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会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成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作者及其代表作《红楼梦》的文学常识,积累字词。

【教学难点】
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身乡宦家庭,三岁时被拐卖,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去做妾,受尽凌辱和折磨。

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

这一次薛蟠外出经商,她终能跟随宝钗住进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更使她萌发了学诗的强烈愿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红楼梦》中的精彩节选——《香菱学诗》。

2.关于作者。

曹雪芹(1715~1763),名霑,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

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

康熙二年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共约60年。

康熙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曹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

待到乾隆继位,曹家被起用为内务府员外郎,家道稍稍复兴。

雪芹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曹家再遭重大打击,从此“百年望族”一败涂地。

势败家亡后,他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只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

乾隆二十八年秋冬之间,他唯一的儿子病死,因伤感太甚,他于这年除夕病逝。

《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
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3.《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充分揭露了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

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袭人、晴雯、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

4.填空。

(1)关于诗社。

在《红楼梦》中,大观园里成立了一个诗社,诗社是由探春倡议成立的。

成立的地点是秋爽斋,诗社的名字是海棠诗社。

(2)请说说下列别号分别指哪位诗人。

陆放翁——(陆游)
王摩诘——(王维)
李青莲——(李白)
王右丞——(王维)
(3)文学常识。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又名《石头记》,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据说《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5.齐读题目——香菱学诗。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

此环节通过充分了解曹雪芹和《红楼梦》,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圈出本课生字词。

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3.正音。

要求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
王摩诘(jié)应瑒(yáng)颦儿(pín)诲人不倦(huì)
腻(nì)烦香榭(xiè)鳏鳏(guān)沁芳亭(qìn)
怔怔(zhēng)茶饭无心挖肝搜胆精血诚聚
4.速读课文并复述课文,那么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在黛玉的指导下,香菱读诗、论诗、写诗的过程。

设计意图:听配乐朗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调动起学生的朗读兴趣,结合课下注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在准确理解诗文做好铺垫。

三、细读课文,人物赏析。

1.识香菱。

“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

可见天地至公。


提问:(1)这句话是谁说的?(宝玉)
(2)话中的“他这么个人”指的是谁?(香菱)
(3)为什么说她“竟俗了”?(贱为人妾)——指名讲述香菱的身世故事。

是啊,一首有关香菱的判词凝练地概括了她悲惨的一生。

香菱的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4)“有今日”指的是什么?(苦心学诗这件事)
2.知香菱。

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也在老师的推荐下阅读了《红楼梦》中有关香菱的情节,请说说:在你的心目中,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回答。

其实在你们解读香菱之前,就有人高度评价过她:
出示投影:“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

……”——脂砚斋评”
那么,这篇课文着力要表现的是香菱哪方面的特点呢?
原作的题目是: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3.品香菱。

A.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香菱的苦学?
明确:
(1)第一段:香菱拿了诗,回至攻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

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

(2)第四段: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能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

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3)第四段: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4)第五段:“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5)第五段:”来往的人都诧异”
“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工夫天就亮了。

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

’”
(6)第六段: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7)第八段: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8)第六段:宝钗道:“可真是诗魔了。


(9)第八段: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

B.我们认为香菱学诗很苦,她自己认为苦吗?
不苦,可见她把学读当作一种快乐。

板书:乐学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文中多处写到香菱的“笑”
第2段: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
第3段: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又央黛玉探春二人……)
第6段:只见香菱高高兴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
从这些描写我们都可以看出香菱对于学诗有浓厚的兴趣,表现了她乐于学习的精神。

C.香菱聪颖过人,文中哪一段集中表现了她的聪慧?
明确:第2段
从香菱对古诗的评论,我们知道她在大量的阅读中有了自己的感悟,可见悟性过人。

D.过渡:香菱一心学诗,在黛玉的指点下,也进行了写作实践。

她一共写了几首?(三首)黛玉认为第一首诗怎么样?(措词不雅)她是怎样评价第二首?(过于穿凿)相比这下,第三首诗的成功之处是什么?
明确:作品中既描写了月亮,又写了月下这景,更重要的是诗中还抒发了思念亲人的情感,表现了孤独寂寞之情。

E.把刚才找出来的句子大声地读一读,说说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香菱学诗的?
侧面烘托。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结合课下注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赏析人物形象。

四、再读课文,深层探究。

讨论:香菱学有所获,除了她自己的原因外,还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黛玉的悉心指导;众人的真诚鼓励;诗社的良好氛围……
当然,这中间最重要的自然是黛玉的悉心指导,她告诉香菱写诗立意最重要,同时要大量阅读,而且是读一流的作品,创作时要大胆想象。

可见黛玉真的提香菱的良师益友。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作者以细腻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一个勤学好问的香菱,香菱学诗的故事也给了我们不少的启示。

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些收获再次启程,学习路上一定风光无限!
学完本文后,你有哪些启示?
培养勤奋学习的精神、学习语文时应注重积累、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坚持不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了升华了课文主旨,老师总结全文。

【教学反思】
这堂课中内涵丰富深刻,且对学生的阅读写作也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因而宜像讲读课文一样,作仔细的引导及讲解。

教学时紧扣“学”字,披文入里,寻本逐源,意在突出学习的重点,即探究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同时注意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枯燥为形象生动。

因为文中有不少专有名词及术语比较难懂,教师补充相关注释,就降低了阅读的难度;但还要注意补充介绍香菱的悲剧命运,渲染好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对香菱的同情和阅读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在强烈的对比反差中,更深切地理解《红楼梦》的主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