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_原创_要求及其概念纹理的经与纬_张文喜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_原创_要求及其概念纹理的经与纬_张文喜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创0要求及其概念纹理的经与纬张文喜1摘要2用几条原则来概括地描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原创0要求及其概念殊为不易,因为它既非逻辑演绎也非归纳,换句话说,它拒绝过度地概括和整饬。

如果/原创0像在知识产权机构或文字保护委员会的/原创性报告0中的那种用法,被等同于文化领域的创造,那无疑贬损了/原创0所具有的规范性意蕴,而导致这种错误看法的根源在于人们将原创性的源泉归于智能本身。

于是,作为提升精神的/原创0却成为了智能的附庸。

我们有必要对将/原创0观念纳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做法秉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从对时弊的批判再向前追索一步。

1关键词2/原创0;原创乏力;原创方向1作者简介2张文喜,1961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1中图分类号2B026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1-6198(2011)04-0017-04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原创0要求,作为一种规范,无论从人的尊严方面还是从人的需要方面来看,都是顺应/时代精神0的,但明确回答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原创0需要什么元素却非易事。

哲学社会科学并不是以某种流行看法来满足人们的精神口粮为要务,因此剪除在这个问题上使人盲目的诸多迷乱是必要的。

一、/原创0是什么什么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原创0?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包裹,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打开它,比如科学的方式、文学的方式,而最简单的方式则是先去研究/原创0这个词的用法,再来回答到底什么是/原创0这个问题。

我们发现,/原创0这个词能够把许多混乱的现象整合起来,可是当面对/原创0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我们竟摸不着头脑,因为它像一团迷雾,有些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这样看来,原创的意义有些不可企及,但它并非不可捉摸。

凡能够把这个词的无数种含义说清楚的人,须说清楚其中可能具有的自相矛盾。

而哲学就开放着试图阐明这个词义的视界。

我们提出的这个问题恐怕需要与存在问题(/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0)联系起来考察。

哲学家告诉我们:哲学就是对存在问题的追问,存在问题的区域以无为界,一切非无者都落入这个问题,甚至最后包括无本身也是如此。

显然,/无0这个概念是一个哲学构造。

但是,我们通常提到的从/无0创世是指神的/创世0,因此,存在问题的追问虽然与神学思考方向不同,却又相互交织。

那么,/原创0究竟是/从无中生有0,还是/从有中生有0?一方面,如果我们坚持关于人是一个独立的首创性的根源的观点,那么/原创0一词就具有人的理解、并让它的使用得以成立的意思。

但另一方面无论是从柏拉图主义的正统性立场还是从科学(唯物)主义的公正立场来看都要求我们承认,人无法/从无中生有0,换句话讲,这/无中生有0是上帝创造世界的奇迹。

同样,/原创0决不能是一种/从无中生有0的奇迹,决不是本来什么东西都没有的/创世0意义上的/首创0。

这样一来,在/原创0这个词的最显豁的意义上,人们可能矛盾地处于一种哲学和神学意象的明确证实之间的矛盾:即既相信上帝却又想窥探上帝的心思。

因此,当人们想说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原创0是什么时,这个问题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答案。

但是从20世纪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发展来看,这种以/从无中生有0还是/从有中生有0的模型来讨论什么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0的做法意义不大。

原因在于,这些模型的形而上学气息太重,它的根本概念构造源于既想获得一种超越世俗认识方式的认识能力,却又不能改变大多数人世俗的看法,相反却仍然不得不利用世俗的方式调和神学与哲学之间的不协调。

所以,我们谈论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0最好不要跟宗教以及形而上学的追问混为一谈,哲学方式的讨论应关注如何避免对这个问题作空洞的冥思苦想。

当然,另外一种意义上的0原创0也是我们在发问时必须避免的,即仅仅顺应民众的观点来谈论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0。

众所周知,启蒙运动的政治维度表现为对一切等级和特权的拒斥。

这种观点不自觉地受到了鼓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首创性的根源这种浪漫派观念的迷惑。

布鲁姆曾说,如今科学家推崇/原创0的观点,并不是严肃思考的结果,而/仅仅是顺应民主大众的观点0,这种观点/通过亲近民众来拉平杰出表现0,/只是麻醉公众的精神鸦片0112。

因而,对什么叫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原创0这个问题的谈论显然只能作为一种寻找关联的主线。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方法的创造0。

它涉及的是创造的目标、观念、道路、原则、逻辑的确定性、自由的可能性等等哲学方面的问题。

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原创0有哪些表现要想回答什么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原创0这个问题,除了澄清哲学的前提,还可以从评价论的方式,特别是具体地对学术论文的评价方式上予以讨论。

这是化问题为/实事0的一个途径。

具体可能会争论如下问题:这篇学术论文对于文献来说究竟有没有某种新的贡献?有没有提出新的问题?有没有指出新的道路?有没有建议新类型的研究?有没有提交新数据?有没有论证新理论或提出新学说?假如这是一篇博士学位论文,人们还会提出:这篇学术论文是不是同时具备这几个优点?一旦我们同意这一点,所谓论文通过了/原创0性的评判就意味着:它以一种新的方式让评价者对作品感到满意。

它的表现形式或者是新思想,或者是某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或者表现为对先前未知事实的发现或者新见解的形成。

