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影视主题公园建设的风起云涌全球主题公园的格局正悄然变化,亚洲将逐渐代替北美成为最具成长性的主题公园市场,据统计,2012年亚洲主题公园参观人数已超过3.1亿人次,主题公园消费将达到85亿美金。
随着影视制作技术、3D视像技术、动漫游戏技术、创意设计、游乐游艺设备配套升级、主题创新、内容转型以及规划、管理、服务等领域跟进等热潮的兴起,主题公园市场将迎来新的技术与运营挑战。
影视主题公园,即不以影视拍摄功能为主,而是成为以影视拍摄场景、场地、道具、服饰、片段等为资源,以影视文化为主题的娱乐公园。
国外最著名的影视主题公园即好莱坞环球影城。
环球影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围绕电影拍摄场景建立的主题娱乐公园,是一个能够让游客走入电影,亲身体验电影拍摄的神奇世界。
目前我国国内的影视主题公园很难达到如环球影城一样的规模和影响力,但仍有一些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发展较为成功的案例。
好莱坞环球影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影视主题公园近日沉寂三年之久的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项目近日陡然传出重启消息。
北京市通州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陈勇3月中旬向媒体介绍,计划投资达百亿元的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项目申报方案已报送至国家发改委,并待国务院审批,项目审核已进入议事日程阶段。
早在2009年,北京市通州区将建设环球影视城的消息曾经引发疯狂炒作,但是规划方案上报后却不了了之,如今,通州区政府再一次放出了项目上报国务院的消息,难道这次真能获批?这项曾于三年前被国务院退回的项目真的要起死回生?2011年中央政府曾发文禁止各地蜂拥建设主题公园项目,如今随着北京环球影视城项目再次上报,国家七个部委最近又发文称要规范主题公园项目发展、严格审批,这也意味着此类项目"解禁",或将再次掀起国内建设主题公园的热潮。
资料显示,《北京通州文化旅游区主题旅游休闲综合体项目》位于通州新城西南部,项目建设面积12.05平方公里。
北京市委、市政府在2011年3月明确提出了要建设"北京通州文化旅游区",而按照通州区委、区政府规划,是要以"三年开园、五年建成"为总目标。
如果按照这个时间表建设,环球旅游城项目获批也许的确为时不远了。
通州区方面也许是吸取了三年前被国务院驳回的教训,也放出消息表示,虽然项目申报方案已报送至国家发改委待国务院审批,"但最终是否建设环球影城主题公园项目还不能确定,不排除建设其他形式的影视文化产业的可能"。
据了解,该项目曾于2009年2月中旬上报国家发改委,并接受国务院的审查,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得到批复。
当年时任北京市发改委主任的张工曾对外表示,"北京环球影视城主题公园项目在向国务院汇报以后,国务院希望北京再从文化战略安全的角度做深入的论证。
估计还要压缩投资规模,并加入更多的中国元素。
"自此,通州环球影城项目便没了下文。
影视主题公园建设风起云涌1987年4月,一栋小楼在无锡市五里湖畔的大浮乡漆塘村的市电台战备库原址竣工,"中央电视台无锡外景基地"同时挂牌。
当时,谁都不会想到,这个五里湖畔杂草荒芜、游蛇窜动的荒坡,会成为中国影视基地的爆发点。
这一年,原广播电视部建设了西游记艺术宫,放置即将拍摄完的电视剧《西游记》所用过的道具、设备、服饰等,以便日后再用。
没想到的是,艺术宫对外开放后,竟成为了无锡的一大旅游热点,当时门票价格仅为1元,但日收入最高竟达到万元,第二年便收回了1000多万元的投资。
此后,随着《杨贵妃》、《武则天》等名噪一时的影视剧在此取景,受影视剧热播影响,这一影视基地成为了无锡的一大旅游景点。
央视无锡影视基地总占地面积近100公顷,由唐城、三国城、水浒城3个建筑风格不同的基地构成,三城依山畔湖而建,风景优美。
而从1997~2006 年,无锡影视基地在游客人数稳定增长的状况下,每年纯影视旅游收入保持在5000多万元。
尤其在2001~2008年间,影视旅游收益及接待人数每年以 30.88%和20.2%速度攀升;2011年,游客更是达到了230万人次。
一个影视基地叫响了一座城市,影视旅游开始在无锡甚至中国发端。
随后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影视基地开始在各地风起云涌。
2009年以后,影视旅游的投资热潮愈演愈烈,在许多地方政府的旅游规划中,影视旅游几乎成了不可或缺的要素,获得审批的立项也不在少数:2011年9月,香港英皇集团与杭州余杭区政府签订协议,计划打造英皇影视文化村,投资逾60亿元;这一年的11月,浙江海宁市政府与浙江华策影视计划携手打造"海宁中国武侠(影视)文化产业基地",投资逾10亿元,占地2000亩;2012年3月,湖北襄阳"唐城"、"汉城"影视基地陆续开工建设,总投资分别达到30亿元、22亿元。
在影视界,中国电影"票房王"冯小刚导演携手华谊兄弟传媒集团与观澜湖集团,一起成立合资公司,决定共同打造全球首个以导演个人命名的电影主题旅游项目"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香港卫视宣布将投资30亿元在巢湖边建造影视城;长影集团也将在海南以高达436亿元的投资建世界级的"环球100"电影主题公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立项并通过审批的影视基地已达110多座,30多座规划建设的影视旅游基地正在热火朝天的施工和招商之中。
而在新建影视基地中,95%的项目投资过亿元,目前该领域内的总投资已接近500亿元。
