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电大《中国文化导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2014电大《中国文化导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2014电大《中国文化导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中国文化导论作业一一、选择题。

1、A2、D3、C4、A5、D6、B7、B8、D9、B 10、C 11、B 12、B 13、C 14、A 15、B16、C 17、B 18、A 19、 B 20、A二、填空题。

1、《六经》2、浑厚3、徐福4、道教、佛教民族文化5、居士6、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朱熹7、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8、学术中心的面移、政治人物南人化、政治中心的南移9、形成了十二、十三世纪南、北中国的文化特色,促使了元朝蒙古统治者的汉化,增强了古代哲学的思辨色彩,保持了学术的独立自由与精神纯粹,刺激了明清两代市民文化的繁荣。

10、理藩院11、顾炎武梁启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2、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文化心态13、严复活《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4、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15、进行改造现代化三、简答题1、原典就是原始的典范性著作,文化原典已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成为我们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原典对现代的影响不仅是深远的,而且是入微的,我们的民族精神,即是由那些文化原典所浇铸,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特性,从某些方面来说,正是那些文化原典的表现。

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仁爱”、“忠诚”、“博爱”、“仗义”等。

2、中华文化起源时期有六大区域:其一、陕豫晋邻境区域;其二、山东及邻省一部分地区;其三、湖北和邻近地区;其四、长江下游地区;其五、以鄱阳湖一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其六、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

3、部落与部落联盟之间的融合,是多元文化得以融汇的原因,也是其动力,彼此互为因果,使文化向心力不断加大,融铸成以华夏为代表的多元向心的文化形态,而龙一一这个不同部落图腾的混合物,也就升格为华夏族共同的图腾了。

4、巫史承担着神人交通的重任,在宗教、政治生活中处于崇高的地位,他们以天的意志的代表自居,有权训御君主,充当着全社会精神领袖的角色。

首先是学术与政治的密切相联,其次是神学与科学的交织,最后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混杂。

5、第一、从当时青铜器的制式和纹样看出;第二、从卜筮之法看出;第三、从社会风尚看出;第四、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中国文化导论作业二一、选择题。

1、D2、D3、B4、D5、D6、A7、A8、C9、C 10、C 11、B 12、C 13、B 14、B 15、A16、B 17、D 18、D 19、B 20、C二、填空题。

1、天人合一2、群体意志私欲3、个体的个性延续性和恒久性4、宗教的阶段群体组成方式个人内在和外在行为规范5、单刀直入、直指心源6、董仲舒7、中唐8、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9、欲求超胜、必须会通10、《太极图说》11、侠文化道教12、人与人13、形象思维超越意识14、散点构图写意15、玄学三、简答题。

1、首先是经济基础,生产力的提高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别开,使大批的士“不耕而食”;其次是社会原因,他们看到了社会变革的原动力,于是他们便凭借心智和口舌重新寻找生活出路和进行人生价值定位;最后是政治条件,诸候割据,天下大乱,有宏图大略的国群候王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招揽人才,给士的崛起开辟了市场。

2、诸子百家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政治家有管仲、晏婴、子产、商鞅;军事家有吴起、白起、孙武、孙膑;外交家有苏秦、张仪、蔺相如;教育家有少正卯、邓析;史学家有左丘明;文学家有庄周、屈原、宋玉;论辨家有惠施、公孙龙;医学家有扁鹊;农家许行;水利学家李冰、郑国;天文学家有甘德、石申。

3、诸子百家虽然形态各异,但他们共同的文化特征:其一,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都是六经;其二,从总的哲学观点上看,各家都奉行道一元论之说;其三,各家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指归,那就是治道。

4、一、学术原因,战国末期,各家学说已呈趋于融合之势,主要体现在《易传》、《吕氏春秋》之中;二、政治原因,秦王朝统一六国,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为文化的一统,准备了政治上的条件,而且实施了一系列的统一文化的措施。

5、董仲舒在改造阴阳五行说的基础上,建构起完整的天下一统的系统模式,创造性地完成了自战国末年以来人们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生统一规律进行解释的精神追求,标志着我国学术思想由纷杂走向统一的完成,为儒学的经学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成为我国“入世”哲学的代表。

中国文化导论作业三一、选择题。

1、B2、B3、B4、D5、A6、D7、A8、C9、C 10、C 11、A 12、C 13、C 14、C 15、D16、A 17、C 18、D 19、C 20、C 21、A 22、B 23、C 24、C 25、A二、填空题。

1、古文运动以诗为文2、理3、十二平均律4、兼爱5、个性自由兼济6、色相7、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8、士大夫9、儒商10、祖宗家法统三、1、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政治的黑暗,现实生活的痛苦,使得广大百姓迫切追求解脱,以精神麻醉来获取满足,道教称善自修行,即可白日飞升,脱离苦海,得道成仙,永享幸福。

佛教称只有苦修今世,才能换得来世的安宁。

两者一重今生,一重来世,但都给人开出了救治痛苦的药方,并迅速蔓延开来。

2、魏晋时期被称为人性自觉的时代,独树一帜的玄学,第一次将个体人格摆到期最为重要的地位,体现出的是一种重个性的、审美的人生价值追求,而不是战国时期士文化所表现出不的那种以社会作为个体人生价值实现的衡量标准,古文经的繁琐、今文经的荒诞、道教的仙气、佛学的轮回,跟着现实的事功一起,为玄学所剔除,从中抽绎出来的,是自由的、适性的、唯美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判断。

