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匮要略平时背诵材料

金匮要略平时背诵材料

第一学年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1)【释义】本条强调预防医学的思想,论述治未病治疗原则,具体可为已病防传和虚实异治。

人体是有机整体,除治疗已病的脏腑外,还应注意治疗未病的脏腑,以防止疾病传变。

以肝病为例,因肝木克脾土,故知肝病易传脾。

脾虚则应先实脾,若脾气旺则不易受邪,故不需补脾。

肝虚证的治疗用药应遵循以酸味药补肝体;以焦苦之药助心火而克肺金,使金不克木,从而助肝气;以甘味药补脾土,补土制水以助火,防止肺金侮肝木。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原文】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0)【释义】本条论述寒湿表实证治。

湿痹之人身体疼痛而烦扰不宁,为寒湿痹阻,阳郁不通所致,当有恶寒发热无汗等表寒证。

故用麻黄加术汤,发汗散寒除湿,温通经脉止痛。

表证当从汗解,麻黄汤本为伤寒表实而设,而湿邪又不宜大汗,只宜微微似欲汗出,故加白术,此处麻黄汤得术,虽发汗不致多汗,白术合麻黄汤,能并行表里之湿,故为寒湿在表正治之剂。

本证不宜火攻发汗,否则既可令大汗淋漓,风去湿存,又可使火热内攻,与湿相合,引起发黄、衄血等变证。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原文】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5)【释义】本条论述百合病未经汗吐下误治,病情如初,用百合地黄汤的正治法。

百合病因心肺阴虚内热,治疗以清热安神,养阴润肺为原则。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原文】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2)【释义】主要论述中风在经、络、腑、脏的不同见症。

中风所致的经脉痹阻,有轻有重。

若病变较轻者,邪中于络,则营气不能畅行于肌表,故肌肤麻痹不仁;若病变较重者,邪中于经脉,以致气血不能运行于肢体,故肢体沉重;若病邪深入于腑,浊气蒙闭清窍,故昏不识人;心开窍于舌,诸脏经脉皆与舌相连,邪入于脏则心窍闭阻,故不能言语,口吐涎。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原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3)【释义】本条论述虚劳病总的脉象。

这里“平人”从外形观之无病,实则内脏气血已经虚损。

脉大是大而无力,有余于外而不足于内,阴虚阳浮者多见;极虚是轻按则软,重按无力,是精气内损的脉象。

脉大与极虚,形态不同,但都是虚劳病脉象。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原文】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10)【释义】本条论述虚热肺痿证治。

肺胃津伤液耗,阴虚火旺,熏灼于肺,肺失清肃,气逆于上,故咳喘。

虚火上烁肺胃之门户,故咽喉不利。

此外,当有口干欲得凉润、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止逆下气”的治法与前句相呼应,突出本证气逆较甚特点。

治用麦门冬汤养阴清热,降逆下气。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原文】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1)本条论述胸痹、心痛病因病机。

临证诊脉首先应辨脉象的太过与不及。

太过之脉主邪盛,不及之脉主正虚。

“阳微”指寸脉微,寸脉候上焦,故阳微提示上焦阳虚、胸阳不振。

“阴弦”指尺脉弦,尺脉候下焦,故阴弦提示下焦饮停、阴寒邪盛。

“阳微阴弦”说明上焦阳虚,下焦阴寒水饮之邪乘虚上逆,阴乘阳位,痹阻胸阳,故胸痹心痛。

阴寒之邪得以上逆,其根本原因是胸中阳气亏虚,也进一步指出,胸痹心痛的发生以上焦阳虚为本,下焦阴盛为标,二者是导致胸痹、心痛发病的两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原文】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2)【释义】本条论述腹满的虚实辨证和实证腹满的治则。

虚证腹满内无有形实邪积滞,故按之不痛;按之疼痛者,为肠腑有燥屎、宿食等有形实邪积滞,腑气不通。

实证腹满可用攻下法治疗。

若苔厚黄燥者,为实热内结,且未经攻下,正气未伤,通腑泄热,病遂向愈。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5)【释义】本条论述痰饮病的治疗大法。

这里所指的痰饮为广义痰饮。

痰饮病的形成,是因为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气化不利,水液停聚而成。

饮为阴邪,遇寒则聚,遇阳则行,得温则化。

同时,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被伤则寒饮难于运行。

反之,阳气不虚,温运正常,饮亦自除。

所以,治疗痰饮需借助于“温药”以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

阳气振奋,既可温化饮邪,又可绝痰饮滋生之源。

开发腠理,通调水道是疏通祛邪之道,使饮邪能从表从下分消而去。

“和之”是指温药不可太过,亦非燥之、补之。

专补碍邪,过燥伤正,故应以和为原则,寓调和人体阳气,实为治本之法。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原文】。

(3)本条论述肾阳虚下消证治。

肾阳虚,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故口渴;肾虚不能化气以摄水,水尽下趋,故小便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方见脚气中反多。

