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芜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芜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芜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芜湖市人民政府二○一一年三月目录前言 (1)一、规划总则 (2)(一)规划目的 (2)(二)规划依据 (2)(三)规划范围 (3)(四)规划期限 (3)二、规划背景 (4)(一)市域概况 (4)(二)土地利用基本情况 (4)(三)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5)(四)土地利用主要问题 (8)(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9)三、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12)(一)市域发展定位 (12)(二)指导原则 (12)(三)规划目标 (13)(四)基本策略 (15)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6)(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6)(二)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9)五、土地利用区域调控 (27)(一)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7)(二)县级土地利用调控 (32)六、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5)七、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37)八、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土地利用控制40九、土地整治 (41)(一)土地整治目标 (41)(二)土地整治重点区域与项目 (41)十、重点建设项目安排 (44)十一、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7)附表 (51)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32号)、《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芜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和《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3-2010)等有关规定,编制《芜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在总结芜湖市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全面分析芜湖市土地利用形势,阐明芜湖市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战略构想和总体目标,制定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与调控政策、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确定中心城区和三县土地利用方向、用地规模与布局,安排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规划》是规划期内芜湖市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土地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

一、规划总则(一)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统筹市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促进芜湖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4.《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6.《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7.《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基数转换与各类用地布局指导意见(试行)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10号)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3号)9.《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国土资厅发…2009‟51号)10.《关于稳步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皖国土资…2006‟261号)11.《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3-2010)12.《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0-2009)13.《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14.《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15.《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16.《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17.《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8.《芜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19.《芜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20.《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1.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部门规划等。

(三)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芜湖市行政区域内全部土地,包括市区、三县(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规划总面积3362.55平方公里。

(四)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

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近期年为2010年,目标年为2020年。

二、规划背景(一)市域概况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地处东经117°58′~118°43′,北纬30°38′~31°31′之间,东与宣城市相邻,西与巢湖市隔江相望,西南与铜陵市、池州市相连,北与马鞍山市相接。

临江近海,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境内北部以平原为主,属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部分。

南部以岗地和丘陵为主,其间分布较为宽广的青弋江和漳河等河谷平原。

2005年,全市总人口236.8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8.63万人,城镇化水平54.30%,人口密度704.46人/平方公里。

近年来,全市经济发展迅速,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为龙头,装备制造、机械加工、纺织服装、生物药业等相关产业为主导的发展速度快、集中程度高、竞争实力强的产业体系。

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402.4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7736.25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50:53.00:39.50。

(二)土地利用基本情况1.土地利用现状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336255公顷。

农用地2689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98%,其中:耕地141600公顷、园地3802公顷、林地72550公顷、牧草地199公顷、其他农用地50801公顷;建设用地451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41%,其中:城乡建设用地37965公顷(城镇用地6202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23225公顷、采矿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8538公顷)、交通水利用地6101公顷、其他建设用地1040公顷;其他土地2219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61%。

2.土地利用特点——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明显。

耕地主要分布在市域东南部及东部;城镇工矿用地集中分布在市域北部;林地主要分布在市域西南部与东南部。

——农用地比重大,垦殖率高。

农用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9.98%,其中:耕地占农用地面积的52.65%。

土地垦殖率42.1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建设用地逐年增加。

建设用地由1996年的37630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45106公顷,年均增加831公顷。

——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全市其他土地面积22198公顷,大部分为河流与湖泊水面,可被开发利用的土地后备资源少。

(三)上轮规划实施评价1.规划实施基本成效《芜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上轮规划)于1998年编制完成,1999年3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上轮规划自批准实施以来,在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土地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工业、基础设施和城镇发展用地,促进了芜湖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

规划实施期间,全市各项建设占用耕地7120公顷,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7854公顷,实现了全市耕地占补平衡。

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126000公顷。

——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用地保障。

规划实施期间,芜湖长江大桥、芜马高速、芜宣高速等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重大产业用地等均依法得到保障,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了用地效益。

规划实施期间,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促进用地方式转变,地均GDP由1996年的3.93万元/公顷增长到2005年的11.97万元/公顷。

——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减缓了耕地锐减态势。

规划实施期间,全市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7170公顷,异地代补684公顷,总计补充耕地7854公顷,完成规划目标的95.78%,减缓了耕地锐减势头。

——推进国土综合整治,改善了土地生态环境。

规划实施期间,全市通过生态退耕、涵养水源、土地整治、小流域治理以及生态市建设等措施,遏制了水土污染趋势,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改善了土地生态环境,保障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规划实施存在问题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耕地保有量未达到规划目标。

上轮规划确定全市耕地保有量目标为155198公顷,至2005年全市实有耕地面积为141600公顷。

规划实施期间,共减少耕地20768公顷,其中:退耕还林减少耕地7793公顷、灾毁减少耕地657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5198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7120公顷。

同期,土地整治补充耕地7170公顷,增减相抵共减少耕地13598公顷。

耕地保有量低于规划确定的目标。

——建设用地规划空间布局不尽合理。

上轮规划将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按人口和重点建设项目分布分解到各县、区。

由于各县、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性,项目选址位臵不确定性及市域发展战略调整等因素,导致规划用地布局与实际用地在空间布局上存在矛盾,建设用地指标未能得到充分使用,土地供需矛盾突出。

——农村居民点建设和控制引导力度不够。

上轮规划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净减10170公顷,规划实施间,农村居民点用地实际净减仅985公顷。

一方面是由于规划实施期间,相关农村居民点整理复垦的激励机制尚未健全,规划对农村居民点复垦难度预测不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规划对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安排缺乏有效引导,对农村居民点新增用地的合理需求考虑不充分。

——上轮规划实施中修改、调整频繁。

上轮规划虽经充分论证,但项目建设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一是列入规划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在实施阶段因方案优化导致实际用地与规划安排产生偏移;二是特殊区域用地管制缺乏弹性,在规划编制阶段难以准确定位。

上述因素导致规划实施过程中修改、调整较多。

——生态建设理念在规划中未能充分体现。

上轮规划编制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和保护耕地为重点,对生态环境保护停留在环境治理和恢复的模式上,未能统筹布署生态环境综合保护工作,对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不同环境敏感区土地利用方式与强度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在规划用地布局、分区管制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整治缺少明确的控制内容和管制措施。

(四)土地利用主要问题——农用地利用效率不高。

农用地所占比例最大,但田块零散、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水平较低,利用效率不高。

——中心城区用地布局不尽合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