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考核知识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①实践性②耦合过程③动力性④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2、教育要素: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的人。
因此,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她/他在实践活动中说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②、学习者: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③、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3、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③、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④、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5、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③、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6、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代表作及其基本观点:①、中国古代无名氏的《学记》,它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②、英国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③、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④、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现在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成为科学;⑤、英国哲学家洛克,他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⑥、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弥儿》7、教育学流派:①、实验教育学;②、文化教育学;③、实用主义教育学;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⑤、批判教育学。
1、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说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功能的类型:①、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②、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③、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教育功能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
隐性教育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④、多维度的复合分类a、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正向显性功能;正向隐性功能;负向显性功能;负向隐性功能】b、对象和性质结合起来划分(采用)【教育对人的正向功能;教育对社会的正向功能;教育对人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的表现:①、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a、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b、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c、教育培育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②、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a、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b、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c、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4、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指通过教育,使学生过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谋生创造条件。
5、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求知欲得到实现,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并且进行获得自由和幸福。
6、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标准化的教学、考试如同温柔的陷阱,过于追求客观化、规范化二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成为扼杀创新精神的最大凶手。
7、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①、教育对人口的正向功能: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现代教育有利于国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养成。
②、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a、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b、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c、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d、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③、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a、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b、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④、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a、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b、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作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c、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1、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①、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看,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具有价值判断的意义。
操作性教育目的:具有实践操作意义。
前者是后者的依据,设定原则,价值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体现形式。
】②、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终级性教育目的:具有终级结果的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
前者是后者的根本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
】③、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分为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被社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守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
】④、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的功能:①、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②、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③、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4、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应注意的问题:教育目的的确立:即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对教育目的进行确认和确定,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
①、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a、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即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b、适应与超越问题c、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d、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②、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a、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b、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c、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5、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优缺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①、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
观点:主张应依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
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
优点:a、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打破了宗教神学和封建专职对人的束缚,促进了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人间。
b、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缺点: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具有片面性。
激进的人本位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求,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立起来,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
②、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观点:a、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需求来主张的【涂尔干,法国】b、基于社会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的【凯兴斯泰那,德国】代表人物: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涂尔干优点: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因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是无法脱离社会的。
缺点:过于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
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③、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6、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①、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②、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③、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④、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与含义;(基本思想: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
8、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①、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②、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a、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必要性;b、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c、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d、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第四章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现代学制只要有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①、双轨学制: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历史文化条件的影响下,由学术性现代学校和供劳动人民子女人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一轨自上而下,一轨自下而上。
它们是两个平行的系列,既不相通也不相接,这样就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
②、单轨学制在美国特殊的经济条件和文化历史背景下,美国原双轨学制中的学术性一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却被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群众性中学所淹没,从而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学制。
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
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
它有利于教育的逐步普及,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更大的适应能力。
③、分支型学制苏联的学制既不属于欧洲双轨学制,和美国的单轨学制也有区别。
因为它进入中学阶段时又开始分叉。
学制前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
苏联型学制的中学,上通下达,左右畅通,这是其优点和特点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①、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②、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幼儿教育阶段、小学教育阶段、初中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阶段)4、我国现行学制的演变:清末,鸦片战争后,“废科举,兴学校”,指定现代学制。
①、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②、1904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这个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日本学制为蓝本;③、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是以美国学制为蓝本;④、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5、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①、适度发展学前教育;②、完全普及义务教育;③、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④、大力发展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