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章节题库
第1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商业地理手册》
答:《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2.规范性分析
答:规范性分析是指20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3.实证主义分析
答:实证主义分析是指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4.行为主义分析
答:行为主义分析是指20世纪60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5.结构主义分析
答:结构主义分析是指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6.文化转向
答:文化转向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7.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发展和研究特征,一方面与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特征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受到地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影响。
它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8.新经济地理学
答:新经济地理学是指以克鲁格曼和波特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将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地理学来,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新观点,创立了新经济地理学。
它是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地理研究侧重用经济对象,并试图将其纳入到长期忽视空间纬度的主流经济学中。
二、简答题
1.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在哪些方面?
答:当前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的重点主要有五个方面:
(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当今人们对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已从20世纪上半叶的“环境决定论”,7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经济“零增长”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思想,转移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上来。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经济活动全球化加强了全球与地方的联系。
全球化可使每个局部充分发挥其在国际分工的优势。
每个区域在全球化中做出可以做的贡献,同时获取可以获取的回报份额(即从其他区域得到好处)。
然而实践上,全球化力量与地方化力量由于国际性组织、跨国公司、国家、区域的介入,而变得十分复杂和难以度量。
(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我国发展历史悠久,且各地经济发展地理背景具有巨大差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已有20余年,但政治体制仍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全国平均经济增长十分迅速,但各地差异又十分明显。
所有这些共同作用,带来了特殊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决策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重要的理论依据。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企业本身的增长状况,直接影响区域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管理、产业关联也对区域发展产生间接影响。
2.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答: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表述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
(1)欧美学者的表述:
①多数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
②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相关部分。
③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
④这种研究包括各种不同尺度,从小区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2)我国学者的表述:
①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的地域布局体系。
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势和优化调控。
②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特点,以及发展变化和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也可以说,经济地理学主要是研究生产分布的地域系统的一门学科。
③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生产力布局及其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的科学。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3)经济地理学的观点:
①经济活动的内容;
②经济活动的区位;
③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
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简述21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向。
答:(1)当前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的重点主要有五个方面:
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当今人们对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已从20世纪上半叶的“环境决定论”,7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经济“零增长”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思想,转移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上来。
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经济活动全球化加强了全球与地方的联系。
全球化可使每个局部充分发挥其在国际分工的优势。
每个区域在全球化中做出可以做的贡献,同时获取可以获取的回报份额(即从其他区域得到好处)。
然而实践上,全球化力量与地方化力量由于国际性组织、跨国公司、国家、区域的介入,而变得十分复杂和难以度量。
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我国发展历史悠久,且各地经济发展地理背景具有巨大差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已有20余年,但政治体制仍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全国平均经济增长十分迅速,但各地差异又十分明显。
所有这些共同作用,带来了特殊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决策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重要的理论依据。
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企业本身的增长状况,直接影响区域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管理、产业关联也对区域发展产生间接影响。
(2)发展趋向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一些令人困扰的问题。
其中,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以及贫富差异问题尤为突出。
经济地理学在研究这些问题上具有特殊的作用。
4.简述文化与制度转向的主要内容。
答:文化与制度转向的主要内容:
(1)强调经济与文化的密切联系经济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文化过程,经济和文化之间是一种双向交互关系。
一方面,政治经济学理论有助于文化转向的学术研究,许多文化实践是按经济逻辑运行的,对文化实践的分析可以应用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和方法;另一方面,经济实际上是在文化地域运行的,存在着经济对文化殖民和文化的工具化利用,反过来也存在着经济对文化的根植和依赖。
(2)经济的社会文化根植性经济过程根植于社会关系之中,通过这种根植性,社会经济所需要的信任才得以形成。
经济行为的文化根植性是指文化在形成经济战略和目标时的作用。
文化约束着经济理性,限制市场交换。
文化规定了行为者遵守自利的行为策略,也阐述了行为者可以合法的从事行动。
(3)制度转向的很多学派,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强调经济生活既是一个被制度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根植社会的活动,其演化既是环境特定的,又是路径依赖的。
(4)制度厚度与区域发展制度厚度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大量各种各样的机构(包括企业、地方当局、商业协会、金融机构、发展机构、工会、研究与创新中心、自愿团体等)为社会网络中的各种本地化或共同的实践活动提供基础;②在各机构间建立有机的联系,产生高度的相互作用,促进相互合作、交流及反射网络的形成,在地区制度安排方面,产生显著的同构;③各机构间有着强烈的社区意识,即各部分围绕特定的议程、项目或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