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部的解剖及生理
2)中鼻甲:属筛骨的结构,为筛窦内侧壁的标志。分前后两部分。前部附着于筛窦顶壁和筛骨水平板连接处的前颅底骨。骨折或切除中甲前端可能损伤筛板。造成脑脊液漏。中甲是内窥镜筛窦手术内侧界限的重要标志。术中应尽量保留。手术保持在中甲外侧壁操作较安全。
中甲后部向后延伸(逐渐下降),从前上向后下倾斜的冠状位,称为中甲基板,基板将筛窦分为前组和后组筛窦。前下为前组筛窦,后上为后组筛窦。
窦口鼻窦复合体(OMC),鼻和鼻窦炎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学的现代概念认为: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筛漏斗,额窦,前组和中组筛窦和上颌窦自然开口。如发生解剖变异和病理改变,将直接影响鼻窦的通气引流,导致鼻窦炎,功能性内窥镜外科即建立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
教案续页5
教 案 续 页
了解鼻颅相关,鼻眼相关的解剖结构。
了解鼻腔粘膜的分区及其构造特点。了解鼻腔神经的分布,鼻腔和鼻窦与眼眶、颅腔和口腔的毗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鼻腔、鼻窦的生理功能及其与全身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外鼻的支架,静脉血循环等结构特点
2.鼻腔各壁和鼻窦分组、开口、窦口鼻道复合体。
教学难点
鼻腔各壁的结构及鼻窦开口及分组、窦口鼻道复合体。
距下甲根部1~1.5厘米,紧靠下甲根部,针尖斜面朝向中隔,方向指向上,外,并稍向后,斜对同侧眼外眦。
2.总鼻道:
各鼻甲示中隔之间的通道。
沟(溴裂):中甲游离缘平面以上示中隔之间的空隙。
(三)鼻腔粘膜
1.嗅区粘膜:在成人约占鼻腔的1/3,主要分布在上鼻甲内侧面及相对就的鼻中隔。小部分分布在中甲内侧面及相对应的中隔。嗅区粘膜为假复层无纤毛柱状上皮,是由嗅细胞,支持细胞及底细胞构成特异性感觉上皮即嗅器。在固有层内有泡状和小管状的浆液腺体,即所谓嗅腺或搏曼(Bowman),开口在嗅膜表面,其分泌物(分泌出来的液体)能溶解到达嗅区的含气微粒,刺激嗅毛(嗅细胞为双极细胞,其顶部树突是棒状突向细胞表面。末端膨大呈球形(嗅泡每个嗅泡表面有10~30根纤毛,感觉嗅觉)产生嗅觉。如嗅裂阻塞,嗅区粘膜萎缩。颅前窝骨折或疾病累及嗅觉经路均可引起嗅觉减退或丧失。
粘膜中含有丰富的粘液腺和浆液腺,混合腺体及杯状细胞,能产生大量分泌物,形成粘液毯,象一层薄而粘稠的地毯覆于粘膜表面。
鼻粘膜血管的特征:①内皮基膜不连续Βιβλιοθήκη 小动脉壁缺乏内弹力教案续页6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膜层③毛细血管与小静脉之间形成海绵状血窦。这些特点对化学物质(如组织氨等)作用非常敏感,能迅速舒缩。
(一)鼻前庭
相当于鼻翼内面的空间,位于鼻腔最前段,止于鼻内孔,内侧为鼻小柱,外侧为鼻翼,表面被覆皮肤,有鼻毛,毛束,皮脂腺和汗腺,易受感染发生鼻疖。
鼻阈(limen nasi):相当于大翼软骨外侧脚的上缘,有一个弧形隆起
鼻阈与相对应的中隔及鼻腔底部是皱襞样隆起共同围成鼻内孔。
