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思考题如下:1.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p05 p08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
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人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
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了现实。
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的心理现象是观念的东西,离不开物质的载体。
人的心理是人脑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
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器官。
没有人脑这个物质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
研究者对正常人脑半球功能的研究发现,左半球通常控制人的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通常控制人的空间、音乐、艺术、形象和创造力等非言语过程。
人脑受到损害,人的正常心理就会受到影响。
长期以来,研究者采用切除法、刺激法、脑电图发、脑成像技术等多种方法探讨了心理的脑机制,这些研究方法都很好地说明了: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块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人的心理按其内容及其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具体的人来进行的。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像镜子反映事物一样,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因为人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心理特征总会影响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换言之,心理反映的产生不单是客观影响的结果,而是通过个体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等内部心理活动的特点而折射出来的。
同样的外部刺激,由于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不同,其心理反映也就不同。
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样的客观事物也会有不同的反映。
人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实践活动,人能够把现实中所获得的直接印象即感性经验,通过词的概括,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以揭示事物的本职和规律,这也是人的心理的高级反映形式——意识的能动性表现。
第二,人能够主动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即按照人的意志去改造客观世界。
当然,人在反映客观现实和改造现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现实及其规律性的制约。
2.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何特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主要有四点:p10(一)心理发展的过渡性。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处于从个体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转变。
他们的心理发展由获得和丧失的结合组成。
(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由于每个大学生的遗传素质、生活经验、教育环境不尽相同,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点的发展进度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并不完全相同。
(三)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主要体现为:(1)心理的闭锁性与渴望交往的矛盾;(2)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3)强烈的求知欲和鉴别能力不够之间的矛盾;(4)情绪性和理智的矛盾;(5)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定向的矛盾。
(四)心理发展的可塑性。
可塑性指的是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意识形态方面,按照教育者所需要的方向,变化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3. 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p12(一)遗传,它是指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
遗传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它造成的个体差异提供了人身心发展差异的物质基础。
遗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个体的智力发展及情绪;影响男女两性之间的不同心理发展;影响个体的气质特征。
(二)家庭,它是以夫妻为主体,包括父母、子女等亲属在内的社会关系的组织形式。
家庭中的很多因素都可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如家庭结构、家庭心理气氛、亲子关系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容易养成子女任性、懦弱、依赖、被动、为所欲为、骄横、自私自利等不良心理品质;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子女情绪不稳,缺乏安全感,产生逆反心理,使子女与父母感情疏远,难以感受家庭温暖,难以建立自尊自信,缺乏独立性与自主性;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会使子女形成冷漠、自我控制力差、易冲动、不遵守社会规范、攻击性、情绪不稳定等不良人格特征;生活在民主型家庭里的子女,一般具有独立性、自信心、能动性、开朗、乐观、情绪稳定、对人亲切、能够与人合作、有进取精神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学校,它是由专职人员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以影响学校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机构。
高校教育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发大学生的智能。
教育一方面要考虑到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关注其学习准备的状态和接受程度,这是教育的出发点,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体;另一方面,适宜的教育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的进程,提高其心理发展的质量。
高校教育影响大学生智能的发展是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中介的。
大学生必须不断吸收、领会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使自己的智能水平得到提高。
二是塑造大学生的人格。
大学生人格的发展过程也是在高校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实现的。
高校教育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性格的形成、价值观的确立、道德规范的内化、社会角色的学习等人格特征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首先,大学生生活在高校班级群体中,班级群体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舆论,以及班级群体的各种社会心理,都会对他们人格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教师特定的社会角色以及在大学生心目中的特定地位,特别是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师生关系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
(四)社会环境。
人是社会的产物,个体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就必须掌握社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按照社会的要求行事,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大学生作为最为敏感活跃的群体,往往最先察觉到社会的变化,并且深受这种变化的影响,包括政治和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在这些因素中,良好的政治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条件,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积极向上的宣传,能够给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则妨碍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备选答案:遗传是心理发展必要的生物前提,影响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及情绪、气质特征等方面,提供了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不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决定性的因素在于教育与环境。
学校教育开发大学生的智力,塑造其人格。
环境和教育使大学生遗传所获得的潜在可能性转变为现实可能性,决定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与最终达到的水平,造成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
第三章思考题如下:4.学习动机有何作用?学习动机对大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核心,应吸纳跟着大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数量、影响着学习的进程和效果。
(1)激活和定向作用。
对学习活动具有引发作用,使个体处于驱动状态,从而形成个体投入学习活动的动力,并使学习行为指向某一具体目标或对象,对学习行为起着导向作用。
(2)调节和维持作用。
它能调节个体学习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
学习动机对所引发的学习行为还具有维持和加强作用,学生出于某种执著的追求,会坚忍不拔地坚持学习活动,以实现自己的追求。
5、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如何?(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一致性表现为: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
不一致性表现为: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
(2)虽然学习动机有促进学习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佳,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的强度适中,学习效率也高;动机水平过弱或过强,学习效率也不高。
因此,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中等强度的动机。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形曲线,选择题)。
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着学习动机水平的提高而增强。
在最佳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达到顶峰。
之后,学习效率则随着学习动机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同时,学习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还会因学习材料的性质、难易程度等因素而产生变化。
如果任务较为简单,要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就需要较高的学习动机;如果任务较为复杂,要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就需要较低的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6.五种学习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为代表,如桑代克、斯金纳等。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强调,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去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
从本质上来说,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
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如果呈现某一刺激,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产生的作用即为正强化;如果去除某一刺激,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产生的作用即为负强化。
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有机体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反应与情境刺激之间的联结,从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强化只是一种提高反应概率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正确的强化方法对于引导学生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影响强化效果的因素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教师的威信——有效强化的重要条件强化物的性质——有效强化的必要条件有效强化的基本原则一致性原则:教师首先得消除没有目的性随心所欲的评价行为,克服不良情绪对强化的干扰,其次教师要保证标准和方向上的统一,不能行为表现出来的与内心真实的评价不一致。
最后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关系,确定共同的强化标准形成教育合力。
客观性原则: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评价水平已达到强化的准确与恰当。
其次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特别是成见效应,以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强化学生。
最后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工作。
及时性原则:及时的强化有利于学生行为与强化之间建立直接联系,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
效能原则具体而言,为了正确的对学生进行强化,可以采取下列手段:(1)让学生充分了解奖惩的行为标准(2)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与个别差异(3)正强化比负强化好(4)惩罚只限于学生知错能改的行为(5)多使用剥夺式惩罚。
(2)自我效能理论,以班杜拉为代表。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分为具体任务自我效能感,领域自我效能感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三种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