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表面现象与分散系统习题课

第八章表面现象与分散系统习题课

p r 2 Mσ − 2 × 18 × 10 −3 × 0.0715 ln = = = −0.0208 −7 p RTrρ 8.314 × 298 × 0.5 × 10 × 1000
pr /p=0.979 /p=0.979 pr =3.10×103Pa< 3.15×103Pa(实际), =3.10× 3.15× Pa(实际 实际) 所以夜间水蒸气能在土壤毛细管中凝结。 所以夜间水蒸气能在土壤毛细管中凝结。
2σ cosθ 2σ 2 × 0.07288 h= = = = 0.074m -4 ρ gr ' ρ gr ' 1000 × 9.8 × 2.008 × 10
液面上升7.4cm 液面上升7.4cm
总结
例1
例2
例3
例4
例5
例6
例7
14
例6 0℃时,CO在2.964g木炭上吸附的平衡压力p与 0℃ CO在2.964g木炭上吸附的平衡压力 木炭上吸附的平衡压力p 吸附气体标准状况体积V 吸附气体标准状况体积V有下列数据 p/104Pa V/cm3 0.97 7.5 2.40 16.5 4.12 25.1 7.20 38.1 11.76 52.3
优先吸附与溶胶粒子有相同元素的离子; 优先吸附与溶胶粒子有相同元素的离子; 例如:AgI溶胶优先吸附Ag+或I- 溶胶优先吸附Ag 例如:AgI溶胶优先吸附
例4 例5 例6 例7
总结
例1
例2
例3
4
胶团结构 [(AgI)m·nAg+·(n-x) NO3- ]x+· x NO3 - ·(n [(AgI)m·nI-· (n-x) K+]x-· xK+ (n 胶核 胶粒 胶团 紧密层 分散层
例2
例3
例4
例5
例6
例7
9
例3 如果水中仅含有半径为1.00×10-3mm的空气泡, 如果水中仅含有半径为1.00× 的空气泡, 试求这样的水开始沸腾的温度为多少度?已知100℃ 试求这样的水开始沸腾的温度为多少度?已知100℃以 气化热为40.7 上水的表面张力为 0.0589 N⋅m-1,气化热为40.7 kJ⋅mol-1。 空气泡上的附加压力为∆ =2σ 当水沸腾时, 解:空气泡上的附加压力为∆p=2σ/r, 当水沸腾时, 空气泡中的水蒸气压至少等于( 空气泡中的水蒸气压至少等于(p +∆p), 应用克劳修斯 克拉贝龙方程可求出蒸气压为( -克拉贝龙方程可求出蒸气压为(p +∆p)时的平衡温 此即沸腾温度。 度T2,此即沸腾温度。 2σ O O 5 p2 = p + ∆ p = p + = 2.18 × 10 Pa r 1 2.18 p2 ∆ vap H m 1 ln O = T2=396K 373 − T = ln 1.01 p R 2
(dG ) p = − SdT + σdA
∂σ ∆S = ∫ − dA ∂T A, p
∆ U = ∆ H = ∆ G + T∆ S
总结 例1 例2 例3 例4 例5 例6 例7
2
三、Young-Laplace 公式 : ∆p=2σ/r Young附加压力的方向总是指向球心
四、Kelvin eq. eq.
总结 例1 例2 例3
R’为毛细管半径
例4
例5
例6
例7
3
六、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等温式 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等温式
Vm bp V = Vmθ = 1 + bp
七、Gibbs吸附公式 Gibbs吸附公式
八、胶团结构 法扬司(Fajans)规则: 法扬司(Fajans)规则:
− c dσ Γ= RT dc
总结
例1
例2
例3
例4
例5
例6
例7
10
例4 由于天气干旱,白天空气相对湿度仅56%(相对 由于天气干旱,白天空气相对湿度仅56%(相对 湿度即实际水蒸气压力与饱和蒸气压之比) 湿度即实际水蒸气压力与饱和蒸气压之比)。设白天 温度为35℃ 饱和蒸气压为5.62× Pa),夜间温度为 温度为35℃(饱和蒸气压为5.62×103Pa),夜间温度为 25℃ (饱和蒸气压为3.17×103Pa)。试求空气中的水 25℃ 饱和蒸气压为3.17× Pa)。 份夜间时能否凝结成露珠?若在直径为0.1µ 份夜间时能否凝结成露珠?若在直径为0.1µm的土壤 毛细管中是否凝结?设水对土壤完全润湿, 25℃ 毛细管中是否凝结?设水对土壤完全润湿, 25℃时 水的表面张力σ 水的密度ρ 水的表面张力σ =0.0715 N⋅m-1,水的密度ρ= 1g⋅ cm-3。 解:白天温度为35℃时, 空气相对湿度为56% ,则 白天温度为35℃ 空气相对湿度为56% 实际蒸气压p=5.62× 实际蒸气压p=5.62×103 ×56%= 3.15×103 Pa 3.15× 此蒸气压小于夜间(25℃ 的饱和蒸气压3.17× 此蒸气压小于夜间(25℃时)的饱和蒸气压3.17×103Pa, 所以夜间不会凝结。 所以夜间不会凝结。
总结 例1 例2 例3 例4 例5 例6 例7
11
在直径为0.1µ 的土壤毛细管中,水形成凹液面。 在直径为0.1µm的土壤毛细管中,水形成凹液面。 由于水对土壤完全润湿, 由于水对土壤完全润湿,故凹液面曲率半径等于 由开尔文公式: 土壤毛细管半径= 0.5× 土壤毛细管半径= – 0.5×10-7m。由开尔文公式:
总结 例1 例2 例3 例4 例5 例6 例7
6
一、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 例:打开活塞后,两肥皂泡将如何变化?