鼻前庭隐窝:位于大翼软骨内侧脚与外侧脚交角处或鼻尖内角处,向前外方膨出的隐窝,是疖肿,痤疮,皲裂的好发部位。
(四)外鼻的血管,神经,淋巴
外鼻的静脉主要经面静脉及内眦静脉流入颈内静脉,颈外静脉,由于内眦静脉经眼上,下与颅内海绵窦相通,所以最后汇入颅内海
教案续页2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绵窦。
因面静脉无瓣膜,血液可上下流通,当危险三角区患疖肿时,若挤压和治疗不当,可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2.上颌骨额突:与鼻骨相接成为梨状孔的边缘(与鼻骨外侧缘相连)
3.额骨:与鼻骨相接,使鼻骨能支撑外鼻。鼻骨下缘,上颌骨额突内缘及上颌骨腭突的游离缘共同围成梨状孔。
(二)软骨支架:
1.实际是隔背软骨(又名侧鼻软骨)鼻外侧软骨(左右各一,又称鼻背板),呈三角形,位于鼻梁与鼻背的侧面。(与鼻骨,上颌骨,额突共同组成鼻背)两仙鼻软骨的内侧缘在鼻中线会合,中间为鼻隔板,即鼻中隔软骨,并连接鼻中隔软骨的前上缘。
1.动脉:主要来源于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及颈外动脉的上颌动脉的分支。
①眼动脉在眶内分出筛前,筛后动脉
A:筛前动脉通过筛孔入鼻腔,供应筛窦的前部,中部和额窦。鼻腔外侧壁后上部及中隔的前上部。
B:筛后动脉通过筛孔进入鼻腔,供应后组筛窦,鼻腔侧壁后上部及中隔的后上部。筛前,后动脉是内窥镜筛窦和额筛区域手术识别筛顶和额窦开口部位的解剖标志。术中注意勿损伤和识别。此外,筛前动脉明显粗于筛后动脉。一旦损伤,出血较剧。断端缩聚、回眶内可致眶内血肿等并发症。另眶内结扎筛动脉是治疗因筛前动脉出血所致严重鼻衄的有效方法。
鼻梁两侧为鼻背,鼻尖两侧的半圆形膨隆部分为鼻翼。三棱锥体的底部为鼻底,鼻底中间为鼻小柱,(由鼻中隔前下缘及鼻翼软骨内侧脚构成的鼻小柱将鼻底分成左右前鼻孔。鼻翼与面颊交界处有鼻唇沟。正常左右对称。(深度对称)若一侧面瘫,则该侧鼻唇沟变浅。
(一)骨支架
1.鼻骨:左右各一对,上缘窄而厚,下缘宽而薄,易受伤或骨折。
1.神经
1)感觉神经,三叉神经的第一,二分支。
眼神经分出的筛前神经外鼻支,分布于鼻尖,眼神经的鼻睫神经分出的滑车下神经,分部在鼻根部,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出眶下孔后,司外鼻的外侧部及鼻前庭感觉。
2.淋巴
外鼻淋巴主要汇入下颌下淋巴及腮腺淋巴结。
二.鼻腔
是呼吸道的入口,为一前后开放的狭长腔隙。顶窄底宽。前起于前鼻孔,后止于鼻后孔。鼻腔被中隔分为左右两侧,每侧鼻腔分为鼻前庭及固有鼻腔两部分。
鼻瓣区:即鼻前庭的最后处,是鼻腔气道最狭窄的部分,亦是鼻阻力最大的部位。一般认为该区的界限是:上外侧及上侧鼻软骨下缘,内侧至鼻中隔,下方为梨状孔的底部,以及下甲的前端。
(二)固有鼻腔
前起于鼻内孔,后止于后鼻孔,有四个壁(上,下,内,外侧壁)
1.顶壁
呈穹窿形,较狭小,1)前部公约1毫米,2)后部较宽,约5毫米,分为三段,前段倾斜上升,为额骨鼻部及鼻骨的背侧面,中段是分隔颅前窝与鼻腔的筛骨水平板(属颅前窝底的一部分)板上有多数细孔即筛孔(又称筛板)从鼻腔嗅区粘膜有嗅丝穿过筛孔到达颅内。筛板薄而脆,外伤
组织结构:有丰富的海绵样血管(粘液包括纤毛层,基底膜,腺体层,骨膜,骨质).
2.鼻道:
1)上鼻道:上鼻甲之下.较狭小,前上部有后组筛窦开口,后上方有蝶筛隐窝和蝶窦开口.
