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PPT课件

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PPT课件

第二节 透视的基本概念
一、 透视图的常用术语(如图3-5所示) 1.视点(EP)——观察者眼睛所在的地点与位置。 2.站点(SP)——观察者在地面上的位置。
3.视平线(HL)——与画面平行的一条水平线。水平线与目点等高,并且是视平 面(目点、目线高度所在的水平面)与画面垂直相交的线。
4.视角(Va)——视锥的角顶。即两条视锥对称边线形成的夹角。有效范围为60 度,即在此范围之内的景物我们面(桌面、台面)的交线。
16.余点——与画面成任意角度(除90度、 45度以外的任何角度)的水平线段的 灭点。在视平线上可以有很多个余点,余点的位置因水平线与画面所成的角 度而定。与画面所成角度小于60度的水平线段灭点在视圈以外。
图3-3 最后的晚餐 [意] 达芬奇
后的晚餐》,就是巧妙运用透视学中平行透视原理,将消失线都集中到耶稣的头 部,而形成画面中心的,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的结合。1525年德国画家丢勒的 著作《圆规和直尺测量法》以平行透视正方形网格作精确的余角透视图,把几何 学运用到造型艺术中去,用版画的形式介绍艺术家运用透视画几种不同对象的观 察方法,使透视学得到了理论上的发展。如图3-4所示。英国数学家泰勒
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第三章 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一、 何谓透视 “透视”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dicere”,意为“透而视之”。在画者和景物 之间竖立一块透明玻璃的平面上,即可得到物体的透视图形,使二维空间纸 上呈现出三维立体空间。由此可得出透视的含义:通过透明平面观察,确定 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
图3-4 画家画曼陀林 [德] 丢勒
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回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去之稍阔,则其 见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 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遥。”概括论述了近大远小透视规律和在绘画 中的运用半透明的薄绸做透视画面的方法。
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高远
5.视锥(VC)——由视点放射到视域(视圈)的线段所形成的圆锥体。 6.视线(LS)—— 由视点放射到物体的线段。 7.心点(CV)——:又称主点。是视中线与画面的垂直交点。它是平行透视的
消失点。 8.视高(H)——平视时视点到物体底基面之间的距离。 9.视距(Sd)——视点到心点的垂直距离。 10.灭点——画面上不平行的直线无限延伸,在画面上最终消失一点。与画面不
如图3-1所示德国画家丢勒木版画作品《画家画卧妇》,所展现的就是运用透视 绘画对象时的观察方法。
图3-1 画家画卧妇 [德] 丢勒
2. 近者清晰远者模糊 我们在写生中经常发现距离我们近的物体比较清晰,离我们远的物体就要模糊 一些,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就是近距离的物体进入视网膜的图像大,受刺激 的细胞多,所以眼睛看到的物体就会清晰,反之,远处的则会模糊。同时近 者清晰远者模糊受到大气,风、雪、雾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这些因素结合起 来,就会产生近者清晰远者模糊的现象。
之色清明,山势突兀;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深远之色重晦,山势重叠;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远之色有明有晦,山势冲融而缥缥渺渺。”, 将山水画构图和透视归纳为高远、深远和平远。“三远”实际上就是仰视、 俯视和平视的透视规律在山水画构图中的运用。 由于中国画家历来以“文人”为主流,缺少科学研究的精神。所以中国画的透 视学没有雨真正意义上的西方透视学接轨,所以也就形成了中国方绘画中透 视观念的不同。我国真正学习西方透视学的理论是清代的年希尧和意大利画 家郎世宁合编的《视学》。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透视学和艺 术一样也进入了多元发展阶段。现代绘画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形成 了由古典派发展而来的印象派、立体派、抽象派、超现实主义、视幻艺术、 装置艺术等。
1485年意大利画家弗朗西斯卡写的《绘画透视学》,系统地阐明
图3-2 逃亡埃及 [意] 乔托
了空间表达的规律,即 用平面来做透视图的方 法。16世纪达芬奇《画 论》一书,把解剖、透 视、明暗和构图等零碎 的知识归纳成系统的理 论。并将透视分为三种: 线透视(形体)、空气 透视( 色彩)、隐没 透视(阴影)。,如图 3-3所示,达芬奇1495 年开始绘制的壁画《最
平行而相互之间平行的直线。向同一个点汇聚并消失;与视平面平行而与画 面不平行的直线均称灭点。灭点在视平线上有心点、距点、余点;倾斜于视 平面而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灭点在视平线的上、下,有升点和降点。 11.主垂线——通过心点且与视平线垂直的直线叫主垂线。 12.距点(dP)——视平线两端与视圈相交的两个对称点,离心点的距离等于视 点到心点的距离。是成角透视中与画面成的水平线的消失点。 13.画面(PP)——视点与被画物之间假设的一透明平面。 14.基面(GP)——通常是指物体放置的平面,户外多指观察者所站立的地平面。
在1715年出版的 《论线透视》一书,较完整地确立了透视绘图法及其依 据的原理。
在中国,透视学发展的历史也源远流长,战国时《荀子解蔽》篇中说 “从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牵也,远蔽其大也;从山下望木者,千 仞之木若箸,而求著者不上拆也,高蔽其长也”,已经认识到了近大远小的 透视规律。
南朝·宋画家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写道:“且夫昆仑之大,瞳子之
3. 垂直大平行小 在素描中,同大的平面或等长的直线,若与视线接近垂直,看起来就较大;若 与视线接近平行,看起来就较小。
三、 透视学的发展
透视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绘画、雕塑、建筑和各种设计艺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哥沙克斯运用透视原理绘制了具有透视关系的舞台布景画,但此时并没有形 成系统的透视理论,仍处在一个非常感性的认识阶段。 14世纪下半期开始的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飞跃,是欧洲从封建社 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开端。在这个时期意大利许多画家都开始热心对透 视学的研究,画家乔托用透视和明暗来表现对象,如图3-2所示,乔托的壁画 《逃亡埃及》,运用了透视和明暗来表现人物和景物,使之产生层次距离感 和体积感,层次分明,真实感加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