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考前复习大纲

古代汉语考前复习大纲

中文系07级06班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考前复习大纲

一、题型及分值

1、小篆识读、本义书写10个,10分。(注意有繁简体的对应)

2、单项选择题5个,10分。

3、名词解释5个,15分。

4、文选重点字词解释10个,20分。

5、平仄拗救1个,10分。

6、简答题2个,10分。文通学院增加2个,20分,减少《史记》翻译。

7、《史记》翻译1个,10分。

8、古文阅读2个,15分。

二、重点文选

《季氏将伐颛臾 》、《侍坐》、《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 齐桓晋文之事》、《许行》、《北冥有鱼》、《秋水》、《五蠹》、《诗经》。

三、名词解释

隶变 异体字 通假字 古今字 六书 《尔雅》《说文解字》说文四大家 高邮王氏四种本义 引申义 偏义复词 联绵词 词类活用 被动句 并提 互文 委婉 割裂

笺 疏 互训 右文说 十三经 十三经注疏 衍文 脱文 反切 直音 如字 叶音 破读

读若 三十六字母 全浊声母 平水韵 犯孤平 三平调 阴声韵 阳声韵 入声韵 交韵

合韵 出韵 平分阴阳 古无轻唇音 古无舌上音

四、简答题

1、通假和假借二者有何异同?试举例说明。

2、词义演变的结果有几种意义类型?试举例说明。

3、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哪几种类型?试举例说明。

4、举例说明古今字和异体字的异同。

5、词义引申的类型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6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分析词的本义(举例说明)?

7举例说明名词作状语的意义类型。

8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区别。

9举例说明古汉语的被动句类型。

10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几种类型?试举例说明。

11举例说明“谁”和“孰”的区别。

12举例说明“者”和“所”的区别。

13举例说明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区别。

14 至少从三个方面举例说明钱大昕是如何论证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的。

15中古声调到现代声调的演变。

16上古韵部的分类。

17简述汉语工具书的常用编排和检索方法。

18简述隶书的特点。

五、《史记》翻译题:样题示例

全文无标点,繁体字排版。原题目160字左右。翻译注意重点字词、句式,不得破句,凡以上原则违背者,1处1分,扣完为止。

王稽辭魏去過載范睢入秦至湖望見車騎從西來范睢曰彼來者為誰王稽曰秦相穰侯東行縣邑范睢曰吾聞穰侯專秦權惡內諸侯客此恐辱我我寧且匿車中有頃穰侯果至勞王稽因立車而語曰關東有何變曰無有又謂王稽曰謁君得無與諸侯客子俱來乎無益徒亂人國耳王稽曰不敢即中文系07级06班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別去范睢曰吾聞穰侯智士也其見事遲鄉者疑車中有人忘索之於是范睢下車走曰此必悔之行十餘里果使騎還索車中無客乃已。

六、阅读题(所有阅读题一律繁体字排版,注意繁简字的对应。)

第一小题古文阅读 ;第二小题训诂实例分析(诗经正义、左传注疏)

1、阅读题 样题示例: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 为 夫 人 朝 夕 退

而 游 焉( 以 )议 执 政 之 善 (否) 其 所 善 者 吾 则 行 之 其 所 恶( 者 )吾

则 改 之 是 吾 师 也 若 之 何 毁 之 我 闻 忠 善 以 损 怨 不 闻 作 威 以 防 怨

岂 不 遽 止 然 犹 防 川 大 决 所 犯 伤 人 必 多 吾 不 克 救 也 不 如 小 决 使( 道 )不 如 吾 闻 而 (药) 之 也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1、请给画线的句子加注标点。

2、解释括号内的词语。

2、训诂实例分析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貫事也箋云碩大也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女無復食我黍疾其稅斂之多也我事女三歲矣曾無教令恩德來顧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於是徙○貫古亂反徐音官復扶又反稅始銳反比毗志反逝將去女適彼樂土箋云逝往也往矣將去女與之訣别之辭樂土有德之國○樂音洛注下同土如字他古反沈徒古反訣古穴反○樂土樂土爰得我所箋云爰曰也○

[疏]碩鼠至得我所○正義曰國人疾其君重斂畏人比之碩鼠言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猶言國君國君無重斂我財君非直重斂於我又不脩其政我三歲以來事汝矣曾無於我之處肯以教令恩德眷顧我也君既如是與之訣别言往矣將去汝之彼樂土有德之國我所以之彼樂土者以此樂土若往則曰得我所宜故也言往將去汝者謂我往之他國將去汝國也○傳貫事○正義曰釋詁文○箋碩大至是徙○正義曰碩大釋詁文釋獸於鼠屬有鼫鼠孫炎曰五技鼠郭璞曰……

1、本文选自_________主持修订的《十三经注疏》,“笺”的作者是 ,其中的反切采用的是 的 一书中的反切,“正义”的作者是唐代学者 。

2、标点并翻译加横线的一段话。

3、“笺云爰曰也”,说明爰、曰二词的词性和用法如何?

