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掌握的文言文常用词归类一、表时间的常用词古代的文言文中除了用干支记年、月、日,用国君的年号记年,用季节时令等方式表时间外,还常常用一些词语来表示时间,理解掌握这样一些文言词语的意思,有助于我们阅读理解文言文,笔者现将这些常用的表示时间的词语示例如下。
1、朔:农历的每月初一。
《左传·桓公十七年》:“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2、望:农历的每月十五。
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农历的每月十六)。
”3、晦:农历的每月最后一天。
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4、少间、少时:稍过片刻,过了一会儿。
蒲松龄《促织》:“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蒲松龄《狼》:“少时,一狼径去。
”5、斯须:一会儿,一刻工夫。
蒲松龄《促织》:“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6、未几:不久。
蒲松龄《促织》:“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林嗣环《口技》:“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蒲松龄《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7、既而:一会儿。
蒲松龄《促织》:“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林嗣环《口技》:“既而儿醒,大啼。
”蒲松龄《山市》:“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8、俄、俄而:一会儿,不多久,片刻。
蒲松龄《促织》:“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
”李朝威《柳毅传》:“俄有武夫出于波间。
”“俄有赤龙长千余尺,电目血舌。
”“俄而祥风庆云,融融恰恰,幢节玲珑,箫韶以随。
”林嗣环《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
”9、翼日、翌日:次日,第二天。
蒲松龄《促织》:“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10、食顷:一顿饭工夫。
蒲松龄《促织》:“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11、少顷:一会儿,一刻工夫。
林嗣环《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12、逾时:过了一会儿。
蒲松龄《山市》:“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
”13、有顷:过了一会儿。
李朝威《柳毅传》:“有顷,君复出,与毅饮食。
”14、顷刻:一会儿,不多久。
蒲松龄《狼》:“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5、须臾:不久。
李朝威《柳毅传》:“须臾,宫中皆恸哭。
”“须臾,又闻怨苦,久而不已。
”姚鼐《登泰山记》:“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16、向:从前,先前,往昔。
李朝威《柳毅传》:“向者辰发灵虚,巳到泾阳,午战于彼,未还于此。
”柳宗元《捕蛇者说》:“向我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17、良久:很久。
李朝威《柳毅传》:“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
”;18、夕:傍晚,日落的时候。
李朝威《柳毅传》:“其夕,至邑而别其友。
”19、曩:以往,过去,从前。
柳宗元《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20、他日:往后的某一天。
《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宋江在浔阳楼题的诗句:“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21、不日:往后没几天。
李白《书情题蔡舍人雄》诗:“层飙振六翮,不日思腾骞。
”22、夜阑:深夜。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3、旦日:第二天。
司马迁《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24、旦旦:天天。
柳宗元《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25、夙、旦:早晨。
《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26、已而:不久。
欧阳修《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7、暝:日落,天黑。
民歌《孔雀东南飞》:“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28、寻:不久。
陶渊明《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9、间:一会儿。
韩非《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30、久之:时间过了很久。
蒲松龄《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司马迁《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31、无何:不多久,一会儿。
蒲松龄《山市》:“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32、是日:这一天。
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33: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文言文中出现的表时间的词语远不止以上这些,比如“质明”表示“天亮了”之意,“旋”“遽”表示“立刻、马上”之意,“适”可表示“刚才”之意,“子时”表示“半夜”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学习中加以注意和积累,方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与“官员任职相关”的词语。
1.主、秉、典:主管,主持;后面带的经常是管理的职责。
2.知、守,尹:主管,主持。
后多跟地点,知某州、守某郡、就是做某州(郡)的长官,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尹京,即做京城的长官。
》3.逆旅:旅馆。
逆:迎接4.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在任。
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5.下车:新官到任。
