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关于理想的发言稿
高中中学生关于理想的发言稿
我对理想的一点理解
大家好,很荣幸有这个时机和大家分享我对理想的一点理解。
我们这个年级会,本来计划是上个学期就开的,我也在那时候就准备好了演讲稿,可是很不幸,它一直被拖到了今天。
就在昨天准备这个演讲的时候,我看着电脑屏幕里自己写下的稿子,那些曾坚决而真切的言语,很大一部分,都和现在所想的已经大相径庭了。
大家都知道,理想应该是一种坚决不变的信念,而我的理想怎么会变得这么快?我觉得这段时间的拖延,或者说,沉淀,对我而言是一种幸运,因为它让我重新思考理想的意义。
我们最早认识"理想"这个词,是在什么时候?大多数人应该是在少儿园。
教师问,大家长大想当什么啊,我们说,警察,医生,科学家。
毛主席告诉我们共产主义好,可是没教会我们怎么实现共产主义;同样,教师培养了我们对理想的价值观,但没有告诉我们应该为它付出什么,实现理想有多苦多累。
因此我们的理想,从那时起就停留在做梦阶段:梦是假的,过把瘾,什么都没得到,梦醒了,自己还是那个不堪的自己。
我就一直分不太清梦想和理想的差别。
和我比较熟的同学,还记得我高一那会什么样吗?那时候,在规划理想时,我经常会把自己想1 / 6
象成一个没有了种种缺点的孜孜不倦的完美的人,赋予自己种种属性,然后跟自己说,我的理想是当一个这样的人。
长得比年年教师还帅,考试马马虎虎得高分,打球吊打唐梓峰。
我曾经付出过,也有过成就,这样或许短时间内自己会判若两人吧,但每当我照镜子的时候,当教师发卷子的时候,我才一次次被提醒,主观的梦想其实不能决定你本质上是谁,有什么能力。
(不过打球吊打唐梓峰是绝对没问习题的,大家说是吧~好,还是回到正习题。
)每当发现自己其实不能到达想象中的好时,几乎就是我被打回原形的时候。
因为我发现自己所以为的,所为之努力的,是个假象。
当然,只要坚持就会渐渐收获的道理我是明白的。
我曾以为自己是对自己期望太高了,要求太苛刻了,才会在一些事情上看不开。
可是当我发现自己成绩排名一路下滑却还以为自己是个巨神,生活安排已背离最初的设想却还觉得自己很有计划性,一直说着坚持锻炼可肥肉越长越多的时候,我才明白问习题不是这个。
人只能朝着理想前进,假如眼睛看着梦想和幻境不放,就只能越陷越深。
能实现理想的人,必须能分得开什么是梦,什么是现实。
我发现自己在和自己较劲的时候,经常区分不开这两者,于是常在狂妄和黯然、光辉四射和后退畏缩之间摇摆。
所以,可以说,我最大的问习题,在于执着于梦想,不面对现实。
不面对现实。
不面对现实的缺点,曾经让我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而现在面2 / 6
对现实的我,生活的无比快乐。
以前我打球经常被人吊打,每次这种情况发生,我就会不顾规则,乱打一气,对那个和我对位的人也记恨在心,见了面都不打招呼;现在我仍然经常被吊打,但我不怎么着急了,我会私下观察对手是怎么运球,怎么出手的,对面团队是怎么配合的,即便学不到什么,也能长点见识。
以前讨论一个问习题,我就只管说我的,非要让别人同意我的观点不可,说服不了别人自己就生气;现在我会听别人有什么想法,怎么组织语言和论据,想他的优点,找他的漏洞。
以前上课我经常看课外书,心里想着,哼,我就不听课,反正我能学好。
现在我仍然看课外书,但是全身心投入到书的世界里,教师讲到重点内容,我也会回去听。
总之,以前我觉得自己最厉害,总想超过别人,胜过别人,结果让自己眼界狭窄,固步自封,还经常只能躲到墙角哭;现在我承认自己的局限性,眼睛向外看,看到更广的世界,想要去见识,想要从每个人身上学习。
我在自己心里的形象变弱了,变小了;然而,这是因为我眼界中的世界变大了的缘故。
回到我们的话习题,理想。
我的故事,是沧海一粟,投进同学们的人海中,激不起一滴浪花。
我能为大家分享的,也只有那么一句话:摆脱梦想的幻境,你才能找到理想。
超越自我的视野,你才能看到属于你的世界。
关于我,我承认现在我已经没有了详细的理想。
我的思想,我的活力,每一天都在自由的流动着。
我曾经练习短跑冲刺,在两组间歇3 / 6
的时候,我眼前是黑的,身体感觉快要垮掉了,那时的我,表现出的形态,一定是懒散的、没有活力的吧。
然而走回到起跑线的那一刻,我又拼尽全力,起到了自己最快的速度,像是从最紧绷的弦上射出来的箭。
