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遗址的保护利用研究——以秦咸阳城遗址为例王博程永辉摘要: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遗址的保护利用与城市面积扩张、城市建成区衔接之间产生了矛盾。
本文通过对秦咸阳城遗址的分析,将遗址的保护利用作为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推动城市旅游发展的动力。
提出了遗址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当注重规划衔接、遗址文化展示、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并重的城市遗址保护利用新模式。
从城市未来发展规划的角度,最大限度地解决遗址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问题。
关键字:城市遗址;展示利用;文物保护引言城市遗址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遗存或存在于现有城市周边的大遗址,包括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历史意义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物和构筑物等,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多数城市遗址曾是城市中最具活力、最有生气的人类活动密集区,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这类地区逐渐荒废。
我国目前关于城市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多集中在遗址本身遗留的实体建筑物(构筑物)、遗址中发现具有历史意义的物品和城市遗址的价值三方面,而对于城市遗址与旧城区的协调发展问题、城市规划与遗址保护规划的衔接问题、城市遗址蕴含的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的兼容问题等的研究较少。
因此,本文以秦咸阳城遗址为例,探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城市遗址保护与利用的途径与方式。
1 城市遗址保护与利用面临问题1.1 发展用地的协调城市遗址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位于城市中心区或老城区,以地上建筑为主的遗址,经过多次修缮,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
此类城市遗址规模普遍不大,但由于其特殊的区位,已成为城市不可替代的功能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职能保留现有功能,不可更改。
第二类位于是城市的边缘区,多是废弃的大型遗址,仅有部分遗留,区域内现存的多为耕地。
此类城市遗址,往往占地面积较大,在城市空间拓展的过程中,必须避免与城市遗址产生矛盾,这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1.2 多方面价值的体现城市遗址的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遗址本身,还包含遗址的整体格局、遗址所蕴含的文化体系和遗址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等。
在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对遗址本身的保护已经不能满足具有某一时代特征的遗址的保护要求,我们应当着眼于更大的范围,将关联性较强的遗址作为体系,形成点线面一致的遗址保护体系,将同类遗址所承载的文化作为遗址保护的重点,突出遗址的文化价值。
1.3 多层次规划的衔接城市遗址是过去城市中经济社会活动最为频繁集中的地区,也是体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的重点区域,城市遗址在现代城市中由于自身所在区位的限制,承担了不同的功能。
因此,城市遗址的保护既需要满足文物保护单位的要求,又要满足城市中的各类规划的要求。
依据实际情况,这些规划往往会产生不同层次之间的衔接问题。
不同层次的规划对于保护的内容、展示的方式以及建设的重点要求不同,导致各层级规划在遗址保护问题上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脱节,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完善的遗址保护规划体系并加强各规划编制单位的相互沟通。
2 秦咸阳城遗址概况秦咸阳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以东约15公里的窑店镇一带,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南邻渭水,北依泾河,地形北高南低。
其南部属冲积平原,渭河谷地,多淤泥,土质肥沃;北部地形稍高,属高平原地带。
春秋时期,这里名渭阳,即渭水之北的咸阳,至战国中期,秦国迁都至此,始名咸阳。
秦咸阳城遗址在我国悠长的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都城,也是秦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之后的都城。
秦咸阳城遗址主要包含咸阳宫宫墙遗址、咸阳宫1、2、3号建筑遗址、兰池宫遗址、“六国宫殿”遗址、作坊遗址等(图1)。
图1 秦都咸阳宫城垣范围及其建筑遗址分布图2.1 兰池宫遗址兰池,或称兰池陂,是由秦始皇建立的皇家游乐场所,并且在兰池的北边建造了“兰池宫”。
兰池宫位于今咸阳市东北方杨家湾附近,即在兰池西侧的塬头上,与秦咸阳宫第一宫殿遗址东西对峙,两者相距约3.5公里左右。
兰池宫作为秦咸阳宫中的游乐场所,展现了秦文化中皇家园林的规格,对秦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图2)。
2.2 战国平民墓葬遗址战国平民墓葬遗址是秦咸阳宫遗址中为数不多地展示平民文化的片区,通过对平民墓葬的考古研究,以及墓葬中出土的文物的探究,可以使我们对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平民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平民文化更贴近于现代社会中老百姓的生活,不同时代背景下,老百姓的生活有何不同,成为现代人了解古代的一种方式,也使得秦咸阳城遗址带给大众更多的亲切感、归属感(图3)。
图3 秦都咸阳黄家沟某墓葬平面图2.3 手工作坊遗址秦咸阳城遗址目前共发现手工作坊4处,分别是长陵车站手工作坊遗址、聂家沟手工作坊遗址、胡家沟手工作坊遗址、柏家嘴手工作坊遗址。
其中长岭车站手工作坊遗址具有制陶、冶炼、制骨等功能,其服务对象为平民和皇室贵族,而胡家沟、聂家沟手工作坊遗址紧邻秦咸阳宫,柏家嘴手工作坊遗址紧邻兰池宫,此三者可能为官署作坊,服务对象可能为皇室贵族。
图4 长陵车站作坊遗址平面图、剖面图3 规划策略研究3.1 规划引导与规划衔接并举3.1.1 上位规划解读《咸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在城市总体发展目标中提出建立“经济创新、科技强市,社会和谐、平安富市,生态宜居、环境优市,历史文化、旅游名市。
