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谎仪谁是偷东西的女生?(或测谎仪从测量脉搏开始)余昌“你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大约从人类学会说话以来,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了。
它对人们的困扰是如此之严重,乃至自古以来人们都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办法来加以破解。
而所谓测谎仪,是在相信“科学万能”的时代里,人们试图破解这个难题做出的最大胆尝试。
在早年国产电影《寂静的山林》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你认识这个吗?这是人类最高的发明,科学最后的成果——心理测验器。
它是专门揭露说谎话的人。
”由此,让不少人知道了测谎仪与测谎术。
在范海鹰等人编著的《科学识别“谎言”——心理测试技术广角》一书中,开宗明义就提到了这个例子,而书中更是用大量的实例讲解了人们与谎言斗争的历史。
()五花八门的古代测谎实验有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就有了辨别谎言的需要。
古代的人们想出了很多识别谎言的方法,当然这些方法很不成熟,也会冤枉不少好人。
中国古籍《周礼》中就有“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之说,“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四曰耳听,观其所聆,不直则惑;五曰目听,观其顾视,不直则眊。
”这种将人的表情、呼吸及视线变化,与言语的真实性联系起来的做法,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在古印度,人们用“神驴”来判断是否说谎,声称有罪的人拽住“神驴”的尾巴时,它就会嘶叫。
所有犯罪嫌疑人都被带入内有“神驴”的黑暗帐篷里,并让他们轻轻地拉住“神驴”的尾巴。
由于无辜者不害怕“神驴”会叫,于是进到里面就拉住“神驴”的尾巴。
有罪的人由于害怕,进去后并没碰驴的尾巴就出来了。
其实,“神驴”的尾巴上涂有乌黑的颜料,当这个有罪的嫌疑人从帐篷出来后,双手会是干净的,上面并没有一点黑颜料,从而断定他就是犯罪的人。
这种使用“诈术”的例子,在我国古代的记载中更是多如牛毛。
古印度还有一种“米刑”,在不能确定谁是真正的犯罪人时,法官便让犯罪嫌疑人咀嚼“神圣”的稻米。
咀嚼一阵之后,要求他们将口中的稻米吐到无花果的叶子上。
如果犯罪嫌疑人能够轻易地吐出稻米,则此人不是犯罪人;如果稻米粘到舌头和上颚上,则此人被认定为罪犯。
其原理就是,对于那些撒谎担心自己被识破的人,心理比较紧张,消化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唾液分泌会减少,所以吐干米时会困难一些;而对于那些诚实的人来说,他不觉得紧张,因而他们的消化系统不会受到抑制,唾液分泌正常。
据说,公元前300年希腊王子安帝奥斯得了一种怪病,无论怎样医治都不能使王子康复,于是请当时希腊著名的医生埃拉西斯特斯前来给王子看病。
医生一边假装随意同王子谈话,一边诊脉。
在谈到其他人时王子的脉搏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谈到他年轻、美丽的继母斯特拉托妮斯时,王子的脉搏明显加快。
医生断定王子得的是对他年轻、美丽的继母的单相思病,即难以启齿的暗恋,至此解开了王子的怪病之谜。
这种由谈话引起心理刺激,再比较心理刺激引起的脉搏变化,可以说是现代测谎方法的雏形。
()意大利犯罪学家测脉搏问案1895年发生的一件事,可以认为是标志了现代测谎仪和测谎技术的产生。
就在这一年,意大利犯罪学家朗伯罗梭受一个警察朋友的委托,对米兰铁路局的一起盗窃案的嫌疑人进行调查。
在这次调查中,他利用当时最先进的脉搏记录设备——“水力脉搏记录仪”,对嫌疑人在接受问话时的脉搏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水力脉搏记录仪是在一个特制容器内装满了水,被测人手里握住一根小棒,把胳膊浸入水中,用橡胶薄膜封住顶部的管子缠绕在胳膊上。
