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研究
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概念进入公众视野,影子银行体
系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点和金融界的研究焦点。
在分析此次金融危机时,金融界普遍认为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危机的导火索,影子银行体系的过度扩张和缺乏监管是造成系统性风险的根源,因此加强国际监管协作、改革金融监管框架、强化影子银行监管成为危机后全球各经济体的共同选择。
本文以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和影响为研究核心,以国际视角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历程、在全球的规模和分布情况,构成影子银行的主要机构,以及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的关联度,并重点分析了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和潜在风险。
以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为核心,着重对中国影子银行的范围、规模、运行机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采用中美影子银行对比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特征及风险传导机制。
采用定性分析研究了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目标、中介目标、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并采用定量分析手段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金融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内生产总值、贷款、广义货币供应量和影子银行存在协整关系,影子银行规模对贷款余额有替代效应,对国内生产总值和广义货币供应量有促进作用。
同时,对影子银行和金融脆弱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子银行的滞后项对脆弱性有正向的作用,脆弱性的滞后项对影子银行有负向的作用,但抑制作用不明显。
在此基础上,对比国际组织和世界主要经济体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改革,提出
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和促进金融稳定的相关建议。
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提出全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影子银行的相关概念给予界定,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整理,提出研究思路和方法,指出文章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二章介绍影子银行相关理论,从宏观角度分析金融危机的经济与金融根源,引入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理论,然后从微观角度研究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理论,
最后介绍了与金融机构和金融行为相关的金融监管理论。
第三章概述影子银行体系在全球的发展历程,结合金融环境的变化、金融监管理念的转变,分析影子银行出现的原因。
研究影子银行的规模、机构类型及在全球的分布状况,分析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影子银行的发展程度差异。
重点研究美国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入分析影子银行的内在结构和业务流程。
第四章对中国影子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根据中国影子银行的业务类型和产品,
重点研究了银行理财产品、银信合作、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基金公司特定资产管理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其他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分析中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完善金融体系的作用。
第五章对比分析中美影子银行体系在参与主体、运作机制、信用扩张机制、风险特征的异同,重点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特征,最后研究了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传导路径。
第六章对中国影子银行的影响进行分析,定性分析了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的影响,采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了影子银行与宏观金融变量的关系,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影响和冲击。
第七章总结国际组织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国际监管改革实践,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金融监管框架、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要求、相关配套机制共四个方面提出我国应对影子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