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港口法律制度

第四章港口法律制度







2. 港口经营的范围 (1) 为船舶提供码头、过驳锚地、浮筒等设施; (2) 为旅客提供候船和上下船舶设施和服务; (3) 为委托人提供货物装卸(含过驳)、仓储、港内驳运、集装 箱堆放、拆拼箱以及对货物及其包装进行简单加工处理等服务; (4) 为船舶进出港、靠离码头、移泊提供顶推、拖带等服务; (5) 为委托人提供货物交接过程中的点数和检查货物表面状况的 理货服务; (6) 为船舶提供岸电、燃物料、生活品供应、船员接送及船舶污 染物(含油污水、残油、洗舱水、生活污水及垃圾)接收、围油栏 供应服务等船舶港口服务; (7) 从事港口设施、设备和港口机械的租赁、维修业务等。

二、港口经营的资质管理 (一) 一般港口经营 除经营港口理货、船舶污染物接收以外,从事港口经 营,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 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2) 有与经营范围、规模相适应的港口设施、设备。 (3) 有与经营规模、范围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 人员。 (4) 有健全的经营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生产安 全事故应急预案。

(二) 外国港口的管理特征 外国港口的管理模式的多样性,并不影响在港口管理 中表现出某些共同的特征。主要有: 1. 法律是国家管理港口的依据 2. 管理模式选择与国情密切相关 3. 经营管理权下放是管理的趋势 4. 宏观调控是港口发展的关键
第三节港 口 经 营






(四)《港口经营许可证》 《港口经营许可证》是港口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允 许申请人从事许可范围内港口业务的证明文件。申请 人凭《港口经营许可证》到工商管理部门办理工商登 记,取得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港口业务。 《港口经营许可证》的有效期为3年。港口经营人若 要在《港口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后继续从事经营, 应在有效期届满之日30日以前,向发证机关申请办理 延续手续。 港口经营人停业或者歇业,应当提前30个工作日告知 原许可机关。原许可机关应当收回并注销其《港口经 营许可证》,并以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



二港口的概念与分类 (一) 港口的概念 根据《港口法》第3条的规定,港口是指具有船舶进出、停泊、 靠泊,旅客上下,货物装卸、驳运、储存等功能,具有相应的码 头设施,由一定范围的水域和陆域组成的区域。 港口是一个既不同于行政区划,也不同于企业等单一组织体的特 殊区域,因而存在着行政管理的必要性。对港口区域的界定体现 了行政管理的内容,需要通过港口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程序予以明 确。 港口不同于码头。码头是指供停靠船舶、装卸货物和上下旅客的 水上建筑物。 港口不同于港区。一个港口可以由一个或者多个港区组成,港区 是根据港口总体规划,对港口所进行的区域划分。


三、港口经营中的义务 1. 港口经营人的义务 2.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的义务
第四节港 口 引 航




一、引航概述 (一) 引航的概念和特征 1. 引航的概念 引航,其实就是一种方向的导引,以实现正确的位置 移动。本书所称的引航专指船舶引航。船舶引航是指 引领船舶航行、靠泊、离泊、移泊的活动。 2. 引航的特征 (1) 公共性。(2) 安全性。(3) 强制性。





(二) 港口的分类 1. 根据港口的用途分类 (1) 商港。(2) 渔港。 (3) 军港。(4) 避风港。 (5) 工业港。 2. 按照地理位置分类 (1) 海港。 (2) 河港。 (3) 湖港与水库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按照国家政策分类 (1) 国内港。 (2) 国际港。 (3) 自由港。 4. 按港口的重要程度分类 (1) 全国的主要港口。 (2) 地区的重要港口。 (3) 其他港口。



(二) 强制引航的船舶 在引航区内航行或者靠泊、离泊、移泊(顺岸相邻两 个泊位之间的平行移动除外)以及靠离引航区外系泊 点、装卸站的下列船舶应当申请引航: (1) 外国籍船舶; (2) 交通运输部批准发布的中国籍船舶; (3)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中国籍船舶。

二、引航员与引航机构 (一) 引航员 1. 引航员概念 引航员是指受聘于引航机构,依照规定经引航员注册 取得引航员服务簿的人员。包括一级引航员、二级引 航员、三级引航员和助理引航员。其中,助理引航员 不能独立引领船舶,必须在一级或二级引航员指导下 工作。