换句话说,/新0这个词在这里与/原创0这个词担负对学术世界评价的共和统治。

不过,既然基本观念、方法、事实都是被创造出来的,那么,从哲学上讲,/原创0就其本身而言,必须提供出适用于被创造出来的观念、方法、事实的判定方式。

比如,我们经常提到某个观点是谁首先提出来的、谁是重大发现的第一人之类的问题。

确定谁是重大发现的第一人应该说在技术上并不存在多大问题。

原则上,优先权是由有关发现的声称被正式交给某著名期刊的日期所决定的,甚至可能是精确到某一天中的某个时刻。

在这方面,西方的学院科学的许多被设计出来的传统和实践表明,它成了确定科学文献的主要功能之一。

可事实上,自然科学家之间的优先权之争仍不绝如缕,在这种情况下,对哲学社会科学/原创0的判定就更难了。

原因在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主要以思想为载体,由于思想并不等于固化的某种句式表达,因此,存在着以下的问题:一个新思想是否或如何才是与另一个旧思想如此新异以至于应该被认定为/原创0?究竟是否存在这样一种评判的可靠性,可靠到可以杜绝拉平/原创0作品的杰出表现?在这些问题上,任何东西仍然不能普遍化地解答。

其实,情况倒通常是这样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原创0性是某种活跃的、令人敬畏的东西。

要想把它附着于同一个人、同一篇论文、同一部著作身上,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从评价论的角度看,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原创0的判断仍然会遵循社会交往的平衡和平坦原则。

毕竟从现实性上看,人类的判断活动不是为了某种理论而产生,它们所表现的其实仅仅是某一学术共同体精神的认同性或排斥性活动。

因而,通常某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可能是/原创0的,但却并不必然是/原创0的,它的意义取决于跟社会生活中的哪一方面相联系。

如果以想象力、情感和目的述说,/原创0可能与/平庸0发生瓜葛也未可知。

进而言之,人类根本无法弄清,/原创0活动状态为什么可以跟人性中数不清的生存情态)))怪癖、妄想等诸如此类排斥性表达)))难解难分,至少在强烈的宗教或艺术创作活动中可能如此。

因此,某个论文评审专家常常对某篇论文有没有具备/原创0作出评价感到困难,或者有时候,并没有对优秀的作品给予绝对高的评价,相反,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原创0的浪漫主义崇拜最终可能难以避免/平庸0的嫌疑。

当然,对这个问题的谈论,也不能普遍化。

而最充满矛盾的是,真正的/原创0性大师似乎大都患有时代不适症,或者更确切地说,一篇真正优秀的/原创0之作无法用某种尺度或号码来确定。

所以,/原创0这个概念的表现仿佛是这样:我们并不总是能够区分/原创0和/非原创0。

如果想正确勾勒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原创0这个概念的轮廓,要比期望告诉某人一部音乐作品/它是怎么样的0而转达它的含义更为困难。

事实上,人们一向只把上帝称为/创¹哲学的主要责任在于创造方法,而哲学方法不是哲学家的特有方法,它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乃至自然科学研究的普遍方法。

参见赵汀阳:5走出哲学的危机6,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62页。

世者0,上帝是一切奇迹中的奇迹,因而今天用来定义人的/创世0的东西不再是理性而是艺术。

在这一意义上,如果/原创0看上去仅仅是智力卓越的表现,那完全是因为我们忘记了它的真正涵义。

如前所述,我们对于/原创0的最一般理解,是依人类生活形式而对精神力量的展露和赞扬,或者干脆说是唤醒、提升人类精神的本质性力量。

换句话说,人类的精神活动本质上必须是/原创0的,但是随着事物的发展,却逐渐出现了对精神工具化或智能化的理解。

如果人们将/原创0理解为主要是智能,那么,就会把/原创0错误地当成精明能干,它有时候甚至与/创意私房菜0之类的事情联系起来。

但是,一旦人们在历史中把握/原创0的本质,这一位序就变得不真实了,因为人类的精神是第一位和奠基性的。

精神地带构成/原创0这个词的使用基础。

人类诸如提出假设、发现证据或构思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只能奠基于/原创0精神之上。

所以,如果我们倾向于把所有/原创0都说成是不能有意识培植和规划的活动,这么说也不太夸大,这样说也许还含有一种思想努力,一种有意义的区分。

有学者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0指的是创造方法的问题,除此之外就是枝节之论。

¹或者退而言之,一篇够得上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0论文起码是一篇与现存同类研究论文在方法上有足够大的差异、不会引起混淆的论文。

如果他是属于研究马克思和韦伯思想的专家,那么他会举证说:马克思从经济结构和韦伯从精神结构去了解资本主义的起源存在着方法和类型的区别,他们就是那些最重要、最货真价实、最被认可和受到最广泛阅读的/原创0性哲学社会科学家。

但是我们如何判断一个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写作的人是一个/原创0的哲学社会科学家,而不是某一本畅销书的著名作者?这个问题在经历了前面的发问之后,要么只能立足于决断即识见,要么被置入人类文明长河中而不断地延宕。

三、为什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原创0乏力当今时代似乎是全民提倡原创的时代,但这种全民动员的规划却让人产生疑虑。

让每一个人、每一个部门感到责任的原创规划除了可能具有用言语和行动的数量代替事情本质的嫌疑外,还具有/舍我其谁0的包装和把失败的责任/算在别人帐上0的嫌疑,甚至具有麻醉公众和舍本逐末的嫌疑。

今天,中国人要么惟西方理论马首是瞻,要么自困于传统的中国理论,因此,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确实需要/原创0。

至于这种/原创0是否关系国计民生,这一点并不确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