由于紧握拳头后,心脏的跳动随着水位在玻璃管中明显而有节奏的升降显现在容器里。
将这些水位的变化转变成等同空气柱的变化,然后,依次将这些记录空气柱的变化传送到机械记录装置。
朗伯罗梭利用观察记录的结果成功地破获了这起案件。
受此启发他又连续破获了几起案件,由此声名大震。
朗伯罗梭就此成为利用科学仪器成功识破“谎言”的第一人,因而1895年成为公认的心理测试技术发展的转折点。
朗伯罗梭的成功似乎为辨别谎言找到了客观依据,大大刺激了人们的研究热情。
很多人开始在各个方面寻找判别谎言的“证据”。
1914年,意大利科学家贝努西在德国发表了《呼吸变化在测谎中的影响》的研究报告。
他将一根有弹性的管子绕在被测试人胸部,这根管子一端封死,另一端有一根橡皮软管记录被测人每次吸气与呼气的变化曲线。
他发现,一般情况下,吸气深度与呼气深度相比,前者比后者大则讲实话的程度大,后者比前者大则说谎的程度大。
贝努西首次使用呼吸描记仪测谎成功,认为呼吸图形常随说谎而变化。
1915年,美国人马斯顿研制出脉搏压力计,发现心脏的收缩压改变与有意欺骗行为有关,宣称自己发现了“说谎特异反应”。
他自己评价道,这是“人类长期无效寻求区分诚实陈述和撒谎手段的终结”。
他还开发了心脏收缩血压欺骗测试,在被测人接受讯问时断断续续地测量其心脏收缩血压。
他曾经使用这套理论和仪器在1917至1918年帮助美国军队破解过几宗间谍案的调查。
不仅如此,马斯顿还看到了测谎的商业价值。
他把自己的理论和仪器应用于婚姻咨询,比较了妻子分别和丈夫与迷人的陌生人接吻的生理反应。
马斯顿甚至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一种神奇的人物形象,她有一个魔力圈,被魔力圈套住的人只能讲真话。
由于过分的夸张和放荡不羁的言行,马斯顿受到很多学者的批评和谴责。
()第一台测谎仪找出了盗窃商场女生世界公认的第一台专用测试仪,发明伊始即用于刑案调查,通过“谎言测试”而识别出嫌疑人。
1921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警察局局长沃尔默的帮助下,美国加州大学医学博士拉尔森研制出一种“测谎”装置,它由呼吸描记仪和心动描记仪两部分组成,可以持续记录呼吸变化和心动变化,同时还标记刺激事件。
拉尔森的仪器开发完成不久就发挥了作用,在一起盗窃案中成功地从38名被测人中识别出一名嫌疑人。
有一个女大学生在当地商场盗窃,商场员工只知道她住在哪个宿舍,却不能进一步认定。
拉尔森使用后来被称作相关一不相关问题交叉测试法,问遍了整个宿舍的38名女生。
其中一名女生对相关问题比对无关问题的反应强烈,且超过了其他37名女生的反应。
这名女生后来的供述证实了拉尔森讯问的结论。
由此,该装置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用于刑事侦查的两导测试仪。
1926年,拉尔森的助手基勒将皮肤电测试引入拉尔森的仪器,开发出了三导测试仪。
皮肤电测试是测量由精神压力引起的皮肤电流传导率的变化,该项生理指标的测量技术早在19世纪末即已发明。
三导测试仪的出现标志着专业的“测谎仪”的诞生,并由此引发了“测谎”技术质的变化。
有人说,“测谎”这一称谓实际上最早来源于一则广告。
1938年10月8日,美国《星期六邮报》第一次用“测谎仪”为仪器做商业广告,广告的内容主要以心理测试专家马斯顿博士的工作为背景,同时附有马斯顿博士的工作照片。
从此以后,“测谎”这种说法才开始盛行。
1945年,基勒的助手约翰·里德总结了前人的工作,创造了自己设计的“里德多谱描记仪”,即第二代测谎仪。
该仪器能同时描记受测对象的血压、脉搏、呼吸、皮肤电阻变化和肌肉活动。
和第一代相比,测试指标由一个增加到五个,多个指标的综合评定大大提高了测谎的准确性。
()“认证清白”比“认证有罪”效果好现代测谎技术最主要的是使用多参量测谎仪(也称多参量心理测试仪)进行测试。
使用的仪器长时间以来都是记录笔式测谎仪,即有几支墨水记录笔分别记录血压、脉搏、呼吸和皮电反应和提问标记。
记录笔式测谎仪由传感器、处理器和记录仪组成,又分为三笔、四笔和五笔三种测试仪。
