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1)(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1)(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并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 感受作品描绘的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自己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点:背诵并默写课文。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学习难点: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资料链接:
1、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

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预习案
一、作家作品我来写
二、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把握节奏(给加点字注音)
陶弘.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文言词语积累:
1.重点词语:解释加点字词
答谢中书
..________书.______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______,青林翠竹,四时
______俱._____备。

晓雾将歇.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沉鳞
..______
竞跃.______。

实是欲界
..______。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______
..______之仙都
其奇.______者。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四、自主学习:(古文阅读三字经读一遍,找生字。

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

读四遍,握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句。

2.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要求读得自然流畅,注意停顿。

我的问题:
五、合作探究
1.疏通文意。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此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作者是如何写景的?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4.文章以感慨收束,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流露出了什么情感?
六、拓展延伸: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

山下是“清流见底”。

水流迤逦,清明澄澈。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达标测评: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写景极富特色:先仰视“____________”,再俯视“_____________”,又平看“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最后又分“_____”“ _____”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与次同时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使景物呈现处极强的立体感。

2.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3.“实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两句的表达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

我的收获:
布置作业: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