”也是互文见义现象。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会②耳2.翻译:①单步负笈②但以荒思废业3.“因见贶饯”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①因为看见赐与酒席;②乘着给我饯行的机会;③因为你们赐我钱;④乘着这次最后的见面跟大家吃一顿。
4.理解:文章为什么在最后要强调“终日不醉”?【译文】25.邴原戒酒邴原从前很能喝酒,自从出门游学之后,八九年里,酒不沾口,徒步背负着书箱,面对艰苦一直坚持下来,到了陈留向韩子助学习,到颍川便师从陈仲弓,在汝南则结交了范孟博,在涿郡则亲近卢子干。
分别的时候,师长朋友以为他不会饮酒,拿了米肉来为邴原送行。
邴原说道:“我本是会饮酒的,但怕耽误了学习,就戒掉了。
今天就要远别了,又是饯行,可以喝上一次。
”于是和大家一起饮酒,喝了一天都没醉。
启示: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就要勇于并善于战胜自己的弱点。
因为能够战胜自己弱点的人,必定能自强。
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邴原正是以极大的毅力戒了酒,才最终使自己自强,并走向成功。
【参考答案】25.邴原戒酒1.①聚集②了 2.①背着书箱步行;②只怕因此荒废学业。
3.② 4.说明邴在是能喝酒而且喜欢饮酒的人,不喝是强制自己。
蔡邕被害太尉马日磾(dī)谓允①日:“伯喈②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书后史,为一代大典③;而所坐至微,迭之,无乃失人心乎!允日:“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
方今国祚④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⑤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
”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无后乎!善人,国之纪⑥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邕遂死狱中。
(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注释]①允:王允。
伯喈(jiē):即蔡邕,东汉末年人,精通文史历法,屡上书言弊政,为王允所杀。
③典:典籍。
④国祚:国运、国福。
⑤幼主:指汉灵帝,时年幼。
⑥纪:纲纪。
[文化常识]“太尉”及其他。
秦以前中央职官较复杂。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中央设丞相(掌握政务)、太尉(掌管军队)、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汉朝基本上沿袭秦制。
上文所说的马日磾,即任太尉,而王允时任司徒(东汉后期改丞相为“大司徒”)。
他们均为朝中高官。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逸——②佞一——③讪——④其——2.翻译:①所坐至微,诛之,无乃失人心乎!②王公其无后乎【参考译文】58.蔡邕被害太尉马日磾对王允说:“蔡邕(伯喈)是旷世奇才,对汉朝的史事典章了解很多,应当让他完成史书,这将是一代大典。
而且他所犯的罪是微不足道的,杀了他,岂不让我们失人心吗!”王允说:“从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结果使得他所作的诽谤汉朝的《史记》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