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传体文言文常用字归类】从1994年以来,高考文言文选用的材料基本是人物传记。
主人公多是正面的文臣武将,文章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或几件突出的事迹,凸现该人物正直敬业、奉公孝顺的品行或卓越的才能;选材多来自全是纪传体的“二十四史”。
《史记》正是这一体例的开创者。
选材的相对稳定,必然带来遣词用字的相对稳定。
如果我们理解并牢记这些比较稳定的常用字,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会提高准确率。
在此,我将其做些归类:一、识记相关词(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
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
(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
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
“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三)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
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致仕:退休。
3.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4.听事:办公的地方。
5.家人:平民,老百姓。
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6.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7.作色:发怒。
8.从子:侄子。
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四)相对稳定的通假字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禽,通“擒”:“禽灭六王”。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五)表示时间的词高考文言文的第10题,“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项”,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和打乱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接。
错译的字词以上面的词为常见。
至于人与时、地、事的错接,也就是故意让这几个要素和主人公张冠李戴,比如补(译)出的省略成分错误。
因此,我们不应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关系的时间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六)官员调动升迁的相关字词1.表示授予、提升:①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②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推荐,任以官职。
③荐、举、引:由地方或某官员向中央推荐,任以官职。
④简、铨:选拔。
⑤起:起用,起家就是起于家,在家里受征召任以官职。
⑥拜、除、授:任命,授以官职。
⑦擢、拔:提升;⑧主、秉、典:主管;后面带的经常是管理的职责。
⑨知、守,尹:主管,主持。
后多跟地点,知某州、守某郡、就是做某州(郡)的长官,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尹京,即做京城的长官。
⑩迁:升官。
2.表示降职、罢免:①贬:降职。
②左迁:贬官。
③谪:被流放或被贬职。
④罢、免、黜、废:免官,废弃不用。
⑤放:驱逐,流放。
⑥出:离开京城,外调(古人以入京任官为荣)。
3.表示调动:迁、补、转、调、徙、改。
4.表示兼职:领:同时掌管、兼任较低的官职。
5.表示暂时担任:署、权、行或行走。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
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七)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八)表官职变化的①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②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③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④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黜。
⑤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⑥表恢复的:复、还。
⑦表辞去的:辞、致仕、告退、退、归故里。
(九)其它:1、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2、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3、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4、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7、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8、表示死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丞相薨/百年/驾鹤/圆寂……9、表示出仕退隐:是进亦忧,退亦忧(当官、退隐)/上书乞骸骨(请求退休)/怀抱才能深藏而不市(隐居不做官)/致仕(退休)。
10、表示生活情况:权起更衣(上厕所)/出恭(上厕所)/不胜杯勺(喝醉)/每五日洗沐(官员休假)。
11、表示恋爱婚姻:之子于归(出嫁)/秦晋之好(结成婚姻)/月老红娘(媒人)。
12、谦称自己或己方:臣、仆、鄙人(臣下或一般人自称)/寡人、不谷、孤(君王自称)/贱内、犬子、家父、家君、家慈(家人)/拙见、寒舍(才情、屋舍)/窃、谨、惶恐(行为、态度)。
13、敬称他人和他方:陛下、九重天、圣明(称君主)/公、名府、高明(称同龄、同僚、朋友等)爱女、令尊、令堂、高朋(称他人家人、朋友等)/高见、雅量、大作、华堂(他人才情、屋舍等)光临、斧正、惠存、垂示(他人行为态度)/敬请、仰望(自己对他人的态度、行为)。
14、贱称他人或他方:鲰生、竖子、野夫、荒蛮、黔首等。
二、文言文翻译(一)遵循三条要求:信:忠实原文意思。
达: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雅:尽量美一些,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忠实原文,尽量直译)例文一(2008年云南省第一次统测) 10分(1)今陕西、辽东边患方殷,湖广、贵州军旅继动,不知何以应之。
译文:现在陕西、辽东边境战患正盛湖广、贵州又相继用兵,不知道用什么来应对。
(2)上下相猜,中外不协,祸乱之机始此矣。
译文:君臣之间互相猜疑,宫里宫外不相协和,祸乱的机由从这当中就产生了。
(划线部分为主要考点)(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2、意译为辅,译出大意。
(三)翻译中注意的问题:1、注意修辞(如互文)、句式的用法。
2、注意多义词的准确选择(四)掌握六种方法:1.留:凡是意义古今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2.扩:把单音字换成双音词俗——庸俗辱——玷辱、侮辱3.拆:如:妻子:妻子儿女4.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代词的指代意)5.删: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可删。
如:与其不逊也宁固“也”为句中停顿,不翻译。
6.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
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应把“好事”调到“少年”之前。
(五)四个步骤:1.审:看清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活用等。
2.切:以词为单位把句子切开,一一解释。
3.连:再把解释好的词连缀成句。
4.誊:翻译完毕,带回原文,仔细检查,誊上卷子。
(六)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2、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
否则,就会造成失误。
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倒装句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三、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一)释义方法1、联系上下文2、分析语法结构3、联系古代文化常识4、联系通假要求学生识记常用实词、虚词的用法,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使之在做题时胸中有词可选。
引导学生作如下记忆:高考文言虚词(18个)释义(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性)如:之:代词;结构助词,的;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提宾的标志。
于:介词,对、向、在、比同时熟记典型句子。
高考文言实词(120个)释义如:故:形容词,旧的;副词,故意;名词,交情、原因;连词,所以;动词,死。
卒:动词,死;副词,最后,终于;名词,士兵;通“猝” “五万兵难卒合”四、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1.名词作状语2.名词用作动词3.名词使动用法4.名词意动用法5.动词用作名词6.动词使动用法7.动词为动用法8.形容词用作名词9.形容词用作动词10.形容词意动用法11.数词用作动词五、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一)古今异义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 词义的扩大:江、好(女子相貌好看)、河(古专指黄河;今泛指江河)2. 词义的缩小:臭(气味)3. 词义转移:涕(眼泪)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凶恶、凶残)4 . 感情色彩变化:爪牙(古指得力助手或武士;今比喻坏人的帮凶党羽)卑鄙:(古指见识浅陋,地位低下;今指品质恶劣,为贬义词)其它: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