2)中鼻道:外侧壁上有两个隆起,后上隆起为筛泡,呈圆形突起,位于中鼻道的中部。前下距形嵴状隆起为钩突,两者之间有半月形长约10~20毫米,宽约2~3毫米的裂隙,称半月裂孔。半月裂内:前上端有额窦开口,稍后有前组筛窦开口,最后有上颌窦开口。裂孔向前下和外上延伸并逐渐扩大形成漏斗状管道开口于筛漏斗前上方其后有前组筛窦开口。耳后为上颌窦开口。有时在半月裂孔的后下部有上颌窦副口。
鼻腔正常粘液的PH值约7或偏酸性。粘液中含粘液2.5%~3%,水份95%,还含有溶菌酶和SIgA。
纤毛运动的方向自前向后朝向鼻咽部,仅前下方小部分纤毛向前运动。粘膜的上皮下层厚薄不均匀,外侧壁最薄,约1毫米,下甲和下甲的游离缘及前后端,鼻窦的开口周围,中隔的中下段和后缘两侧粘膜厚约5毫米。
(四)鼻腔血管
教案首页(鼻部的应用解剖和生理)
学科名称
耳鼻咽喉
专业班级
临床本科
授课时间
课题
鼻部的应用解剖和生理
课型
理论课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外鼻的支架,静脉血循环等结构特点,掌握鼻腔各壁和鼻窦分组、开口、窦口鼻道复合体。
教学内容
掌握外鼻的静脉血循环特点,鼻腔各壁的结构及鼻窦开口及分组、窦口鼻道复合体。
熟悉外鼻的支架及构成,鼻腔动脉血液供应及其分布情况。
3.内侧壁:(即鼻中隔)
由骨和软骨构成:(骨部,筛骨,犁骨)软骨部:(中隔软骨,犁骨软骨,下侧鼻软骨内侧脚)
前部:
中隔支架,主要有中隔软骨,位于中隔前部
后上部:
筛骨正中板(又称筛骨垂直板)位于中隔后上部
后下部:
梨骨:形如犁,位于中隔后下部,前缘上有一沟,筛骨正中板及中隔软骨嵌在其间。软骨部中隔主要由中隔软骨构成,另有犁骨软骨及下侧鼻软骨(大翼软骨)内侧内脚。
2.呼吸区粘膜
占鼻腔的大部分,表面光滑。中甲和下甲前端及中隔下部前1/3左右为假复层柱状上皮,其他部分均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上皮细胞表面有从纤毛细胞生长出来的纤毛。每个柱状纤毛细胞表面约有200~300根纤毛,突出于细胞表面,长约4~6纳米,直径0.3纳米。粗细一致,排列整齐,纤毛充当其内的ATP酶系的能量作用,来回运动,称摆动,向前摆动时,纤毛完全分开,尖端可达粘膜层表面,回摆时力量较小,速度更慢,且纤毛卷缩变短。纤毛运动每分钟约1000次,无纤毛柱状细胞表面有微绒毛。呼吸区粘膜所有柱状上皮,无论有无纤毛,它的表面都有微绒毛,微绒毛是典型的“9+2”结构,即纤毛外围有9组成对的二联微管和中央的2条中心微管。它增加了上皮细胞表面面积,可保持鼻腔的湿度。
3)鼻孔
呈椭圆形,左右各一,为鼻腔与鼻咽部之通道,较前鼻孔大。上缘为蝶骨体及犁骨翼,下缘为腭骨水平部后缘。外缘为蝶骨翼突,内侧板内缘为犁骨后缘
4.外侧壁:是鼻解剖结构中最复杂的区域,也是最具生理和病理意义的部位,也是鼻窦好发病的部位。结构高低不平,鼻腔外侧壁重要结构有3个鼻甲,3个鼻道,6个开口,钩突,筛泡,半月裂,筛漏斗。
教案续页3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时容易发生骨折。为鼻部的危险区。3)后段倾斜向下。(即蝶窦前壁构成)
2.底壁:
即硬腭与口腔相隔,前3/4为上颌骨腭突,后1/4为腭骨水平部构成。
距鼻底前缘约1厘米近中隔区,左右各有一切牙管,称鼻腭管的开口。腭大动脉(终支),静脉及腭前神经由此通过。
1)犁骨软骨:位于中隔软骨下缘的两侧,前鼻脊的后方左右各一薄的软骨片。
2)中隔软骨:位于中隔前端
此外,中隔周围的颅骨:额棘,鼻骨嵴,蝶脊,蝶嘴及参与构成完整的鼻中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