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有人说中国功夫分练法和打法,练法用力不用巧,追求的是“内力”的增长;打法用巧不用力,追求的是同等的“内力”下的更强战斗力。
这是一篇专注于“打法”,专注于答题技巧的经验贴。
首先说一下本文的结构。
文章大概分为两部分部分——1)第一部分是编者整理的厦大14年的3道论述题的答案以及一道13年论述题的答案(试述大公报百年史,一道很经典的新闻史论述题),每道题后面都穿插有简单的点评,约1.2万字。
2)第二部分是我综合自己的答题经验和对其他19位参与本书编写的学长/学姐的答题方法的感悟总结的一些尚不是很系统的传播学答题方法。
1978年,国家出版局在全国报纸经理会议上正式宣布报社企业化经营的决定。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成为中国报业性质的定位。
请结合此后30年中国报业运营体制的嬗变,说说你对报业这一定位的理解。
1.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符合新闻传播客观规律的改革思路公共性理论,历史,现实商业性结论——方向正确,成就巨大,应该继续坚持2.深化改革:1)打破条块分割;2)治理泛娱乐化问题1978年,国家出版局在全国报纸经理会议上正式宣布报社企业化经营的决定,1992年,随十四大的召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我国传媒业明确了对新闻事业“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属性认定,即传媒业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机构,履行营造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保障中央政令畅通等重要职能,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功能,毫无疑问属于上层建筑。
但就它为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娱乐而言,属于第三产业即信息产业。
这一对传媒“身份”的认定推动了传媒业的加速发展。
2012年我国电视业广告收入超过1000亿元,并形成了成熟的电视、报纸、杂志、电台、手机为主体的立体传播网络,较充分满足了公众的信息获取与娱乐欣赏需要,成就是巨大而值得骄傲的。
而取得成功的原因,根本上在于“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改革方向抓住了传媒的公共性与商业性的双重属性,是符合新闻事业客观规律的做法。
以下我将分别陈述——一.坚守新闻的事业性质,坚守公共性底线,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新闻事业具有公共性,应该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服务。
构成西方现行传播规范理论的基础的作品之一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一书中,一个重要的基础前提就是”传媒业是公共机构,新闻出版应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
对传媒公共性的认识,虽然各学者的表述各异,但无疑不强调新闻业应以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为原则,为社会与公众服务。
再早一些,塔尔德强调印刷意味着民主,杜威则希望通关传媒改革实现公共教育以出尽民主政治的发展。
在实践中,西方传媒史上著名的“扒粪运动”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争议,但其通过传媒努力推动社会改革的动机与效果都值得肯定。
在社会主义国家,传媒的公共性不仅得到尊重,而且为历代社会主义理论家与传媒理论家所强调。
列宁认为“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刘少奇说“党依靠你们的工作,指导群众,向群众学习”。
中国历代新闻理论家和党的领导人对新闻工作公共性的认识与探索归根总结为喉舌论,即认为“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带动了其他各方面的变化,但是总体上社会保持了长期的稳定,期间传媒业坚守事业性质,以公共利益至上为核心追求,发挥了社会上的“定海神针”的效果——它宣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全国人民指明方向;它既是传达政府政策与国家法律法令,保证上情下达,从而整合了社会力量;同时它努力做到下情上达、下情互达,从而促进了社会的整合。
不仅如此,在诸如汶川地震等大型自然灾害面前,传媒起到了独特的社会动员作用。
而最近的例子是13年央视推广的光盘行动,推动了良好生活、消费习惯的普及,传播了正能量。
尽管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激烈的传媒竞争,我国新闻事业也出现了一些“有偿新闻”和“星腥性”问题,但我国传媒业提供的新闻产品总体而言是严肃正面的。
坚守新闻的事业性质是坚守新闻公共性的要求,从理论到实践都证明此做法完全正确。
二、企业管理,尊重了新闻事业的商业性,促成了新闻事业的大发展斯拉姆指出新闻事业的经济功能,认为它“不仅能通过经济信息的搜集与传达为经济服务,而且本身就是信息产业的一部分,可以开创经济行为”。
从历史上看,以经济指导知道新闻事业的发展是新闻业的进步,甚至有学者将1833年纽约《太阳报》的创刊视为真正新闻事业的开始——廉价报纸经济上的独立为它们摆脱对政党津贴的依赖,从而从观点纸变为真正的新闻纸成为现实。
在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上,《申报》、《大公报》等著名大报无一不同时是著名的商业报纸。
邹韬奋也强调过报纸经济独立的重要性,认为在“不违背我们事业性的范围内,必须尽力赚钱”。
企业管理为我国新闻事业带来的,一则是对内部的资源整合,二则是对受众需求的重视。
尤其是对后者的关注,使我国新闻业这一方面不断扩大报道面,确立了以信息为中心的新闻观念,打破了建国初期一味强调报纸宣传功能的误区,满足了广大受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放大的的信息需求。
同时对传媒商业属性的尊重也带来了电视及其他媒体对传媒的娱乐、教育功能的认识深化和相关节目的巨大发展。
尤其是省级卫视的崛起成为了改革开放后传媒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先行。
乃至在宣传方面,对受众需求的重视与研究使媒体更重视宣传方法,也使我们的宣传更深入人心。
