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记录者建国以来北京建筑的变化组长:王博艺组员:刘嘉琪周梓楠王锐刘坤元王世达韩梦琦李昊周子钧吴越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筑实体与建筑思想的发展一方面是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整体政治经济的转型,而北京作为首都,时代背景在其城市建筑上的烙印尤为明显。
本文以北京为例,将北京建筑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五十年代,文革时期,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新世纪,根据北京十大建筑的四次评选结果,选取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建筑,从五十年代刚建国的百废待兴,到文革的建筑空白与政治混乱,再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带来的建筑和整个社会的即便,再到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引进的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引发的矛盾与人们取与舍,颇与立的思考,到新世纪召开奥运会,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建筑风格更加自信包容,人民的生活也蒸蒸日上,建筑无声地纪录了新中国六十五周年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新中国建筑北京发展目录摘要 (1)时代特点 (3)50年代百废待兴 (3)60—70年代动荡时代遗留的空白 (4)80年代激变 (4)90年代破与立 (5)新世纪 (5)文中涉及时期部分代表建筑摘要 (6)人民大会堂 (6)大观园 (7)中央广播电视塔 (8)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 (9)奥运建筑群——鸟巢 (9)国家大剧院 (10)时代特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六十五周年里,一些建筑被重建,一些建筑拔地而起,一些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骄傲永远的留在了大地上,一些建筑则作为一个时代的思考永远的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那些有生命力的建筑是时代的缩影,承载着文化,记忆,它的更替更是彰显着一个民族的成长与一段历史的起伏。
我们仅从首都北京65周年的建筑变化一窥共和国建国六十五周年的发展。
50年代百废待兴50年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作为建国10周年献礼工程的10大建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民族饭店,北京民族文化宫,华侨大厦,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这些建筑在一年内相继拔地而起,证明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的坚韧生命力和不屈的毅力。
建国初期的建筑,造型较为传统,是为了证明一个新兴国家的崛起而建,是一些质量优秀的实用性建筑,且大多是学习了苏联建筑模式所建造,多是为了国家和政府服务。
有着大方,美观,耐用的特点,毫不逊色今天的建筑。
60—70年代动荡时代遗留的空白在60到70年代的20年中,与不计其数的被推倒的建筑相比,新立起的建筑却很少能承载人们的期望,也没有记下那段狂热的历史。
如今,那段时代残留的建筑少之又少,只是剩下一些暗淡的建筑,而它们也作为那个时代鲜红的背景中的一抹灰色,埋藏在人们不愿触碰的记忆深处。
80年代激变20世纪80年代,政治、经济上的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交流使中国文化成为了一种混血文化: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本土的传统文化与异域的现代文化、对外开放与意识形态、激进的自由主义与顽固的保守主义……交织在一起,既相互冲突又相互渗透,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奇异景观。
文化开放给我们带来的首先就是新的精神参照系或新的价值衡尺,造成了此时期建筑风格的鲜明变化。
文化的变化带来心态的变化,建筑开始关心人民的生存,新兴建的建筑也不再仅仅是服务于国家、服务于政府。
诸如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中央电视塔,为文娱、艺术修建的北京大观园等,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些变化和时代特点。
90年代破与立90年代,改革开放已经十年,人民早已从十几年前那场可怕的梦中苏醒,迫不及待地在千年之交来临之前向小康再迈出一步。
那是一个有点焦虑的时代,世界都在看着中国要走向何方,中国自己看看里面又看看外面,皱着眉头想想应该迈左脚还是右脚,迈向哪里。
这是传统与现代的首次碰撞,建筑领域也是主战场。
北京90年代的建筑在碰撞中,朦朦胧胧,摇摆不定地发展着,时而迫不及待的埋头冲向现代化,时而又停下脚步,时而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旧城改造,推倒破旧的楼房,立起越来越高的大厦,时而又硬生生将传统文化元素塞进混凝土里。
建筑总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摇摆不定,一会儿是民族形式、大屋顶,一会儿又是后现代。
90年代北京的建筑水平在不断提高,建筑理论也越来越多元化,但这10年对北京的建筑师是痛苦的,他们受传统与现代的困扰,既要保持继承性,又要凸显新时代的创造者的个性,在束缚中艰难发展。
此时的建筑,积极地学习和采用了前卫、现代的设计。
如北京植物园花卉园,一大批奇特的建筑拔地而起。
新世纪迈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稳步提升,新世纪的中国建筑不再是对外国建筑的追赶,也不再是盲目地对传统文化的炫耀,而是自信地将古今中外相融合。
这样的建筑发展其实也是中国人民心理的成长,几起几浮,中国人民终于能够自信地正视自己,拥抱世界。
步入21世纪以来,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带动下,我国修建了大量的,即使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独特建筑,例如以鸟巢水立方为代表的奥运建筑群,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巨大飞升。
从故宫到人民大会堂,再从人民大会堂到鸟巢,是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发展。