3、在民族的融合中,士大夫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以“用夏变夷”的思想作为指导,在出仕胡族政权之后,建构与农业经济相适应的汉式统治结构,宣传儒学,提倡文教,努力改造胡风胡俗,而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汉化之后,又进而以“夏”自居,自觉地扛起“用夏变夷”的大旗,进一步影响周边其他少数民族,这这样,形成汉文化发散式的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辐射之势,促进汉化和民族融全,形成以“汉”文化为内质的巨大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正是这种文化上的统一与融合的趋势,成为政治上统一的催化剂,昭示出政治统一的必然。

4、开放的文化给唐文化带来了活力,但并没有动摇其华夏文化的本质,域外文化的大量输入,对唐人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都有十分巨大的影响,但中国文化的内核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或受其左右,唐代的官制、兵制、田制等制度文化,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的延续性,而唐人的价值观、伦理观,一定程度上受域外文化的影响,也并没有荡而不返,而是以传统的价值观、伦理观去融化、汲收域外文化的因子,有亲和力的部分,为唐人所接受、采纳,否则即被抛弃,这实际上就是唐文化以本土文化为主体,对外来文化进行能动的选择、改造和吸收从而将之融为整个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5、理学又称宋学、道学、新儒学,是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前导,由韩愈、李翱开启的将儒学思想由外转而向内,援佛教以证儒理,通过两宋理学家多方共同努力而创建的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由于这个思想体系以“理”作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被称为理学。

6、理学本体论的伦理倾向,将中国文人重伦理重道德的传统精神推向极至,首先,理学重新构筑起“礼”的封建秩序,使“礼”的存在获得了权威性和普遍必然性的确认;其次,理学家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学问的根本,促成了儒学朝“内圣”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再次,理学家们强调的道德自觉,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积极的因子。

中国文化导伦作业四一、选择题。

1、C2、A3、B4、A5、B6、B7、D8、A9、A 10、D 11、D 12、C 13、A 14、C 15、C16、A 17、C 18、B 19、A 20、D 21、C 22、B 23、B 24、B 25、B二、填空。

1、安于故土,不轻易搬迁黄土文明、农业文明小农意识对霸权的反对和反抗2、封建礼教3、天下为公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终身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和保护保护祖国不受侵犯、保持祖国领土的完整和人民生活的健康和愉快4、《易经》5、儒家《五经》6、民主意识的普及7、《澳门新闻纸》8、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9、中国传统文化10、打倒孔家店三、简答题1、宋代书院都以儒家经书为本,不出宋代理学的范畴,但不同的书院因其主创者或主持讲坛者的学术思想的侧重而各有特色,因而呈现出缤纷的异彩,对宋代官学起了有效的补充作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官学,独领风骚,很好地活跃了宋代的学术气氛。

2、明代时封建专制主义走向极端,奠定了明代文化的两大特色:沉暮与新生。

沉暮是指为封建专制所左右的文化形态特征,新生是指悖离封建正统适应新的经济基础而出现的文化表征。

3、明代市民文化发达的表现:其一、社会风尚,“导奢导淫”的社会风尚;其二、价值观念,礼拜金钱之风十分强盛;其三、市民文学,小说成为明代文学全体。

意义:市民文化的发达,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代士人文化成为一种显态文化,其意义是相当巨大的,它不仅为我国民主意识的普及作了准备,而且还为东西文化精神的汇融理下了伏笔,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命题,正是以市民意识的全面成熟为前提的,清人开启的民智运动,甚至今天的民主意识,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源。

4、有感于明朝的灭亡,思想家以反封建的异端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良政治的措施,他们一反宋明以来空谈心性的不良学风,身体力行,弘扬实学精神,他们以经世致用相激励,大力扫除轻视功利、空谈义理的性理之学,对汉学青眼有加,导致了朴学的发达,朴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吴派和皖派的差别,但两派都能从小学(音韵、文字、训诂)入手,了解和判断经庑,功底深厚,学风扎实,全面清理了中国历史文化,成就卓著,对中国文化起过巨大的作用。

5、在社会变革中,下层百姓一方面受传统的封建压榨,另一方面又被近接受外来的侵略,在这双重压迫下,他们不得不向封建势力妥协,打出“扶清”的旗号,而“灭洋”的态度却始终坚决,在西方文化大规模地侵入中土而本土文化又无能含容改造使之溶入中华文化肌体之内时,本土文化便会以极端巨大的威力暴发出来,对外来文化进行最强烈的抗拒,然而,低势能文化的反抗和排斥,并不能改变文化交流的大势,义和团以本土原始宗教作为精神支柱,不仅注定了其必然失败的命运,同时也增加了其惨烈的悲壮和气氛。

6、现代新儒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世界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人们开始对西方物质文明的作用和价值产生怀疑,从魏源的“师夷长技”到胡适的“全盘西化”都未能给人满意的答案;国内,“五、四”狂飙突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存在着虚无主义的危险倾向,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成为有责任心知识分子必须面对的现实。

在这种背景下,掀起了东方文化思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