近年来,我国电视广告收入超千亿,广播广告收入实现连续10年以上的两位数增长,同时互联网等媒体也实现了高速发展。
企业管理尊重了传媒的商业属性,促成了新闻事业的大发展,历史功绩不容抹杀。
综上,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尊重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而提出的管理思路,符合新闻事业的客观规律,并指导传媒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思路无疑是正确的。
1、有没有人想过一个蛋疼的问题——理论为什么是正确的?对于我们而言,可能是因为参考书这么说,但是对于批卷老师而言,显然“参考书说”不能作为一个有说服力、证明理论或者主张正确性的“理由”。
对一个主张的论证,应该同时有三大要素——理论、历史与实践。
理论方面,一般来说要举出2个以上的相似观点,造成一种“大家都这么说”的感觉;历史方面,学习新闻史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联系实际”;至于实践,要嘛选用当年的新鲜案例,要嘛选用已有定论的代表性案例。
2、复习过程中吃透真题很重要。
事实上我对本文的第一部分即“公共性与商业性”的论述其实和我在复习时准备的13年论述题“从新闻事业的性质谈对传媒消费苦难现象的认识”有很多的相似性。
(“从新闻事业的性质谈对消费苦难现象的认识”一题见PXXX,以主编点评形式有引用)3、再接着说真题,通过对过往题目的分析可以了解你所报考学校的命题风格。
例如厦大的命题风格特别着重对基础理论和基本功的考察,例如新闻事业的性质、舆论、新闻自由这样的题目都是反复考察;同时厦大特别关注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04年考了外媒歪曲化中国,10年考了海峡两岸对国庆阅兵的解读,13年专硕考了丰田“滑龙”广告、国际广告等(今年的复试笔试真题也是这个)。
类似这样的规律需要大家自己去总结并且以此引导自己的复习。
4、还是说真题,大家在阅读本书时要重视去总结当今的热点,例如在14年中共出现15次的媒介伦理问题大家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准备。
5、寻找机会适当展现自己的思辨性和阅读量以及视野宽度,要“敢写”。
坦白来说本文不聊塔尔德、库利、列宁什么的,或者起码说少聊几个,并不会影响内容整体的表达。
但在考研中我们要寻找一切适当的展现出自己老师希望看到的东西的机会,包括大阅读量、逻辑性和思辨能力。
6、专业课考研定律,你复习最好的东西一定会考到。
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答案的非唯一性,你在答题时会不自觉地把你最熟悉的内容带入答题中。
2、有历史学家认为印刷术在15世纪迅速导致了欧洲普通民众进入少数精英特权所垄断的知识领域,但Noam Cook认为,欧洲大众文盲率的下降、廉价报纸的发明与大批量生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思想等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具备才使得印刷文字的大规模传播成为可能。
因此,欧洲民众真正进入知识领域是19世纪后半叶以后的事情,此时,离印刷术的出现已经有400年。
你认为传播技术与社会发展存在什么关系?技术决定论vs 社会决定论Noam 的观点解析——媒介技术推动社会发展必需建立在成熟的社会诸条件下5w——传播者:三类传播者,职业化传播者,公共机构,个人受众:媒介素养渠道:建立组织化传播者的社会责任意识,网络媒体采编权内容:打击有害内容,对争议内容不能一删了之效果:大数据时代赋予了媒介更好把握受众特点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政府可以通过对受众媒介使用的分析深入了解公众态度,推动决策合理化在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个问题上,技术决定论折如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认为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社会上真正有意义的讯息是该时代的传播媒介及其所开创的可能性。
但也有部分学者如Noam cook 指出,媒介促进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成熟的经济、社会条件的前提下,正如他所列举的大众文盲率的下降,廉价报纸的发明与大量生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在互联网技术大发展带来的传播技术革命面前,我们的社会传播结构乃至社会整体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具体、额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单纯认为媒介技术发展必然会导致社会进步的乐观主义期待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应用层面的问题。
就以目前火热的微博为例,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的既有“福音”又有“问题”——1)微博带来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个人的话语权和传播能力得到放大,有人认为这会带来社会的民主化与平权化;但正如清华大学李彬教授研究指出的,微博带来的与其说是“话语平权”不如说是“话语平机”,微博时代,社会话语权某种程度正在向“精英阶层”进一步集中的——李彬教授通过对包括郭美美事件等4个公共事件的研究,发现关于这些话题的舆论呈现出“认证用户制造话题,非认证用户传播话题”的特点。
通俗地说,过去影响你对政治问题的态度的人可能是邻居老王,而影响你对购物问题的态度的可能是单位林姐,而现在则往往是李开复、姚晨等所谓“微博意见领袖”。
2)微博与互联网带来了公民知情权的扩大,但信息超载和信息不实成为很多人的困扰;微博和互联网带来公众表达权的扩大,但这也同时带来了我们应如何行使表达权的问题,造谣、传谣、谩骂、宣泄、人肉搜索、诽谤、侵犯隐私等不文明传播行为渐渐成为社会公害。
类似的“福音”vs“问题”我可以再列举十条甚至更多,单纯的“媒介乌托邦期待”无疑是幼稚的,Noam Cook 的观点给我们一个很正要的启示是,媒介技术可能会促进社会发展,但这些必须建立在相应的政治、经济等一系列条件下。
拉斯韦尔提出了5W模式,即Who,To whom,say what,inwhich channel,with what effect,分别关注传播者,受众,内容,媒介,效果等五个传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