4、“传贯事”,传的作者是 。

5、“土如字”,解释“如字”。

笔记整理内容

名词解释

◎ 《尔雅》:是研究上古同义词的重要著作,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者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在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释亲等。

◎ 《助字辨略》:清刘淇著,是我国第一本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古籍虚词的书,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

◎ 《经传释词》:情王引之著,这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用法的著作。收虚词160条,按古汉语36字母排列。

◎ 《诗词曲语词汇释》:近人张相编著,这是一部解释唐、宋、元、明时代的诗、词、曲中比较特殊的词语的专著,“语词”即口语词。共收600多词条。 中文系07级06班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 隶变: 隶变是汉字形体演变历史上的重要过程,是从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它分为秦代的古隶和汉代的今隶,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 古今字: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分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前一个的时代所用的字称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做“今字”。如“暮”这个字本来写作“莫”,后来用作“暮”,在“昏暮”这个意义上,“莫”和“暮”是古今字的关系。

◎ 异体字:指在任何情况下,只是字形不同而意义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词义不发生分歧。

◎ 通假字:本来是意义完全不同的词,由于读音与另一个词相同或相近,而借用来表示另一个词。

◎ 联绵词:由两个字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解的双音节单纯词称为连绵词。组成连绵词的两个字只是两个音节的标志,它们各自的意义与整个词的意义没有必然联系。

◎ 偏义复合词:由两个单音近义或反义语素所组成的复音词,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了整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这种复音词称为“偏义复词”,古人称“复词偏义”或“连类而及”。

◎ 本义: 词本来的意义。有文字材料所能证明的与字形相应的最早的意义。但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

◎ 引申义:是与本义相对而言的,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它与本义有着一定得联系。

◎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如:驴不胜怒,蹄之。(名词活用作动词)

◎ 并提: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表述。如:夫種,蠡無一罪,身死亡。意思是:夫種無一罪,身死;大蠡無一罪,身亡。(自杀而死的是大夫種,亡命出逃的是范蠡)

◎ 互文:将两个句子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组织在一起,语义上相互呼应、补充,从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叫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如:①主人下马客在船。②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笺:本指狭条形的小竹片,古代无纸,用简策,有所表识,削竹为小笺,系之于简。指补充和订正“传”。《毛诗》篇首“郑氏笺”指郑玄《毛诗笺》。

◎ 十三经注疏:是我国文史方面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礼记正义》、《毛诗正义》、《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注疏》、《仪礼注疏》、《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经典释文》,这些经文以及两汉人对这些经文的注解,以及唐宋人对前人注解的再注解。加上陆德明对这些文献的注音《经典释文》,统称十三经注疏。

◎ 如字:这是指明异读词读音所用的术语。一个词有两个以上不同读音,其中表示常见的读音叫本音(如字),其余的读音是变读。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衍文: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例如:《论语·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儛然。”阮元的《校勘记》:“汉石经无‘行’、‘夫’字。案《史记·孔子世家》亦无‘行’字,因丈人章误衍也。”

◎ 脱文:“脱文”简称“脱”,也叫“夺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例如:《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阮元《校勘记》:“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释文》本‘吾焉得而食诸’„案《史记·仲尼世家》、《汉书·武五子传》并作‘岂’,与皇本合。《太平御览》二十二引‘吾恶得而食诸’。‘岂’、‘焉’、‘恶’三字义皆相近,疑今本‘吾’下有脱文。 中文系07级06班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 三十六字母:唐朝末年有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印度梵文的音理,制定了30个字母。到了宋代,30个字母发展为36个。这三十六字母,大体上代表了唐末宋初时期的汉语声母系统。三十六字母是: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匣;来日。

◎ 反切法:是我国古典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兴起于汉末。反切是两个字给一个汉字注音,前一个称为反切上字,后一个称为反切下字,被切字的读音取上字的字母、下字的声调,拼合而成。

◎ 平分阴阳:中古声调演变为现代声调的规律之一,中古全浊、次浊声母的平声字,今天读阳平调(如平、才、文等),中古全清、次清声母的平生字,今天读阴平调(如天、飞、东等)。

◎ 平水韵:《光韵》的分韵细密,从审音的角度看是有好处的,但是,不利于作诗。后来宋代平水人刘渊著《王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称为107韵,后来又经王文韵《平水韵略》合并成106韵。“平水韵”是后代作诗押韵的标准,又叫“诗韵”。

◎ 疏:本义开浚、开通,古人给古书做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之外,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叫做“疏”,也叫做“正义”。如《十三经注疏》。

◎ 古无轻唇音:指上古没有非敷奉微这一组轻唇音,只有帮滂並明这一组重唇音,这是清代的学者钱大昕在他的《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来的,他是通过古书的异文、注音资料、谐声偏旁、方言等方面论证的。

◎ 古无舌上音:指上古没有知彻澄娘这一组舌上音,只有端透定泥这一组舌头音,这是这是清代的学者钱大昕在他的《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来的,他是通过古书的异文、注音资料、谐声偏旁、方言等方面论证的。

◎ 出韵:指在近体诗中韵脚(即押韵的字)必须只用同一个韵中的字,不许用邻韵的字,如果用相邻韵部的则叫做“出韵”。

◎ 交韵:是《诗经》的押韵方式之一,指第一句和第三句押韵,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这种交互押韵的方式叫做“交韵”。

◎ 如字:这是指明异读词读音所用的术语。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不同读音,其中表示常见的读音叫本音(如字),其余的读音是变读,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破读:是指在阅读古书时,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破读音主要是声调的变化,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破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的联系,例如“王”字,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中读平声,是名词,帝王的意思,而在“大楚兴,陈胜王”中破读为去声,是动词,称王的意思,后者的意义和读音是由前者演化而来的。

◎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 互训:一种训诂方式,汉语训诂学术语。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如老、考也;宫谓之室,室谓之宫等皆为互训。

◎ 叶音: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法,它认为为了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这完全是主观主主义的产物,如“筹叶音除”就没有根据。事实上明人陈第、清初顾炎武就已经批判了“叶音法”。

◎ 直音法:是一种注音方式,即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 被动句:指表示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子,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 全浊声母:中古时的全浊声母。唇音:重唇並 轻唇奉;舌音:舌头定 舌上澄;

◎ 齿音:齿头从邪 正齿床禅 ;牙音:群 喉音:匣。消失的声母跟声调有很大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