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和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1)快速阅读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2)说明文并不陌生,上学期学过一个单元,回顾下说明文主要掌握的知识点。
(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说明方法等)
2、出示恐龙图片,与学生交流恐龙作为世上最庞大的动物,但在6500年前灭绝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说明文。
二、教学新课
1、简要介绍作者。
(阿西莫夫,一生充满了传奇,著作量惊人,写了至少400本书。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在美国仍很畅销。
他被称为“永远的科幻教父”。
)
2、快速浏览《恐龙无处不在》,思考: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归纳: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
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
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3、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理清文章思路)。
(1)思路: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第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2)顺序: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4、小组讨论:以课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1)联想、想象。
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
(2)科学假设、推理。
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的迁移),然后进行科学地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3)多角度思考问题。
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
5、小结: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
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去找寻自己的发现。
三、作业布置
1、抄写第6课生词3次,次日早读听写;
2、阅读《被压扁的沙子》,思考第6课思考探究二,分析文章思路。
四、板书设计
第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的《恐龙无处都有》,科学家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而今天要学的这篇《被压扁的砂子》从标题看,似乎与恐龙毫无关系,况且沙子又怎么会被压扁?标题让人感到很奇怪,但读后你就会知道,它也是在解释一个恐龙之谜。
二、教学新课
1、检查学生昨日作业完成情况,理清本文思路。
全文分2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4段,以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撞击说”和“火山说”。
第二部分为5—17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的灭绝,支持“撞击说”。
2、四人小组讨论,分析两篇短文异同点。
相同点:
(1)文体相同、内容相关
这两篇文章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一些科学知识,像这样的文章叫科普说明文。
二者不仅文体相同,而且内容相关,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
(2)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3)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
《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
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等。
(4)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不同点:
(1)运用的材料(内容)不同
前者主要目的是用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后者主要是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前者运用的材料是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后者运用的材料是被压扁的沙子。
(2)说明的角度不同
《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
《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3、课后思考探究三。
(1)明确: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2)这些括号中的句子分别有什么作用?请加以说明。
明确:(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
(2)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
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
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3)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4)这一句起类比说明的作用,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通俗易懂。
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4、小结:学习了本文,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一些科学知识,还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即联想、想象、分析、推理等创造性的思维。
作者经过层层推理、分析,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
对这一结论,很多人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反对,你持什么看法呢?欢迎同学们在课下查找有关资料对这一问题继续探讨。
三、作业布置
1、完成作业本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