恰恰是中间看似懒散松垮的那一段,是血液流动的时间,是积累力量的时间。
我现在就处于这样的时期。
我们有很多同学,现在正失望着,迷茫着,我请你们也不要担忧,因为你们正在积蓄力量。
做好身边的事,让自己充满活力,我相信,能坐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雄厚的实力。
那么,祝大家早日找到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理想。
谢谢大家。
我的理想
——"因为困难,才更想去挑战"
从小到大,长辈喜欢问的问习题换了又换,但是"以后想做什么啊"这个问习题一直没太大变化。
然而我的答案却从"甜点品尝师""生化学家"到"医生",一变再变。
越来越实际的想法也是成长的标志了吧,考虑的内容越来越多,最终也就在这里定型。
想要当"甜点品尝师"是在少儿园,因为一本书中提到了甜点在推广前都会有专门的品尝师品尝,给出修改意见。
极爱甜食的我便一发不可拾掇地神往着这个职业,每每想到自己能吃到各种各样新奇的甜点,还能拿到不菲的报酬,心里总是一阵激动。
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很快夭折。
四年级时,教师留了一篇精选作
4 / 6
文,习题目即是《我的理想》。
虽然早就记不清是什么原因让我放弃了对"甜点品尝师"的执念,但是四年级那篇精选作文中我的理想是成为生化学家。
年龄尚小的我对生物化学没有什么了解,单纯是凭着自己看书时对生物和化学产生的兴趣萌发了这样的想法。
但是无论怎么说,"想要成为生化学家"这个"答复"伴随了我很久。
我从没想到自己竟然如此幸运——儿时自己拼凑出来的词刚好是一个学科;在学校真正接触了生物和化学学科后,自己的兴趣不减反增。
只差一点点,我如今对"理想"的解答即是"生化学家"了。
而这中间的变故,十分微妙。
我的父母一直希望我能成为一名医生,因为医生受人尊敬,家里有一名医生也很方便。
除此以外,我的母亲曾经想要学医,但是在小地方考大学,是分配不到医学院的名额的,所以如今我假如可以学医,她也会感到十分欣慰。
但是父母从未将自己的心愿强加给我,无论是我小时候吵着要做"甜点品尝师",还是后来的,想要从事科学研究,成为"生化学家"的事情,他们都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反对。
这大概也是我如今可以自信满满地说自己以后想要学医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父母的意愿其实不能左右我,真正给我的触动是姥爷突然的过世,我那时除了震惊外,还有一种莫名的自责——假如家中有一名医生,姥爷患病的事情是不是就能提前看出来,姥爷是不是就不会突然离世了?那时的我还小,没有天赋凛然,肯定帮不上忙,但假如是20年后呢,假如我是医生,会不会就有时机帮助家里其他的人避免这样的
5 / 6
事情发生呢?就是这样,我逐步有了想要学医的念头。
还有之后家中老人的住院,都让我这个念头逐步加深——假如我是医生的话,他们会不会放松一些,会不会放心些?还有上次去医院,我折腾了尽四个小时才开药离开,若是那些小孩子,他们也能撑得了那么久吗?父亲的同学是一位著名的医生,在我看到他们一行人利用年假,自费去西藏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手术时,我在一霎时也希望自己是他们中的一员。
……还有太多霎时,让这个念头在我心中深深扎根。
我一直感谢上天所赐于我的好运气。
在有了那样的宏图壮志后,我偶然在网上看到了一组外科手术动图,很多人对那些图的评论都是"恶心想吐""血腥""看不下去".抱着好奇的心态,我点开了那些图片,令我惊讶的是,那些图片确实是手术的血腥场面,但是我丝毫不觉得恐惧恶心,相反却觉得很是巧妙。
这个经历虽说只是偶然,但是我也因此更坚决自己学医的想法。
每每有人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我都能自信满满地答复:"我想学医。
"而每当对方一脸惊讶地问我自己不会觉得作医生很累时,我更会骄傲地答复:"因为困难,才更想去挑战。
"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