治用肾气丸补肾之虚,温养其阳,以复蒸津气化之功,则消渴除。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原文】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18)【释义】本条论述水气病治疗原则。

水气病出现腰以下肿,当用利小便方法,使水湿之邪通过小便而排出;腰以上肿,当用发汗法,使水湿之邪通过汗液而散除。

此条说明治疗水肿病当用因势利导原则。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原文】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

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1)【释义】本条论述湿热黄疸发病机理。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风”可作“热”解,缓为湿之象,“痹”有闭之意,此处指湿热蕴结于脾,并非风寒湿杂至之痹证。

仲景恐人误解浮缓脉为外感中风,故插入“痹非中风”一句以示区别。

脾主四肢、肌肉,湿热困脾,四肢必感重滞不舒;若脾脏蕴结的湿热溢入血分,行于周身,必然发生黄疸。

第二学年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4)【释义】此条论表里同病先后缓急治则。

表里同病以里虚寒证为重,见下利清谷,身体疼痛者,当先救里;后里证已解,大便恢复正常,身体疼痛者,说明表证仍在,再予以解表。

故治疗当分先后缓急,以急者先治为原则。

【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5)【释义】此条论痼疾加卒病先后治则。

一般痼疾日久势缓难以速愈,卒病新起势急而易治,故治疗当先治卒病而后治痼疾。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原文】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

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18)【释义】本条论述对风湿痹发汗法要求。

风湿相合侵及体表,郁于肌腠,流注关节,筋脉不利,故一身尽痛。

若逢天阴雨不止,两湿相合,外湿更甚。

外湿当汗,但汗之病仍不愈,为汗不得法。

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表散迅速。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难以骤除。

如发汗太过,则风去湿存,且阳气损伤,故病不愈。

因此,治风湿病正确发汗方法,应是微似汗出,使阳气缓缓蒸腾而不致骤泄,则营卫畅通,风与湿俱去而病解。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原文】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10)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释义】本条论述狐惑病治法。

狐惑病是湿热虫毒内蕴脾胃为基本病机,咽喉、二阴溃烂为主症的疾病。

湿热熏蒸于上,则口咽蚀烂,声音嘶哑;湿热下注,蚀于前后二阴,则溃烂。

湿热内蕴,营卫失和,则发热恶寒,默默欲眠,状如伤寒。

邪正相争,气血失和,则面目乍黑、乍赤、乍白;湿热内扰心神,则目不得闭,卧起不安;湿热扰胃,纳运失司,则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治疗以清热解毒、化湿安中的甘草泻心汤。

方中重用甘草,配以黄芩、黄连清热解毒;辅以半夏、干姜辛苦温燥,宣化内湿;佐以人参、大枣扶正安中,全方共奏清热化湿、扶正安中。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8) 【释义】本条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

关节疼痛是因风湿流注于筋脉关节,气血通行不畅所致。

身体逐渐消瘦,痛久不解,正气日衰,邪气日盛,湿无出路,渐次化热伤阴,流注下肢,则两脚肿胀且麻木不仁。

风与湿邪上犯,清阳不升,则头眩;湿阻中焦,气机不利则短气,胃失和降则呕恶。

故治以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诸药相伍,表里兼顾,且有温散而不伤阴,养阴而不碍阳之妙。

【原文】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10)【释义】本条论述寒湿历节病的证治。

寒性收引凝滞,故寒湿之邪痹阻关节,可致气血运行阻滞而关节疼痛剧烈,屈伸活动不利。

治当温经散寒,除湿宣痹,方用乌头汤。

方中乌头温经散寒,除湿止痛;麻黄宣散透表,以祛寒湿;芍药宣痹行血,并配甘草以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卫,助麻黄、乌头温经止痛,亦制麻黄过散之性;白蜜甘缓,以解乌头之毒。

诸药相伍,使寒湿得去而阳气宣通,关节疼痛解除而屈伸自如。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原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2)【释义】本条论述血痹重证的证治。

阴阳俱微指营卫气血俱不足;寸口关上微是阳气甚虚;尺中小紧为重感风寒。

血痹主要以肢体局部麻木不仁为特征,如受邪较重,可兼酸痛感。

所以说“如风痹状”,而血痹与风痹的症状有区别,前者以麻木为主,后者以疼痛为主。

血痹病机为气血不足,外受风寒,阳气痹阻,血行涩滞,治疗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阳行痹。

【原文】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17)【释义】本条论述虚劳的心烦失眠证治。

本证由于肝阴不足,心血亏虚所致,肝阴不足则生内热,心血不足则心神不安,所以虚烦失眠,治以酸枣仁汤。

方中用酸枣仁以养肝阴;茯苓、甘草以宁心安神;知母以清虚热。

川芎以理血疏肝。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原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6)【释义】本条论述寒饮郁肺的咳嗽上气证治。

因喉中痰阻,气道不利,痰气交击而出现咳嗽气逆,喉间痰鸣声响,连绵不断,犹如水鸡之叫声。

治以射干麻黄汤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原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沈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