建筑的发展过程,也体现了我国文化水平、经济实力、国民素质组成的综合国力的发展进程。
因此,可以说建筑是这个国家无声的观察者,我们创造了建筑,而它们默默却地看着我们前进,观察着我们的一举一动,记录者一举一动带来的变化。
故宫记录的绵延两千余年的曾经灿烂也黯淡过的的封建文明,已经被新时代的人民大会堂、鸟巢代表的平等、自由的新时代的精神所取代,而这种精神文明的进步和物质文明的继承和发扬,在将来也将会被雨后春笋般的,建筑家族的新成员继承和发展。
文中涉及时期部分代表建筑摘要人民大会堂在五十年代的建筑中,最具代表的是十个月建成的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又叫万人大会堂,在世界最大的天安门广场上架起这样一座建筑位置的选择尤为重要,在众多设计思路中,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中轴线,东面安排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西面安排万人大会堂的设计——第十号总体设计方案脱颖而出。
外部确定了,它的内部究竟该怎样设计呢?人民大会堂,从名字可以看出它的设计思想是以人民为主,台上台下不能分开,要让工人农民一走入大礼堂,不仅感觉到庄严雄伟,同时感觉倒自己是这座建筑的主人,设计方案几经波折,最终决定在内部,主席台很大,能容纳尽可能多的代表,台口也很大,台上台下融合成一个椭圆型的整体。
为了将万人大会堂从一个美丽的梦想变作天安门前的宏伟建筑,专家们日夜奋战,共提出平面方案84份,立面方案189份,他们用聪敏才智和生花妙笔为新中国的政治殿堂描绘了一副宏伟蓝图。
[5]1959年9月9日凌晨,毛泽东站在即将竣工的人民大会堂前,我们不知道,他是否想起了江西瑞金叶坪村的谢家祠堂,那个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诞生的地方,是否想起了十多年前他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讲过的话,如今当年那个要建造一座一万多人开会的大礼堂的夙愿终于要成为现实了。
建成之后的人民大会堂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它长久地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特殊情感,象征着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寓意。
著名作家冰心曾这样写到:“走进惹您大会堂,使你突然地虔敬肃穆了下来,好像一滴水投进了海洋,感到一滴水的细小,感到海洋的无边壮阔。
”,它体现了那个年代的新中国的蓬勃生命力。
时代前进到二十一世纪,今天,万人大礼堂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礼堂,它以庄严,和谐,实用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
[6]大观园伴随着改革开放建造的建筑中,大观园凭借87版红楼梦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贾府为元春省亲而修建的别墅。
它不仅是红楼人物活动的艺术舞台,也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总结当时江南园林和帝王苑囿创作出来的园林艺术瑰宝。
1984年,大观园建造于北京西城区南菜园护城河畔作为87版《红楼梦》电视剧拍摄基地,摄制完成后,景区对外开放。
北京大观园是京华一处极富特色的人文景观,红学界认为它实现了《红楼梦》的梦外梦,文艺界认为它创造了影视置景和园林建设相结合的新模式,文物界认为它造就了潜在的文化遗产,建筑界认为它把红学艺术、古建技术和传统造园艺术的精华融于一体,园林界认为它给中国园林增加了“名著园”的新类型。
二十年来,北京大观园那宛若人间仙境般的殿宇亭台、楼阁回廊、佛庵庭院、假山流水,吸引了众多影视剧组来园拍片。
初步统计,二十年里有110多部电影、电视剧、专题片采用了“人间仙境大观园,梦幻红楼不夜天”的场景。
[8]中央广播电视塔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众多建筑中,中央广播电视塔作为“首都的一盏明灯”永远留在了90年代人们的记忆中。
驱车前往北京西部,在波光粼粼的昆玉河畔,远远的好像看到了一个悬挂在空中的大红灯笼,再近一些,看到了一个好像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宫灯型塔楼,再近一些,看清了,洁白金黄的天坛型基座与碧蓝色的玻璃幕墙交相辉映,既有中华几千年文化沉淀下的历史沧桑,又有现代建筑的蓬勃朝气河艺术感染力,这就是中央广播电视塔。
进入一层大厅,穿过一段国道,就来到了楼梯口,拾级而上,需要踏1597个台阶才能到达顶层,当然,电梯绘把你在十几秒的时间内送到距地面238米高的第22曾露天瞭望平台,这里相当于普通楼房的79层,你刻意360度俯瞰正给北京城。
再乘电梯下到19层,就到了225米高的室内观景厅,如果饿了的话,还可以徒步下到18层,再北京最高的旋转餐厅内边品尝美食,边观赏景色,别有一番风味。
90年代之初,中央广播电视塔作为向北京亚运会的献礼,为在传统与现代间徘徊的迷茫的北京建筑树立了榜样。
[16]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时间前进到90年代末,不知不觉中,共和国已经走过了50个春秋,刚刚在传统与现代的首次碰撞中找到一条出路的建筑师们发现,他们对现代的理解还太过狭窄。
现代指的不仅仅是现代化,还是人与社会,与自然相处的一种方式,当城市的骨架渐渐从农村和自然中抽离出来,干瘪的城市需要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滋润,还有自然之光的普照。
在这样的背景下承载着人们对新世纪新生活的向往,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破土而出。
[17]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1999年9月建成,是为迎接建国50周年而设计完成的北京“9950”建设项目之一。
它以“绿叶对根的回忆”构想为设计主题,独具匠心地设计了“根茎”交织的倾斜玻璃顶棚以及曲线流动的造型,仿佛一片绿叶飘落在西山脚下。
[18]奥运建筑群——鸟巢08年的北京奥运会给了中国一个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2001年到2008年,8年的时间,在首都北京,一大批建筑拔地而起,它们风格各异,有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承载着浓厚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突出高精尖建筑科技的,而其中最广为认知的当属奥运会主场馆——鸟巢。
[20]2008年2月6日,在北京城东北部的奥林匹克公园内,温暖的红色灯光渐渐亮起,象征着鸟巢基本竣工,宛若金属树枝编织而成的巨大鸟巢向所有人展示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建筑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