三笔是最简单的一种,每只笔分别记录呼吸、皮肤电和脉搏/血压的图谱;四笔增加的一支笔是记录提问标记;五笔又增加了一支笔记录腹呼吸,即五笔测试仪有两支笔记录胸呼吸和腹呼吸。
记录笔式测谎仪是发展最早、使用时间最长、应用最广泛的测谎仪,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由于使用方便简单,价格比较便宜,美国许多地区仍在使用这种测谎仪,至今仍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记录笔式测谎仪的长期使用标志着现代测谎技术已经成熟。
1993年,美国推出了计算机化的多道测谎仪,将计算机技术融进测谎技术,并开发了自动评分专家系统,使测谎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和实践都已经证明,心理测试技术在“清白认证”上的效果比“嫌疑认证”要好。
如,有报道称,实验模拟犯罪情景下的心理测试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无罪嫌疑人的准确率为99.3%,错误率为0.7%;有罪嫌疑人的准确率为94.3%,错误率为5.7%。
(边栏)(流行风向)微表情测谎正时髦表情是人类表达自身情感信息的重要非言语性行为,可视为人类心理活动的晴雨计。
“微表情”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在1969年提出。
当年发生了一件事,一个名叫玛丽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告诉主治医生,想要回家看看自己的剑兰和花猫。
提出请求的时候,她显得神情愉悦而放松,不时地眯起眼睛微笑,摆出一副撒娇的模样。
令人震惊的是,玛丽回家之后,尝试了3种方法自杀,结果未遂。
事后,埃克曼将玛丽求医的视频反复播放,用慢镜头仔细检视,突然在两帧图像之间看到了一个稍纵即逝的表情,那是一个生动而又强烈的极度痛苦的表情,只持续了不到1/15秒。
后来,埃克曼将其称为“微表情”,并定义微表情是持续时间不足1/5秒的表情。
微表情与普通表情有所不同,它是一种非常快速的表情,因此,大多数人往往难以觉察到它的存在。
埃克曼认为,微表情往往在人撒谎时出现,表达了人试图压抑与隐藏的真正情感;它是一种自发性的表情动作,表达了六大基本表情(惊讶、厌恶、愤怒、恐惧、悲伤、愉悦)。
在总结了海量的表情素材后,埃克曼认为,面部表情所要表达的情绪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而手势等动作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文化。
凭借极大的毅力和众人的支持,1978年,埃克曼完成了一套研究脸部运动的工具——脸部运动编码系统,成功地将面部肌肉运动与表达的情绪一一匹配起来,并公布于众,至今,已经被全世界数百名科学家应用于脸部运动的研究。
在随后的30多年里,埃克曼将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转向了人际欺骗的领域。
通过自我训练(反复观看一些案例的录像,并找出这些难以掩饰的自动化表情背后的意义来训练自己的识别能力),基于自己对情绪和表情的深厚研究基础,埃克曼能够很好地辨认出撒谎者。
他称这些透露本人真实意愿的表情为“微表情”。
埃克曼坚信脸是诚实的,而且一个人的脸经常可以把一个人的心情状况表现出来,人不能有意识地压抑自己的脸部表情。
(前沿大观)测谎也有“高科技”随着心理学、生理学、侦查学、犯罪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迅猛发展,目前测谎技术正朝多方向发展。
曹晓宝所著《论测谎工具的历史演变》一文中,就介绍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科研进展:()脑电波测谎系统20世纪90年代,日本和美国科学家相继研究了脑电波测谎系统,它通过记录被测人的脑电波变化情况来识别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