如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6.坐:因犯……罪或错误。
如《汉书》: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
7.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新唐书·魏征传》:拜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
8.秩满:官吏任期届满。
前后所居官,未尝至秩满,裁期月,便自求解退。
《南史·虞寄传》其年秩满,解尹,加散骑常侍,将军、尚书并如故。
《陈书·袁枢传》9.行部:巡行部属(汉制,刺史常于八月巡视部署,考察行政,称为行部。
)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
素结恩德。
后行部至西河。
三、表示有才能或因才能被看重(不重用)类的词语:1.以xx称:因为某些才能而被人称赞。
例:(毛玠)少为县吏,以清公称。
《三国志·毛玠传》@2.以xx闻:因为某些才能而闻名。
例:无何,宰以卓异闻。
《促织》3.异:认为才能奇特。
例: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
《三国志·魏书》4.见知:被人所知。
例:(田单)为临淄市掾,不见知。
(2001年高考卷)四、表示才能遭嫉妒或受迫害类的词语。
1.害:嫉妒。
例:冯敬之属尽害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短:说某人的坏话。
例: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
《新唐书·郭子仪列传》3.隙:与某人有隔阂。
例:融与郗虑有隙。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4.刺:①指责。
例:刺诸县短长。
(1996年高考卷)②名片。
例:刺入即出见之5.衔:恨。
例:遣吏部尚书宋璟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6.疾:憎恨、嫉忌。
例:由是知名,而为州家所疾。
《三国志·吴书·刘繇太史慈士燮传》]7.劾:弹劾,揭发罪状。
例: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
《资治通鉴·宋纪十五》8.贾gǔ祸:招来祸患。
五、表示办案或犯罪遭审判类的词语。
1.坐:①因犯错而定罪。
②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
例:滂坐系黄门北寺狱。
晋人使与邾大夫坐。
《左传》2.案(按):考察、审问。
例: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
(同上)3.论:判罪。
例:论守独石、内官弓胜田猎扰民。
《明史·列传第六十五》4.当:定罪。
例:顺等罪当死,勿论。
《明史·于谦传》5.狱:案件。
例: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续资治通鉴》6.牒:文书。
例: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
(2001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卷)六、.跟俸禄有关的:)1.俸: <名>俸禄,旧时官吏的薪金。
《训俭示康》:“吾今日之~岂能常有”2.禄: <名>俸禄,指官吏的薪俸。
《祭十二文》:“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3秩: <名>官吏的俸禄。
《荀子.王霸》:“重其官~。
”4饷: <名>粮饷;军粮。
《汉书严助传》:“丁壮从军,老弱转~。
”七.表社会状态的:1.治:⑾<形>治理得好;太平。
《屈原列传》:“明于~乱,娴于辞令。
”2.乱:⑥<形>不安定;不太平;与“治”相对。
《屈原列传》:“明于,治~娴于辞令。
”3.兴:振兴。
《隆中对》:“则霸业可成,汉室可~矣。
”4.盛: <形>兴盛;旺盛。
《伶官传序》:“~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5.衰: <形>衰亡。
《伶官传序》:“盛~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八.表少数民族的:1.蛮:<名>我国古代对南部民族的称呼。
如“南蛮”2.夷:名>我国古代东部民族,后泛指中原以外各族。
3.戎: <名>古代泛称我国西部各少数民族。
《五蠹》:“行仁义而怀西~。
”4.狄: <名>我国古代北部一个少数民族。
九.跟科举考试有关的:1.贡举: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至汉始合贡、举为一,而浑称贡举。
明、清则泛指科举制度2.登第:犹登科,即科举考中进士。
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
唐郑谷《赠刘神童》诗:“还家虽解喜,登第未知荣。
3.状元: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4.解元:明清两代称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
,5.乡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举乡试。
十、表说话的:1.谓:告诉。
人谓予曰。
2.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
诏书。
诏令。
诏谕。
奉诏。
遗诏。
3.诰gào: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诰命。
诰封4.告:向行政司法机关检举、控诉:告发。
告状。
控告。
5.敕:帝王的诏书、命令:敕命。
敕书。
敕封。
奉敕。
宣敕6.白:表明,告诉7.陈:上言;陈述;述说。
8.对:答,答话,回答:对答如流。
无言以对。
@9.语:说:细语。
低语。
10.谕:告诉,使人知道(一般用于上对下):面谕。
手谕。
谕旨。
晓谕11.喻:说明,使人了解:晓喻。
喻之以理。
12.晓:知道,懂得:晓畅。
晓得。
分晓。
13.辩: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分辩(亦作“分辨”)。
争辩。
答辩。
辩白。
辩驳。
辩护。
辩解。
辩论。
辩士。
辩证。
14.谢:告诉,询问。
15.诘:追问;询问。
16.诉:叙述,倾吐:告诉。
诉苦。
诉愿。
诉衷情。
倾诉。
17.咨(谘):商议;征询。
十一、.跟皇帝有关的:~1.上:君主;皇帝。
2.帝:君主:帝王。
皇帝。
称帝。
帝制。
3.祚:皇位:祚命(赐予皇位)。
4.践祚:即位;登基(就任或继任王位)5.用事:执政;当权。
如:赵太后新用事(赵太后刚刚主持国政)6.朕:我,我的。
中国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自称:“朕为始皇帝”。
7.孤:古代帝王的自称:孤家。
孤王。
8.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9.御: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御用。
御览。
御旨。
御赐。
御驾亲征。
10.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