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2-4居住区住宅用地的规划设计
最新2-4居住区住宅用地的规划设计
日照间距(sunshine spacing)是指前后 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证后排的住宅能在 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 的距离。
日照间距的确定主要城市不同日照标准的间距系数:
不同方位日照间距关系:
日照间距计算示例:
重庆地区某居住区,前排房屋檐口标高为 20m,后排房屋底层窗台标高为1.5m。试求 1、该房屋的日照间距;2、该房屋朝向为 南偏东20度的日照间距。
2-4居住区住宅用地的规划 设计
住宅用地及其规划设计考虑的主要内容:
住宅用地,在居住区内不仅占地最大,其 住宅的建筑面积及其所围合的宅旁绿地在 建筑和绿地中也是比重最大的。住宅用他 的规划设计对居住生活质量、居住区以至 城市面貌、住宅产业发展都有着直接的重 要影响。
住宅用地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
建筑气候区划分:
Ⅰ:黑、吉、内蒙古东、辽北; Ⅱ:鲁、京、津、宁、晋、冀、陕、甘东、
豫北、苏北、辽南; Ⅲ:沪、浙、皖、赣、湘、鄂、渝、黔东、
闽北、川东、陕南、豫南、苏东南; Ⅳ:桂、粤、闽南、琼、台; Ⅴ:滇、黔西、川南; Ⅵ:藏、青、川西; Ⅶ:新、内蒙古西、甘西。
2.日照间距
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
一梯三户户型:
一梯两户户型:
一梯两户户型:
一梯两户户型:
(二)住宅的合理间距
居住建筑间距,简称住宅间距,以满足日 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 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 定。住宅间距应大小适宜。 1.日照标准 2.日照间距 3.住宅间距的确定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
住宅间距主要根据所在地区的日照、通风、采光 、防止噪声和 视线干扰、放火、防震、绿化、管 线埋设、建筑布局形式以及节约用地等要求,综 合考虑确定。
建筑间距(building interval)的控制要求不仅仅 是保证每家住户均能获得基本的日照量和住宅的 安全要求,同时还要考虑一些户外场地的日照需 要,如幼儿和儿童游戏场地、老年人活动场地和 其它一些公共绿地,以及由于视线干扰引起的私 密性保证问题。
6.利于规划布置
住宅形式应适应用地条件,协调用边环境 ,利于组织邻里及社区空间,形成可识别 的多样空间环境及良好街景,使整个居住 区具有特色风貌。
7.合理确定住宅建筑层数
住宅层数是确定居住区用地规模的直接因素。要 确定住宅层数,首先要考虑城市规模和城市规划 要求,同时要考虑居住区规划人口数、用地条件 、地形地质、周围环境及技术经济条件等,此外 还应考虑居住区空间环境及建筑景观规划的需要 。从经济角度看,合理提高住宅层数是节约用地 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层数越高用地越省就越经济 .随着层数增高,建筑造价越高,人们心理和生 理承受能力减弱,在使用上也带来某些不便。
经济原则——制定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
充分适宜地利用每一处土地、空间;
美观原则——运用美学原理,既能体现地
方特色,又能反映出建筑个性。
(一)住宅群体空间特征
1.空间的封闭感和开敞感 2.主要空间和次要空间 3.静态空间和动态空间 4.刚性空间和柔性空间
1.空间的封闭感和开敞感
封闭的空间可提供较高的私密性和安全感 ,但也可能带来闭塞感和视域的限制。开 敞空间则与此相反,封闭和开敞可以有程 度上的不同,它取决于建筑围蔽的强弱。
2.主要空间和次要空间
建筑物的单调布置,或杂乱地任意布置都 不能建立具有一定视觉中心的空间,但是 只有单一的主要空间也会给人以单调感。 如果结合主要空间布置一些与其相联系的 次要空间(或称子空间),就能使空间更为 丰富;当人处于某个特殊位置时,这些子 空间将被遮掩,使人感觉空间时隐时显, 产生奇妙的变化而耐人寻味。
日照间距通常的表示方法:
日照间距一般采用H:D(即前排房屋高度 与前后排住宅之间的距离之比)来表示, 经常以1:x的比值形式出现,它表示的是 相邻两排建筑间距与前排房屋高度的倍数 关系。如前排房屋为六层,高度为18米, 要求日照间距是1:1.2,则该相邻建筑的 实际距离应是21.6米。
3.住宅间距的确定
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住宅选型、住宅的 合理间距与朝向、住宅群体组合、空 间环境及住宅层数密度等。
4.利于节地、节能、节材
住宅的尺度包括进深、面宽、层高,对“三节”具有直接 的影响。由几何学可知,圆的内接矩形中以正方形的面积 最大,周长最短。因此一般认为—“梯两户的住宅单元进 深在11m以下时每增加1m,每公顷用地可增加建筑面积约 l000㎡,同时因外墙缩短可节约材料和能量,进深在11m 以上效果则不明显。若将单元拼接成接近方形的楼栋时, 更能体现“三节”要求,但进深过大住宅平面布置会出现 采光和穿套等问题。住宅的面宽宜紧缩,但过窄使进深相 对加大也会产生上述问题。关于住宅的层高,据分析层高 每降低10cm,便能降低造价1%,节约用地2%,但必需 满足通风、采光要求,同时要顾及居民生活习惯和心理承 受。
主要空间与次要空间关系:
3.静态空间和动态空间
具有动态感的空间,常能使人们引起对生 活经验中某种动态事物的联想,缓解呆板 的建筑形象,给人以轻松活泼、飘逸荡漾 的良好心理感受。
住宅侧面间距:
多层之间最小6m; 高层与各种层之间最小13m; 如果侧面有窗,考虑视觉卫生的需求应增
加侧面的间距。
二、住宅群体空间组织
(一)住宅群体空间特征 (二)住宅群体空间组合 (三)住宅群体空间组合实例分析
居住区建筑群体的组合的原则:
功能原则——符合日照、通风、密度、朝
向、间距等功能要求,使居民生活更方便 、安全、安静;
5.注重提高科技含量
小康型住宅要求运用新材料、新产品、新 技术和新工艺(简称“四新”)。住宅选型应 考虑新型结构、材料和设备,使住宅具有 静态密闭和隔绝(隔声、防水、保温、隔热 等)、动态控制变化(温度变化、太阳照射、 空气更新等)、生态化自循环(太阳能、风能 、雨水利用、废弃物转换消纳等)以及智能 化安全防护(防干扰、防盗、防灾等),运用 科技进步改善住宅性能,提高居住舒适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