当小肥皂泡的曲率半径与毛细管的半径相 等时, 等时, 曲率半径最小 达平衡时怎样? 两肥皂泡的曲率半径相等 达平衡时怎样?
总结 例1 例2 例3 例4 例5 例6 例7
7
例1: 20℃,p 下,将1kg水分散成10-9m半径的小水 20℃ 1kg水分散成 水分散成10 滴需做功多少?已知σ 滴需做功多少?已知σ =0.0728 N⋅m-1, ρ =1000 kg⋅m-3 解: – Wr’ = σ∆A = σ(A2 – A1) σ∆A ≅ σA2 = σ × n × 4πr2 而 1kg = n × ( 4/3πr3 × ρ) n = 2.4 × 1023个 – Wr’ =3×10-3σ/r=218 kJ =3× 而218 kJ的能量相当于1kg水升温50℃所需的能.对 kJ的能量相当于 的能量相当于1kg水升温 ℃所需的能. 水升温50 表面能约为3.5× 于1kg水(0.0485m2),表面能约为3.5×10-3J。 1kg水
p( 293 K ) ∆ vap H m 1 1 ln = − = 1.223 p( 273 K ) R 273 293
p(293K)=2074Pa 293K)=2074Pa 根据Kelvin公式 根据Kelvin公式 pr=6011Pa
总结 例1
pr 2 Mσ ln = = 1.064 p RTrρ
总结
例1
例2
例3
例4
例5
例6
例7
5
九、溶胶的聚沉和絮凝
聚沉值: 聚沉值:使溶胶发生明显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低浓度 聚沉能力大小有以下规则: 聚沉能力大小有以下规则: 1.哈迪-舒尔兹(Hardy-Schulze)规则: 1.哈迪 舒尔兹(Hardy-Schulze)规则: 哈迪聚沉值与反离子价数成反比 2. 感胶离子序:同价反离子,聚沉能力略有不同 感胶离子序:同价反离子, H+>Cs+ >Rb+ >NH4+ >K+ >Na+ >Li+ F->Cl->Br->NO3->I- 3.同离子:当反离子相同时,同离子价数越高,聚沉 3.同离子 当反离子相同时,同离子价数越高, 同离子: 能力越弱 4.有机化合物离子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因此有较强的 4.有机化合物离子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有机化合物离子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聚沉能力。 聚沉能力。
第八章 第八章 表面现象与分散系统 习题课 表面现象与分散系统
总结 例1 例2 例3 例4 例5 例6 例7
一、比表面能
∂G σ = ∂A T , P
def
二、表面热力学 dG = − SdT + Vdp + σdA
( ∆G )T , p = ∫ σdA
∂S = ∂A T , p ∂σ − ∂T A, p
30.71cm 30.71cm
总结
例1
例2
例3
例4
例5
例6
例7
13
解:毛细管内液面上升原因有两个:一是附加压力; 毛细管内液面上升原因有两个:一是附加压力; 二是渗透压。 二是渗透压。 =ρgh, 即 Π+∆p =ρgh, 而 Π= cRT , ∆p =2 σ/r 则 2 σ/r =ρgh – cRT =ρ =1000× =1000×9.8 × 0.3071 – 1 × RT= 530.6 Pa bc=0.07288 19.62× σ= σ*-bc=0.07288 – 19.62×10-3 =0.05326 N⋅m-1 r= 2×0.05326/530.6= 2.008 ×10-4m 2× 若将此毛细管插入水中,液面上升多少? 若将此毛细管插入水中,液面上升多少? 根据公式
p
总结 例1 例2 例3 例4 例5 例6 例7
16
(2) 求CO压力为5.33×104 Pa时,1g木炭吸附的 CO压力为 压力为5.33× Pa时 1g木炭吸附的 CO标准状况体积。 CO标准状况体积 标准状况体积。 从图上查出, 从图上查出, 当pCO = 5.33×104 Pa时,p/V=1707Pa · cm-3 5.33× Pa时 p/V=1707Pa 2.964g木炭吸附的 标准状况体积为 2.964g木炭吸附的CO标准状况体积为: 木炭吸附的CO标准状况体积为: V= 5.33×104 /1707=31.22cm3 5.33× /1707=31.22cm 1g木炭吸附的CO标准状况体积为: 1g木炭吸附的 木炭吸附的CO标准状况体积为 标准状况体积为: V/m=31.22/2.964=10.5cm3 V/m=31.22/2.964=10.5c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