圈地之实由于主题公园是高风险、高投资的项目,因此主题选择失误、经营策略不当、设施安全性缺失引发事故等很容易导致投资失败。
然而为什么各地还是如此热衷建设主题公园呢?据业内人士指出,地方要想发展旅游产业,需要制造噱头和卖点,主题公园项目能够帮助地方政府吸引投资,开发城市旅游业,拉动GDP的增长,增加城市知名度,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对地方政府来说,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有业内人士表示很多项目其实是主题乐园为虚,圈地配套建设地产为实。
国家此前也曾一度鼓励主题公园的发展,"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是有鼓励过企业投资建设主题园区的,但接踵而至的却是国内主题公园的投资更多是以华侨城、深圳华强等熟悉主题乐园运营的开发商或地产商投资为主"。
"所以大多数的投资企业都是以主题公园的名义来低价拿地,然后要求当地政府在周边批相关的住宅、商业地产作为其额外的补偿。
这也导致国家出手减缓审批,很多主题公园项目都被撤销",业内人员表示。
不过以影视文化作为主题的主题公园北京环球影城并非首例,早在2005年,投资15亿元的影视与旅游互动式的电影主题公园长影世纪城便在长春对外开放。
但随后便被媒体曝出"游客非常稀少,公园常年亏损"的消息。
对此,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也曾表示,像影视城这样的项目,可能并没有那么多的游客,"这种集电影特技为一体的主题公园在中国市场上究竟怎么样,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5%,这是国内影视地产盈利的一个比例状况,一个简单的数据揭露了一个发展了20年之久的产业并不光鲜的光景。
来自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影视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影视基地实现盈利的并不多,80%处于亏损,15%处于温饱,只有5%盈利。
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环节,影视基地在仅仅为制片方提供取景地的单一功能下,目前已过多过滥,总量上已严重供过于求。
尽管这并非官方的调查数据,却在一定层面反映了国内影视基地的发展现状。
"影视基地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环节,总量上已严重供过于求,而没有特色的影视基地将是死路一条,未来将会有近一半的影视基地被最终淘汰。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齐勇锋预测。
然而,暗淡的光景并没有阻碍投资者的脚步,投资金额逐年加大,目前该领域内的资金已积淀了500亿元。
一方面行业光景暗淡,一方面资金热情高涨,这背后勾画的是地方政府提升城市影响力的想法与企业圈地的冲动。
圈地冲动央视无锡影视城的成功让很多投资者看到了影视旅游是一块可以做大的蛋糕。
进入21世纪后,得益于政策层面的支持,影视基地建设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
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原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均促进了资本对这一领域的投资热情。
但在影视基地建设热潮的背后,同质化问题、盈利能力等问题却愈发凸显。
很多项目因存在同质化问题、文化内涵不足、替代性不强等问题,多是经营惨淡,盈利能力较低。
以中山影视城为例,中山影视城是华南地区唯一入选中国十大影视基地的影城,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以名人的一生为主题和背景建设的影视城,但同样传出了"经营不善"的消息。
据了解,中山影视城的收入包括旅游门票收入、影视剧组场租和婚纱拍摄收入。
2011年,游客人数和收入都有30%的增长,接待游客30万人次,门票收入有500多万元。
"在偿还投资商一定的利息后,是有一些亏损。
"中山影视城董事长、总经理喻立建对媒体表示。
但对于亏损的事实,喻立建并不是很在意,"就算是在亏损,我的土地在升值。
1998年时才9万元/亩,现在起码四五十万元/亩,光300亩土地都能卖一亿多元。
现在把它拍卖出去,肯定是赚的"。
"其实很多影视基地的背后都有圈地的冲动,很多影视基地都有房地产项目,比例至少在50%。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据了解,在"环球100"电影主题公园中,项目建成后将包含3个大型主题公园、三大节庆会址、四大主题酒店、五名影人工作室以及六大影视基地,此外还包括商业地产、酒店、高端电影院和购物中心等配套设施;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也规划了以冯氏电影场景为特色建筑风格的商业街区。
在业内人士看来,电影公社项目的介入给华谊兄弟带来了新的模式,即商业地产,输出华谊的电影资源和品牌,嵌入大型地产项目,将是华谊兄弟最直接的盈利模式。
"且对地方政府而言,不管影视城赚不赚钱,都可以提升一座城市的影响力,给城市新增一个响亮的旅游宣传亮点,从而开拓旅游市场并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
一般的操作路径是:地方政府以开发影视基地为噱头,以带动区域开发为诱饵,圈下大片的土地进行开发,并借助影视基地的商业价值令其住宅产品快速"增值",而后者才是利润的主要贡献者。
基于这一目的,不少地方政府对于高投资额的影城建造往往在土地方面给予投资者巨大的优惠,较少去研究后期持续经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