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画面,感受画面美。
4.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体会三首古诗中各自体现的传统习俗文化及每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6.能根据诗中的典故,联系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古诗表达得情感。
体会古诗委婉、间接抒情的特点。
【教学重点】1.会写8个生字。
2.想象画面,感受画面美。
(重点)3.体会三首古诗中各自体现的传统习俗文化及每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教学难点】1.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2.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3.能根据诗中的典故,联系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古诗表达得情感。
体会古诗委婉、间接抒情的特点。
(难点)【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韩翃《寒食》。
2.走近作者:韩翃(719-788),字君平,唐代诗人。
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
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主要作品:《寒食》《河上寄故人》《寄柳氏》《同题仙游观》《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等。
3.相关资料: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割大腿上的肉给国君吃)”。
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
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写2个生字。
(重点)2.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3.能根据诗中的典故,联系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古诗表达得情感。
体会古诗委婉、间接抒情的特点(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宫:“宀”的横要长,上边的“口”窄小,居中,下边的“口”扁宽。
侯:中间没有一竖,右上边横折窄小,下横要长,“矢”下横要长,中撇上不出头。
四、品读释疑1.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意: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2.课文整体感知诗的前两句: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
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造语新颖,富于美感。
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
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
“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
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
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
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
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诗的后两句:赐火用一“传”字,不但描绘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森严。
“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没有写马也没有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马蹄声,恍如身历其境。
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
3.《寒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五、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3.课堂小结这是一首讽刺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诗是讽刺宦者的得宠。
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旬暗寓讽喻之情。
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慕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迢迢牵牛星》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写4个生字。
(重点)2.想象画面,感受画面美。
(重点)3.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素:上边扁宽,下横最长,“幺”窄小,下边的撇折稍大,“小”的撇和点要外展。
章:“立”要扁,下横最长,中间“日”扁窄,“十”的横稍长,竖在横上要短。
盈:“乃”上横要长,下边两折要短,一撇靠左边,“又”要小,“皿”下横要长。
脉:永字第二笔横短竖长带左向钩,右边撇短、起笔稍高,捺要长、收笔有力。
四、品读释疑1.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意:远远的牵牛星,灿烂的织女星。
举起柔美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
织女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哭得泪如雨下。
天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又清又浅的河,含情脉脉而不能相互说话。
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这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
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和河边苦苦等待的女子。
3.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这四句诗专门描写了织女,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里悲伤不已。
“纤纤擢素手”与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
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
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
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或者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
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
“脉脉”,“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5.课文整体感知这首诗感情浓郁,真切动人。
全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
诗主要写织女,写牵牛只一句,且从织女角度写,十分巧妙。
从织女织布“不成章”,到“泪如雨”,再到“不得语”,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
诗对织女的描写很细腻,抓住了细节,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
同时,“札札弄机杼”又是动态的描写。
人物就在这样的描写中跃然而出。
五、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3.课堂小结叠音词的运用是本诗的艺术特色,这些词语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外在的情景,又抒发了主人公真挚深沉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也增添了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板书设计:第三课时一、激趣导入1.《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2.走近作者:王建(768-825):唐代诗人,字仲初。
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
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
主要作品:《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写2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三首古诗中各自体现的传统习俗文化及每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4.能根据诗中的典故,联系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古诗表达得情感。
体会古诗委婉、间接抒情的特点。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理解词语。
5.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栖:木字要窄、中竖要长,西字稍扁、方框稍宽、里边的撇要长、竖弯不带钩。
鸦:“牙”上横与下边撇折不相连,竖钩在上横靠右位置,与下横交叉,“鸟”窄长。
四、品读释疑1. 十五夜望月【清】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意: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2.课文整体感知诗的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诗的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3.《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课后第3题)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4.《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
(课后选做题)《寒食》这首诗写寒食节禁止烟火,吃冷食的传统习俗;《十五夜望月》描写了中秋节赏月的传统习俗。
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村居》写了春季放风筝的习俗;《元日》则写了春节饮屠苏酒,插桃符的习俗……5.阅读方法解密:抓住景物的特点理清古诗所写的时间方法:《寒食》抓住“飞花”“御柳斜”交代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