2. 引航员注册 (1) 申请引航员注册条件 (2) 注销引航员注册情形 3. 引航员任职 (1) 申请引航员适任证书条件 (2) 申请引航员适任证书再有效条件



(二) 引航机构 1. 引航机构的概念 引航机构是指专业提供引航服务的法人。2006年2月, 《港口引航管理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说明》中,将引 航机构定性为自收自支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2. 设置引航机构的条件 (1) 有引航需求; (2) 有适任引航员。





(二) 现行管理体制下的各种关系 1. 政与政的关系 (1) 港口的主管和具体管理机构 (2) 一城一港一政 2. 政与资的关系 (1) 作为港口经营人财产的国家投资 (2) 不作为港口经营人财产的国家投资 3. 政与企的关系



三、外国港口的管理模式及特征 (一) 外国港口的管理模式 港口的管理模式受诸多因素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港 口在不同时期,港口管理模式都可能存在很大的不同。 诚然,合理的港口管理模式对港口的运行与发展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世界上并不存在排他的最佳港口 管理模式,港口管理的成功关键在于管理模式与客观 需要的协调性。 国外的港口管理模式主要有三大类: (1) 国家经营管理。 (2) 私人经营管理。 (3) 共同经营管理。


一、我国港口管理体制的变革 我国港口管理体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其间虽 经过多次变化,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始终没有改 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模式,即基本采取政企合一、 港航合一、沿海和长江干线主要港口由中央统一管理 的体制。改革开放后,原管理体制明显不适应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要求,改革港口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一) 20世纪80年代港口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 20世纪90年代港口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四章港口法律制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港口管理体制 第三节港口经营 第四节港口引航
第一节概述




一、港口的基本特征 虽然港口的概念被广泛使用,但由于港口功能的多样 性、港口所涉关系的复杂性,造成了对港口认识的多 元,以及对港口界定的困难。要正确认识港口,应首 先了解港口的基本特征。 (一) 港口的物质特征 港口以物质的存在为人们所感知,也就是说特定的物 质组合形成了港口。一般而言,港口的基本物质组成 包括三个方面: 1. 港口水域、2. 港口陆域、3. 港口设施



2. 港口理货经营的条件 从事港口理货,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 有与经营范围、规模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 人员、理货员; (2) 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经营设施; (3) 有业务章程和管理制度。

(三) 船舶污染物接收 《港口经营管理规定》对从事船舶污染物接收经营, 单独规定了进入条件。包括: (1) 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2) 有一定数量的适任管理人员 (3) 有健全的制度和事故应急预案 (4) 有必要的接受设备


(三) 港口的法律特征 港口的物质特征、功能特征均缘于港口的天然属性, 港口的法律特征则来源于法律的规定。不同国家法律 的差异,决定了港口法律特征的不同。 港口的法律特征通过港口的法定组织形式和范围来体 现。根据亚太经社组织编写的《港口立法指南》,港 口的组织形式可归纳为纯粹的政府机构、政府机构与 经营机构兼顾和纯粹的经营机构三种。我国港口组织 形式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港口管理和经营关系优化 的过程,即从政企合一逐步转为政企分离。



3. 引航机构的主要职责 引航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1) 负责制订引航工作章程和管理制度; (2) 制订引航方案和引航调度计划; (3) 接受引航申请,提供引航服务; (4) 负责引航费的计收和财务管理工作; (5) 负责引航员的聘用、培训、晋升、奖惩等各项日常 管理工作; (6) 参与涉及引航的港口、航道等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7) 按国家规定负责引航信息统计工作。

二、《港口法》确立的港口管理体制 (一) 管理体制的内容 (1) 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港口工作; (2) 由省级政府管理的港口,由其确定一个部门具体实 施对港口的行政管理; (3) 由港口所在地的市、县政府管理的港口,由其确定 一个部门具体实施对港口的行政管理。 被确定的具体实施对港口行政管理的部门,通称港口 行政管理部门。




三、《港口法》关于引航的规定 《港口法》仅在第39条对港口引航问题做了简要规定。 即:依照有关水上交通安全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进出港口须经引航的船舶,应当向引航机构申请引航。 引航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通过对 该条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 引航与水上交通安全有关。 (2) 强制引航的依据是法律、行政法规。 (3) 提供引航的主体是引航机构。 (4) 引航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


(二) 港口的功能特征 港口通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以实现其原 生和拓展功能。原生功能在于为交通运输提供服务, 拓展功能表现为交通运输以外的作用。 港口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主要是为船舶、货物、旅 客提供相应的服务。港口需为船舶的锚泊、靠泊、供 给、通信、垃圾处理、船员生活等提供服务;为货物 的装卸、储存、驳运等提供服务;为旅客上下船、候 船等提供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