”在大遗址保护方面要求以保护为主,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以文化为基础,提升城市形象,建设西部旅游名市。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不断注重旅游开发的指导下,结合城市遗址的保护开发,成为目前大遗址保护利用的结合点。
咸阳市总体规划在市域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提出了秦咸阳城遗址的保护要求,涉及保护范围、保护措施等。
提出应严格按《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对遗址本体及环境进行保护,禁止随意改变原有状况、面貌及环境,并及时制定遗址保护专项规划。
将历史脉络相近的遗址与帝陵进行整合,打造以秦汉文化为主的旅游区。
可见咸阳市对目前大遗址的开发利用极为重视,通过展示历史文脉的方式来提升咸阳的城市形象,打造陕西民俗风情的展示基地,为大遗址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1.2 相关规划整合《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中在西安市与咸阳市相接的区域内划分出新的片区,用来建设连接西安与咸阳建成区的西咸新区,从而推动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进程。
在西咸新区的规划范围内,包含了渭北帝陵风光带、周秦汉古都遗址带,这两条遗址带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都占有图5 市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图图 6 西咸新区规划范围及分区重要的地位,包含了秦汉文化、帝陵文化等。
秦咸阳宫遗址位于两条遗址带的交汇处,是展示秦文化的重要节点。
通过建设秦咸阳宫遗址公园对这一地区的秦汉文化进行展示,形成历史文化产业集中地。
同时规划还指出应当建立历史文化保护区,来保护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包括各时期的帝陵、古都遗址等。
对咸阳市各类历史古迹保护提供保障并形成以文化为主题的新型组团,满足了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要求,更好地使二者结合。
《秦汉新城分区规划(2010-2020)》 中将秦咸阳城遗址所在的秦汉新城定位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秦汉历史文明集中彰显区。
该片区的发展职能为: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秦汉历史文化创新区、大西安休闲商务区、大西安城乡统筹示范区。
分区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秦咸阳城遗址的基础上建立秦咸阳城遗址公园及国家秦汉历史博物馆,提出了秦咸阳宫的保护利用方式,通过建立遗址公园的形式对秦咸阳城遗址进行利用,既能满足遗址保护的要求,同时使秦咸阳城遗址所承载的文化底蕴能够重新传承于世。
3.1.3 探索各级规划衔接的方式 图8 秦汉新城大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方式图7 “人”字型遗址带从咸阳市总体规划到秦汉新城分区规划,都从更广的区域对秦咸阳城遗址进行了定位,为秦咸阳城遗址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政策性的保障,其中,“秦汉文化旅游区”更是被多次提及。
《咸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中要求打造秦汉文化旅游区,《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要求建立秦汉文化带,《秦汉新城分区规划(2010-2020)》将秦汉新城定位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秦汉历史文明集中彰显区。
与秦咸阳城遗址相关的各级规划通过对秦汉文化的重视达成一致,并将这一文化脉络向下延续,使其在打造咸阳市文化名市的过程中起到积极地作用。
3.2 遗址文化展示与娱乐体验共存3.2.1 通过遗址展示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秦咸阳城遗址在现阶段的考古资料基础上,其展示的主要对象为秦咸阳宫殿遗址区、兰池宫遗址区、战国平民墓葬区以及手工作坊区。
其中秦咸阳宫殿遗址区与兰池宫遗址区体现的是秦时期的皇家生活形式,包括日常生活、办公以及皇家园林等。
平民墓葬区涉及普通百姓的墓葬文化,而手工作坊区则包含民办与官办之别,这些皇家文化与平民文化相互交织,是秦文化的重要体现。
通过展示使现代人既能感受当时的皇室生活,又能了解平民百姓的日子。
将秦咸阳城遗址作为咸阳市秦汉文化的重点来打造,形成咸阳特有的历史文脉,把秦汉文化作为咸阳的城市形象来塑造,通过对与遗址相关的文化展示来提升咸阳的文化内涵,使咸阳成为历史文化名市。
3.2.2 注重娱乐体验,推动城市旅游发展在遗址的展示过程中,规划展示路线,仅仅对遗址本身的展示是不够的,应当注重旅游者对于遗址所承载文化的切身体验,使游客能够置身其中。
通过参与一些娱乐活动深入地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化,寻求文化认同。
秦咸阳城遗址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丰富游客的娱乐体验,例如宫廷生活体验、宫廷礼仪体验、蹴鞠、宫廷马车等。
将秦时期的宫廷文化、娱乐活动重现,打造成参观秦咸阳城遗址的主要项目来吸引游客,推动城市旅游的发展。
3.2.3 城市遗址原貌展示与文化演绎结合,提升遗址的观赏性多数城市遗址经过岁月的考验之后,遗留下来的地上遗存已经破败不堪,通过“修旧如旧”或者保留原貌的方式对遗址进行展示,是遗址保护的重要方式。
对遗址的展示应当不仅局限于对遗址本体的保护,还应包括从秦朝延续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秦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开端,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许多著名历史事件发生与这一时期,例如统一文字、度量衡,修筑长城,焚书坑儒等。
可以将这些著名的历史事件以话剧、戏剧等形式进行演绎,提升遗址的观赏性。
3.3 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并重3.3.1 转变观念,遗址保护应当注重公众参与遗址保护涉及到原有居民居住、生活以及迁村并点等涉及到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部分大遗址位于城市边缘,还涉及到大量耕地征收的问题。
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遗址保护的重中之重。
在遗址保护中引入公众参与的理念正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办法,包括民意调查、社会非营利性组织意见采纳等。
根据居民需求就行遗址开发,使大遗址的保护利用过程既满足政府部门树立城市形象,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又可以保障原有居民生活需求并且可以提供一定量的就业岗位,促使居民从根本上支持遗址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