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的猜测与假设
例谈教科版小学科学《我们的小缆车》一课部分活动的教学设计科学课应该体现科学的本质,即“实证、质疑、逻辑”。
在我们小学科学课题教学中,“猜想与假设”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渗透科学理念的重要活动,这个活动的合理设计与落实,是能更好的向学生渗透说明科学本质、落实生本高效课堂的前提。
下面结合教科版5年级上册《我们的小缆车》教学设计来谈谈对此的看法。
【案例】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能初步发现进行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并能设计、操作对比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科学概念: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力。
通过实验得到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激发继续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教学设计:
……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之间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师:现在我们已经安装了一辆小缆车,我们一起来研究,大小不同的拉力怎样影响着小车的运动?
2.讲述实验要求
3.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4.汇报、交流
谈话:在实验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小组代表汇报。
小结(板书):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活动分析●
教学设计是达成教学目标设计的活动方案,本课其中的教学目标有: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能进行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并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必须有相应的活动设计。
在上述设计中,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老师的方式去组装小缆车后直接要求学生实验“大小不同的拉力是怎样影响着小车运动的?”,然后再按照教师的要求去操作实验、填写记录。
整个过程中,按部就班,没有困难。
学生没有思考、没有讨论、没有自己的分析,只是一味的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的动手做。
虽然学生动手操作了,但动手操作并不意味着学生学经历了探究,没有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因此,在活动设计上还需要修改或补充。
●解决对策●
(一)设计“积累感性基础”的活动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围绕确定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展开。
特别是设计学生对问题做出合理的假设活动,一定要设计能够使学生充足感知的基础活动。
如在小缆车这一课中,设计让学生自主“玩”小车的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发现有关怎样调整小缆车缆绳的问题,具体思考的问题有:
(1)绳子栓在小车的哪里?为什么?
(2)绳子的长度可以随意长吗?为什么?拉小车的绳子多长比较合适?
(3)怎样不让小车掉下桌子去?
(4)垫圈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这些问题会不断的引领学生反复尝试,并且“为什么”会引领学生思考和讨论。
在这个过程里学生会有意无意的增加或减少垫圈,学生在有意与无意中发现或感知小车运动速度的变化,甚至新的问题又会出现。
如“用多少垫圈小车刚好运动起来?”、“没有垫圈小车为什么不会运动?”、“垫圈的多少与小车的运动快慢有关吗?”这样的感知活动引发了学生一系列的思考,为学生的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学生表达猜测和说明”的活动
学生们在这个活动中还会不断的增加垫圈的数量,仔细的观察和反复的尝试中还很容易发现:拉力越大,小缆车运动越快。
但这个发现是学生们在没有经过严格实验获得的,还需要大家进一步控制变量认真研究。
如果将学生问题出的问题再次抛给学生,并留有思考、交流、操作的时间,学生们是有能力完成的。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一段文字来说明活动的安排。
如修改后的设计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之间的关系
1.推测
师:现在我们已经安装了一辆小缆车,请你推测一下,大小不同的拉力怎样影响着小车的运动?为什么这样想?
2.讨论并确定实验要求
……
设计猜测与假设的活动,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渗透的是科学本质。
这样的活动能够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引领学生学会有理有据的思考,有理有据的表达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教师要深入挖掘活动本身内在的多种价值,真正体现“一英寸宽,一英尺深”的教学观念。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